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明州華人醫生協會向當地醫院捐贈防護物資。(受訪者供圖)
日前,在美國明尼蘇達州St.John's Hospital,30多名醫護人員站在走廊兩側,歡送一名新冠肺炎孕婦患者出院。明尼蘇達州華人醫生協會主席、神經科醫生李英杰也在其中。可還沒等患者離開,她就又被急診科叫走了。
美國暴發疫情以來,明尼蘇達州華人醫生協會的醫生們,始終執守在抗疫最前線,夜以繼日地拯救生命。
“這名孕婦患者剛到醫院時呼吸困難,經過大家努力治療,才終於成功挽救了兩條生命。”李英杰說。下班后,李英杰回到家中。因為接觸新冠肺炎病人,她與家人隔離,住在家中的地下室,連吃飯喝水都是家人送到門前。“有時也會感覺疲憊和沮喪,比如上周我的一個新冠肺炎患者去世了,一個月的搶救也沒能留住他……”
有一天,李英杰在重症監護室的牆上看到一幅患者的畫,畫中是一個身著防護服的天使,還有一行字“Our Hero”。“這畫給了我很多力量,也激勵我繼續與病毒斗爭。”
李大元是M Health Fairview的心臟內科醫生,也是華人醫師協會的一員。他說,由於新冠肺炎病人經常出現心肌損害的情況,所以心臟科醫生必須在一線。
“說完全不害怕是不可能的,我給病人做檢查的時候需要聽心臟、肺部,聽肺部還要讓病人深吸氣、咳嗽一下,風險確實不小。”李大元說。
陸芸是一名臨床藥師,她組織了多場中美兩國醫生的視頻會議,雙方探討案例、分享經驗,中國醫生還就美國的一些病例給出用藥建議。
疫情來勢洶洶,明州各大醫院的防疫物資卻有限,醫護們的工作風險極大。
“3月中下旬,我們醫院的防護物資隻夠撐一周了,一個面罩要反復消毒,用兩到三周。”李英杰說。
劉雨花是North Memorial Health醫院的手術護士,醫院裡有不少新冠肺炎病人,但防護物資一直奇缺。
她說,手術室裡隻有麻醉醫生能用上N95口罩,手術護士隻有手術口罩,而且每人每天隻有一個。“氣管插管是最危險的一環,沒有N95的醫護隻得暫離手術室,等插管結束再進去。”
這樣的情形下,Health Partner醫院腫瘤科醫生吉艷還把家人從中國寄來的2000個口罩分給同事和病人。“我的患者多是癌症病人,他們抵抗力低易感染,更需要這些口罩。”
為了幫助醫院渡過難關,明州華人醫生協會成立了“Covid-19抗疫基金”,在華人社區發起了一場為醫院募捐的活動。
“疫情下大家都不容易,卻仍然慷慨解囊,各華人社團也積極響應組織募捐。”李英杰說,有一對並不富裕的退休華人老夫婦,拿出了500美元,還有很多華人媽媽和孩子,在家裡用縫紉機自制了口罩送來……
募集到捐款后,華人醫生們在工作之余從中國尋找供貨商、採購物資。李英杰說,截至目前,他們已經收到約10萬美元捐款,累計向明州的十余家醫院、診所、療養院捐贈了超過10萬件防護物資。
李英杰表示,如今明州各醫院的防護物資缺乏的情況得到了緩解。“每當我走在醫院裡,看到醫護、病人戴著我們從中國採購的口罩,就感到欣慰又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