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海外行動
英國大學華裔校長:以學生為中心,研究不數論文和引用
2020年06月16日15:48  來源:中國僑網

中國僑網6月16日電 據“科學網”微信公眾號消息,日前,NSR特約撰稿人王玲和中國科學院大學原副校長郭正堂採訪了英國大學首位華裔校長逯高清。逯校長就目前任職的英國薩裡大學的辦學特色及他對中外高等教育的理解與感悟進行了分享。全文摘編如下:

2016年4月,逯高清教授出任英國薩裡大學(University of Surrey)校長,成為首位擔任英國大學校長的華裔學者。在此之前,他擔任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常務副校長。

薩裡大學(前身為1891年成立的巴特西理工學院)以其獨具特色的發展策略和辦學方式,在英國國內和世界范圍內都頗負盛名。薩裡大學也是歐洲小衛星、移動通信和人工智能技術的主要研究中心之一,研究力量雄厚。

逯高清

獨具特色的薩裡大學

NSR:薩裡大學是一所什麼樣的大學?

逯高清:薩裡大學是一所工科為主的綜合性大學,特色比較鮮明,如果在中國的高校中找類似學校的話,我覺得華中科技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可能比較接近:體量不是特別大,但在一些學科上優勢明顯。

薩裡大學專業的集中性比較強,有多個很有特點的專業方向,而不是全面鋪開。薩裡大學的研究不以論文為主,不數論文,也不數論文引用。

薩裡大學的主要創新成就,包括舉世聞名的薩裡小衛星、量子激光器、5G網絡技術等。而在未來,我們將重點發展5G通訊、人工智能汽車、物聯網、智能醫療保健、區塊鏈、衛星通訊、清潔能源技術等方向。

到目前為止,薩裡大學培養出了4名奧斯卡獎得主,7名格萊美獎得主,21位英國皇家學會、皇家工程院院士。

NSR:您能用幾個詞來形容薩裡大學嗎?

逯高清:如果要用幾個詞來形容薩裡大學,我覺得是Excellent teaching and student experience(良好的教學和學生體驗),High impact research(高影響力的研究)以及Unique world class programs(獨特的世界領先的學科)。

以學生為中心

NSR:您提到,薩裡大學非常重視教學和學生體驗,可以具體講講嗎?

逯高清:英國政府對大學進行Teaching Excellence Framework評估,將學生的滿意度、學生成就、畢業生就業率、薪資水平等作為教學質量的評選標准,每三年評一次,評選結果分為金、銀、銅獎。

薩裡大學在最近的評估中得到了金獎,是對學校教學和學生體驗的高度肯定。事實上,大學最重要的使命之一就是為社會培養人才。薩裡大學認為學生既是學校的顧客和合作伙伴(英國大學的經費主要靠學生的學費),也是學校的未來,因此一直把學生的滿意度和就業率放在首位。根據2014年英國高等教育統計機構數據,薩裡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高居英國榜首(96.9%),超過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

薩裡大學是英國大學中為數不多的四年學制,會在第三年的時候給學生一個選擇,學校可以與相關機構接洽,讓學生到政府、公司商業部門帶薪工作一年。通過這一年的實習,學生回到學校后,社會見識和閱歷增加了,交流能力和自信心也提高了。也是因為有一年的工作經歷,薩裡大學的學生在真正找工作時往往要比其他學校的學生勝出一籌。

此外,薩裡大學非常知名的音樂劇學院,培養了4名奧斯卡獎得主和7名格萊美獎得主。他們非常有特色,招錄的標准也非常高,每年在全世界范圍內遴選3500名考生參加面試,最終隻招收38人左右。

學院的教師專門飛到歐洲、北美、新加坡、中國香港等地去面試。音樂劇學院的學生在畢業之前,每個人都能拿到很多,甚至是十幾個offer。

卓越的研究

NSR:薩裡的小衛星是世界領先的。能介紹一下薩裡大學是如何鼓勵這樣的研究嗎?

