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夏,一場疫情的全國大考讓中國人民感受到了眾志成城、團結一心的硬核力量。各領域人士紛紛發揮自己的能力,用實際行動投入到這場無聲阻擊戰中。
長海路街道中翔僑之家僑眷張衛平,作為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會員,用手中的畫筆記錄疫情點滴,積極參與由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漫畫藝術委員會發起的《2020年“眾志成城戰疫情”漫畫展》等,截至4月給美術家協會共投稿40余幅作品,由美協轉發上海文聯、上海美協、中國美協及多家媒體和平台。其中《新生寶寶》、《盼》、《禮》3幅登上了“學習強國”平台,6幅登上了“上觀新聞”,8幅登上了“今日頭條”,另在“上海大調研”(3幅)、“上海文聯”(1幅)、“上圖展覽”(2幅)、“海上風情”(3幅)、“紅人藝術館”(4幅)、“LJK研產合作平台”(8幅)、《召喚——上海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美術、攝影主題展》(1幅)等不同的媒體和平台各有轉載。
疫情期間他堅持“疫情不收,創作不斷”,他的抗疫感言:起來,拿起畫筆——與全國人民並肩抗擊新冠肺炎,為支援武漢,出一份微薄之力……
張衛平1953年生於上海,出身於美術世家,從小喜歡畫畫。1971年師從海派黃楊木雕創始人徐寶慶先生學習木雕,歷任上海工藝美術工廠技師、上海工藝美術學院教師。1976年工余時開始創作漫畫,1986年其代表作領袖漫畫《中國牌》見報,受到漫畫前輩華君武、丁聰高度贊揚。1990年應邀參與毛澤東故居、郵政博物館、上海科技館等場館的場景策劃制作,2019年作品入選《第二屆中國現代幽默畫展》。
張老師常戲言自己畫得不多,得獎更少,但熱愛漫畫痴心不改,樂此不疲。他雖是雕塑專業,但本身就是以刀代筆,需要扎實的美術功底。所以他的漫畫中也體現出一種力量感,哪裡厚,哪裡簡,哪裡轉折。疫情發生后,他覺得作為藝術創作者,雖然無法身居一線救死扶傷,卻也可以發揮專業特長,用手中的畫筆,為在一線奮戰的白衣天使、正在經受病痛折磨的患者、困於家中的人們,提供更多更豐富的精神供給。
由於疫情的影響,文化產品反而得到了更多的關注。每天涌現的新聞牽動著大眾的心弦,為張老師帶來大量的靈感和素材。表達內容不同,作畫時間就不一,有的畫需要好幾天,有的一兩天就能完成。有時午飯時看好新聞就開始繪制,全情投入,一筆筆勾勒,通過詼諧和幽默的視角與觀賞者進行交流。他的兒子和妹妹都在英國,國外疫情爆發后,他也一直關注著英國疫情,並叮囑他們要做好防護。
他的好友,收藏家協會的沙照林老師曾寫詩贊道:“張張作品皆有情,衛守漫壇筆耕勤。平凡市民頻出手,賀喜槍手中靶心。《情侶口罩》《禮》《清零》,《新生寶寶》《傳喜訊》。《所見略同》《盼》《春雷》,《今非昔比》《確症零》。”
張衛平作品集錦:
禮(1月28日)
良心診斷——鐘南山院士(1月30日)
天兵天將(1月31日)
清零(2月4日)
新生寶寶(2月5日):抗疫期間“火神”和“雷神”成了武漢新生兒的時髦名字
“2020年的第一聲春雷”:上海市衛健委19日通報,2020年2月18日12—24時,上海市排除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疑似病例26例﹔無新增確診病例
“盼”:隻願,災難早點過去,每一座城市能早點恢復往日的生機,每一個人都可以安然無恙,熱氣騰騰地生活(阿勇語)
“信任中國”:世界衛生組織(WHO)在日內瓦召開發布會,剛剛結束中國考察行程的考察組外方組長、世衛組織總干事高級顧問艾爾沃德感嘆:“如果我感染了,希望在中國治療。”
“別了——方艙”:3月10日,武漢,晴。最后一批患者走出方艙,武漢最后一家方艙醫院休艙
“拯救意大利,佐羅回來啦”:關鍵是要戴口罩……
“今夜無人入眠”:拯救意大利
“武漢零確症”:武漢0,湖北0,中國0……靈靈靈
“驚人的成就”:“中國首次報告無新增本土病例,這是一個驚人的成就。”世界衛生組織(WHO)總干事譚德塞19日在世衛組織有關新冠肺炎的例行記者會上這樣說
“天女散花”:洒向世界都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