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廣播公司(BBC)中文網報道,早在2月底,新冠肺炎疫情開始在美國蔓延時,美國波士頓大學工程學院副教授、華裔美國人王華就帶領馬薩諸塞州萊克星頓鎮華人協會,對社區進行了防護教育。
作為武漢華中科技大學的兼任教授,王華自稱“半個武漢人”。武漢疫情嚴峻時,他曾積極援助武漢﹔病毒在美國蔓延,他又帶領團隊發起籌款,從中國購買醫護物資運到美國。
截至4月24日,王華帶領的團隊籌款約10.7萬美元,捐助了52家醫院和診所、34家老人院和16家政府機構及社區單位,共計捐出約10.7萬件醫療物資。
“當所有醫院開始向社會求助時,我們非常震驚。”王華說。他早年間來到美國深造,后來在波士頓附近的歷史名鎮萊克星頓安家。這裡是美國獨立戰爭“打響第一槍”的地方,人均教育水平高過全美,目前有近30%的人口是亞裔。
在波士頓附近,有一群像王華一樣的留學生,他們都在完成碩士或博士學位后留了下來。20多年來,他們像許多埋頭苦干的華人移民一樣,努力工作,賺錢養家。直到最近十年,這些當年的精英學子才開始走出華人圈子,向主流社會靠攏。
一條口罩供應鏈匯聚50個團體
王華的團隊是當地華人團體WeStar聯盟的一部分。WeStar在一年前因組織春晚而成立,匯集了50多個團體,包括各種同鄉會、校友會、興趣小組、文化中心、中文學校等。
每個團體的成員從幾十人到數百人不等,這次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他們凝聚起來,結為聯盟,並按照各自擅長的領域劃分成醫學組、教育組、反歧視組、公共關系組、支持華人企業組等組別。
在援助美國社區時,WeStar聯盟還成立了“資質驗証組”,負責篩選貨源,並按照兩國的認証標准鑒定口罩質量。“我們直接到官方機構驗証。中國國內的查國藥局,美國查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管局)和CDC(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王華說,這個組為應付時差而幾乎24小時運轉,每天的工作“繁重而乏味”。
整個聯盟陸續對接了200多家中國工廠和口罩承包商。篩選到30個,最后敲定6個貨源。截止目前,WeStar聯盟共籌集了約26萬美元捐款,捐出醫療物資20.6萬件,分別捐給了68家醫院和診所、50家老人院,以及33家政府機構和社區單位。
社區領軍人物的“亮劍”
王華受到了居住在當地的知名華裔數學家、哈佛大學退休教授何毓琦(Yu-Chi Ho)和其夫人胡小非(Sophia Ho)的幫助,在2011年與十幾位從中國來的移民組成社區小組,開始參與當地社區建設。按他的話說“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
建造中文圖書館、組織歷史文化講座、助力華人參與社區競選,還在2018年擔任了原民主黨總統候選人、亞裔美國人楊安澤(Andrew Yang)粉絲團“楊幫”在馬薩諸塞州和新罕布什爾州的“幫主”,王華成為鎮上組織社區、參與政治的領軍人物。
2020年2月12日,楊安澤退選,王華在朋友圈發了一句感概:“Andrew,我們以你為傲!”他認為,從一個無名小卒走到總統候選人,楊安澤的勇氣和堅持已經証明亞裔有能力引領社會,王華也將這種精神延續到了這次援助行動中。
在王華看來,華人團體的凝聚是鑄造“盾與箭”的過程。“盾”意味著平時在社區深耕,“亮劍”則是為自己發聲。他將這次援助美國社會比作“亮劍”,而亮劍的目的“不僅是防護疫情,也是跟污名化和歧視做斗爭”。
反擊歧視的機遇
疫情暴發以來,美國社會中對亞裔的歧視聲音暴露出來。美國聯邦調查局也警告,針對亞裔美國人的仇恨歧視可能會急速攀升。
作為馬薩諸塞州阿克頓鎮華人協會的前任聯席主席,57歲的華裔美國人王曉冬從3月中旬開始帶領團隊籌款抗疫,組織捐贈。截止目前,阿克頓華人協會與阿克頓中文學校一起,共籌集了8000美元捐款,已經從中國購買了1.6萬件口罩等防護物資,捐給了5間醫院和診所,以及消防局、郵政局、老人院和超市。
“我們可以拿到口罩。這是天賜良機,讓華裔向美國社會回饋愛心和熱情,成為社會的一份子,把我們的形象改善和樹立起來。”王曉冬說。她90年代從清華大學畢業后來美國深造,后來在一家大型跨國科技公司任職。
為公民社會打下基礎
美國馬裡蘭大學亞裔美國人研究系教授Janelle Wong也表示,“在組織援助當地社區的過程中,華裔美國人為未來參與公民社會打下了基礎,有望為增加社會動員和關注帶來資源。”
在美國,亞裔美國人是增長最快的少數族裔,其中華裔約佔總數四分之一。截至2017年,華裔人口超過500萬。但在美國所有種族和族裔的選民中,華裔的投票參與度是最低的。
WeStar聯盟最近也有了“走出華人社區”的想法。4月23日,聯盟核心成員召開了一次會議,討論等疫情過后是否要成立董事會、章程如何寫、是否正式注冊以及加入選舉團等議題。
不過,要獲得美國社會上更大范圍的認可,前方依然挑戰重重,而反抗種族主義的道路更加艱難。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人文學院英語系教授Josephine Park說,目前華裔所做的積極行動更多是服務於華裔自己的社區。”
舊金山州立大學研究美國亞裔的張華耀(Russell Jeung)教授說,因共同的文化和面臨的種族主義問題,華裔群體變得更有凝聚力。但從歷史來看,公民參與社會、貢獻社會的行為並沒有減少針對亞裔美國人或其他少數族裔的種族主義。“這在社會上根深蒂固,”他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