逯高清:薩裡小衛星是薩裡大學標志性的成果,小衛星最初的研究也是源自科研人員對技術的好奇心和探索。

1981年,薩裡小衛星的發明人Sir Martin Sweeting還是一名博士生,他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要用不同的方法、更低的成本來制造一顆具備大衛星全部功能的小衛星。

在那個年代,衛星還都是國家級別的研究項目,不少人覺得Martin的想法異想天開。但他並沒有放棄,並且在1984年制造出了第一顆小衛星。

彼時,Martin博士已經留校任教,為了這顆衛星能夠上天,Martin博士向當時的校長申請100萬英鎊經費。在那個年代,100萬英鎊並不是小數目。在聽完他的介紹后不久,校長做出了一個頗具遠見的決定:借給Martin 100萬經費。

依靠這100萬英鎊,Martin解決了衛星的振動測試及發射入軌問題,成功証明了小衛星可以和傳統的衛星一樣很好地工作。

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創舉,2014年中國科學院在授予Martin“中國科學院/國際空間研究委員會趙九章獎”時表示,“Martin利用地面高性能部件和裝置,制造了快速響應、低成本、高性能的小衛星,從而改變了空間工程項目中經濟性的概念。這種概念改變了世界空間工業界,以及相關的經濟和政治,使得不僅空間大國可以發射空間任務,小的發展中國家甚至在校大學生都可以制造並運行一顆衛星”。

NSR:薩裡大學在小衛星研究方面有哪些最新進展?

逯高清:依托獨具優勢的小衛星技術,薩裡大學成立了薩裡空間科學研究中心,並孵化了獨立的商業公司——薩裡衛星技術公司(SSTL)。SSTL參與建造了超過20顆小衛星組成的伽利略衛星雲系,成為歐洲第一代民用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當大家都還在追隨我們的小衛星技術時,薩裡大學從未停止創新,也總是在領導潮流。薩裡大學空間科學中心在8年時間裡,花費1700萬英鎊,研制出RemoveDebris小衛星,用於收集、處理空間垃圾。

2018年6月份發射以來,這個小衛星完成了設計的全部使命,得到了全世界的廣泛關注。在項目期的8年裡,沒有發表一篇文章,但做出來的成果就是世界第一。

時至今日,SpaceX、波音、OneWeb、谷歌也都提出各自的小衛星星座設想,而這一切都離不開薩裡大學Martin教授所發明的小衛星技術。

NSR:除了小衛星技術,薩裡大學還有5G創新中心,這個中心是如何運作的?如何能夠把校園的創新與產業的發展真正結合起來?

逯高清:薩裡大學吸引了包括華為、英國電信等在內的全球電信企業的投資,成立了全球最大的5G創新中心(5G IC),旨在開發下一代移動及無線連接。目前已研發的傳輸速度達到1 Tb/s的技術,最快能達到4G通信技術的100余倍。

薩裡的5G創新中心是一個產學研緊密協作的研發機構,創新中心有200多名研發人員,他們既有來自薩裡大學的,也有來自合作企業的。

2017年,薩裡大學進行了全球第一個校園5G實驗,探索未來的智能駕駛汽車。這個項目中,慕尼黑工業大學提供汽車,華為提供5G基站等技術,薩裡大學提供控制汽車和通訊的軟件技術,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

應該說,就是和企業有實質性的緊密合作,才能真正推動產業的發展。

NSR:薩裡大學的前沿研究不僅在世界領先,而且還有很明顯的跨學科交叉融合特性,你們是如何來推動這樣的研究工作的?

逯高清:現在的科學研究中,要解決一個重大問題,單靠一個學科是肯定不夠的,需要跨學科的合作。為什麼材料領域這麼熱,這麼多成果出來,引用率這麼高?就是因為它本身是跨學科的,物理,工程、化學、甚至醫學專業出身的人,都可以做材料,但側重點不一樣。

真正好的材料,需要許多人一起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對設計、合成、測試各個環節進行創新才能實現。這樣的文章被引用的可能性也會更大。

在薩裡大學,主管科研的副校長制定了研究創新戰略,他負責找出一些跨學科的研究主題,由戰略基金重點資助。支持幾個課題組,在一起進行跨學科的研究。

NSR:這些研究主題是怎麼挑選出來的?

逯高清:有一些主題是學校重點發展的方向,還有一些是與工業技術、前沿需求挂鉤的。主題的挑選是副校長通過與學校教授反復咨詢、溝通后遴選出來的。

從外部視角看中國高等教育

NSR:和英國相比,中國高等教育的歷史並不算長,1977年恢復高考應該算是一個標志性的時間節點。

逯高清:對。恢復高考給了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我本人也是其中的受益者。客觀來說,幾十年來中國的高等教育進步速度很快,也產出了很多不錯的科研成果,尤其是在論文發表方面,不少領域已經不比國外知名高校遜色。

NSR:從國內的一些評論來看,大家仍然對科技發展速度不滿意。

逯高清:科技發展是需要積累的,英國、美國的許多高校都有幾百年的歷史,它們現在取得的成績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國高校想要追趕,也必然需要時間。

NSR:國內科研論文發表也是一個被大家熱烈討論的問題。一方面看,在世界頂尖期刊上發表文章確實反映了國內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研究水平提升,但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是在“灌水”,而且高質量的論文存在明顯的“兩頭在外”問題。

逯高清:首先我們要承認,論文作為科研成果,尤其是基礎科研的成果,是必要而且必須的。有很多論文可能在一兩年內看不出有什麼用,但可能到五年,十年,甚至幾十年以后,會對科學和經濟的發展帶來巨大的影響,不宜用“是否有用”作為評價論文的標准。

NSR:學科交叉合作,從某種意義上看,是目標牽引的研究方式。

逯高清:是這樣。一方面,跨學科、學科交叉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單個學科不能解決的問題,這樣的問題往往比較復雜,也會比較重大。

另一方面,跨學科交叉融合是學科發展的必然趨勢,學科在交匯融合中產生新的知識和新的學科的現象已經非常普遍。

NSR:這個問題應該怎麼解決,您覺得容易嗎?

逯高清: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大家都已經知道,也說過很多次:主要就是要建立專業的評價體系。比如說,我們提到的小衛星項目,它的評價指標應該是發射成功、設定的功能實現,並不一定要發表文章。在當前全球背景下,對中國的科技來說,這實際上是一個真正實現自主創新的好機會。

如果是基礎研究,就由專業的同行評審來評價,同行評審的范圍可以擴大到全球,不局限於國內。

在我看來,要真正組織一支跨學科團隊還是很有挑戰性的,既要有戰略科學家牽頭,又要有創新意願強、敢於突破學科局限的團隊成員,還要有容忍失敗、鼓勵試錯的學術環境和對學術造假嚴懲的機制。

NSR:由於比排名,比各種人才數量,也造成了高校間“挖人”現象頻發,您怎麼看待?

逯高清:人才流動是正常的現象,我自己也算是從昆士蘭大學被挖到了薩裡大學,國內清華大學的教授也有被美國知名高校“挖走”的。

但具體到國內高校間的“挖人”,還需要考慮其他因素:比如說西部高校的人才被挖到東部沿海,造成西部人才流失的根本原因是什麼?是否出台一個禁止“挖人”的政策就可以?

既然是人才,希望在能夠最好發揮自身才能的地方工作無可厚非,所以說到底,還是要改善土壤環境,而不是“頭痛醫頭”。如何留住人才不僅是高校,也是高等教育管理部門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何為一流大學

NSR:在您看來,澳大利亞、英國、中國的高等教育各有什麼特點?

逯高清:中國的高等教育很注重數學、分析技能的培養,但對多樣性和創造性重視不夠,評價指標太多,而且與激勵直接相關。

澳大利亞的高等教育全球化做的不錯,競爭力很強,學術交流比較廣泛,但教育經費主要依賴國際學生的學費,由於工業結構單一,能夠給與高等教育的支持並不是很多。

英國的高等教育有很強的科學基礎,教學質量普遍很好,全球化水平也很高,國際學術合作廣泛。但與美國相比,對學生的創造性培養不夠,知識產權的商業化也遜色於美國。

英國也有評價指標體系,但這些評價結果往往不會與個人的薪水和獎金挂鉤。由於英國“脫歐”對經濟和工業的負面影響,英國高等教育的未來有不確定性,高校的全球排名也在下降。

NSR:您認為一流的大學應該是怎麼樣的?

逯高清:大學是教育與研究相結合的場所。所謂教育,即培養人才為社會做貢獻,畢業生為社會做多少貢獻,學校的影響力就有多大。另外一點就是大學是做研究的場所,是新知識的創造場所,世界一流大學一定是以眾多的一流學科為基礎的。

世界一流大學經歷長期的學術成果積累和卓越文化沉澱,會成為世界出類拔萃的偉大的大學。“一流”指的是能夠領導世界潮流的開創者,而不是追隨者。

總結來看,一流的大學應該有與世界接軌的一流的體制和治校理念,加上一流的經費支持,作為保障﹔要有一流的領導和管理制度,加上一流的學校文化(卓越、誠信、公平、透明、包容)從而吸引一流的學生和教師﹔加一流的學習工作環境與支撐,從而產生一流的畢業生(校友)和一流的科研成果與社會影響。

事實上,如果長期有一流的畢業生和科研創新的成果,一個大學就會成為偉大的大學。

NSR:人才影響力和成果影響力是一流高校最直接的體現。

逯高清:可以這麼理解。像劍橋大學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有幾十位,這是劍橋大學影響力的重要體現﹔昆士蘭大學的宮頸癌疫苗也是對人類健康有重要影響力的成果,在世界范圍內得到承認,這也是昆士蘭大學影響力的重要體現。

一所世界一流的高校,既要能夠培養大師,也要能夠產生推動世界發展、改變人類生活的研究成果。

NSR:多樣性也是很多一流大學的顯著特征。

逯高清:是這樣的。一所一流的大學需要廣納全球范圍的人才,像在澳大利亞,多於半數的學生都是國際學生。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師和學生能夠產生科研文化的多元化,在融合中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

教育管理者的責任

NSR:您擔任校長后還能做科研嗎?

逯高清:基本上不能,因為西方大學是全職做校長,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帶學生,我自己在薩裡大學也沒有實驗室。

NSR:那您會覺得遺憾嗎?

逯高清:當時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從科研頂峰轉到管理崗位,擔任副校長的時候,我還是比較糾結的。

但我覺得,不管是做科研還是做管理者,一個共同的目標是要考慮為社會做一些什麼樣的貢獻,留下什麼樣的遺產。做科研有做科研的樂趣,但是領導一個學校,為學校爭取資源、制定好的政策,吸引和培養很多優秀人才,也是很有成就感的。

很多教授能夠得到學校的支持,去做他們想做的科研,很多學生在學校的培養下成長起來,在各個行業發光發熱,我都覺得很欣慰。

NSR:對科研工作的評價方式和對做校長的評價方式應該是不一樣的。

逯高清:對。辦大學的宗旨就是為社會培養人才,創造新的知識和有價值、有影響力的創新。

如果一個學校在你的領導下,能夠為在校學生提供最好的幫助、教學和體驗﹔能夠招聘一流的科研人員,給他們你能夠提供的最好的資源、最寬鬆的環境,讓他們能夠做事﹔在可能的情況下,鼓勵一些人直接做社會服務——這三方面做得好,我覺得應該算校長做得好,反之,校長就沒有做好。

NSR:未來5-10年中,您個人的基本人生規劃是怎樣的?有哪些你希望去做的事情?

逯高清:主要是為學校爭取更多的經費,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

我還希望能增加學校體量,提高研究質量,引進行業高精尖的教授。行業頂尖教授能出一流科研成果,而科研成果迅速市場化,不僅加強了與工商界的聯系,還能讓畢業生有更多機會去工業界實習和工作。

期待有一天,工業界碰到技術和戰略問題,會第一時間想到薩裡大學。也希望通過不懈努力,薩裡大學可以在10年內於進入世界100強高校之列。

我也想強調校友工作的重要性。2016年我剛上任,就回中國辦了兩場畢業典禮、一場校友活動,並陸續在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和美國成立校友會。我們的校友做出了成就,學校聲譽就會提高,也能提供更多回饋母校的機會。

NSR:您對於留學國外的年輕中國學生有什麼建議嗎?

逯高清:現在國內的年輕人出國留學的機會越來越多,我覺得到國際著名學府學有所成,拿到文憑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不同的國度裡學到不同的文化和思維方式,豐富人生閱歷。

我建議中國留學生積極參加學生會工作,多去融入當地社會,在社團和聚會中可以學到知識,提高社交能力和認識新朋友。這些軟實力的培養往往對今后個人發展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作者:王玲 郭正堂,趙維杰博士對本文亦有貢獻)

(責編:閆楓、徐玉涵)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