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真的被感染,咱們要有個計劃。”
“我們與患者彼此牽絆,是命運共同體。”
“願用自己的所學幫助大家抗疫。”
……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許多華人醫護工作者出現在大眾視野。
他們有的沖在一線與病毒抗爭﹔有的退休后重返抗疫前線,卻不幸感染,失去生命﹔也有的通過開通熱線、提供咨詢等方式,做好抗疫支持工作。
西班牙
呼吸科醫生紀子宸已經在馬德裡一家公立醫院工作了四年。
3月3日,他所在的醫院出現了第一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3月14日,西班牙宣布進入緊急狀態。
隨著新增病例不斷增多,紀子宸和同事們也面臨著巨大的工作壓力:口罩等醫療防護物資不足,所有在院外輪轉的醫生都被召回,所有假期被取消,值夜班的天數不斷增加……
紀子宸和母親一起住在馬德裡。與擔心自己被感染相比,他更擔心把風險帶到家裡。
看著身邊有同事倒下,有病人重症感染,目睹生死離別,紀子宸也會感到痛苦。
由他送到重症監護室的第一個病人已經去世了,病人的女兒是與他一起奮戰的護士,也因感染新冠肺炎住院治療。“我們與患者彼此牽絆,是命運共同體。”
葉涵荃1996年出生在西班牙,祖籍溫州文成,目前醫學專業碩士在讀。
隨著疫情在西班牙蔓延和擴散,這名95后女孩毅然奔赴前線,成為西班牙塞韋羅·奧喬亞醫院重症監護室的一名護士。
面對重症監護室的風險,葉涵荃不是不害怕。每天,她都要和團隊的人互相打氣,她坦言,在重症監護室工作,確實需要很大的勇氣。
在重症監護室裡,工作量非常大﹔工作人員需要在整個班次都佩戴口罩,她所在醫院上午和下午班次的工作人員需要佩戴7小時,夜班工作人員需要佩戴10小時。
盡管每次值完班,葉涵荃都累得不想洗漱,隻想倒頭就睡﹔盡管需要面對三班倒和超負荷的工作強度﹔盡管父母非常心疼和擔心,葉涵荃依舊沒有退縮,“我是名護士,這是我的職責所在。”
“在病房裡,有些病人因為長時間插管和藥物治療而神志不清,但我還是能感受到他們眼中透出的求生欲望。”她說,因為他們眼中求生的希望,大家彼此繼續鼓起信心,努力堅持。
美國
過去一個多月,作為紐約曼哈頓西奈山醫院(Mount Sinai Hospital)加護病房(ICU)的主治醫師,徐Cecily的丈夫幾乎無休,午飯常常來不及吃。即便在生日那天,他也依然堅守在工作崗位。
當地時間4月3日,紐約布魯克林,一名醫務工作者走向自己上班的醫院。中新社記者 廖攀 攝
據徐Cecily介紹,幾周前先生突然讓她做好心理准備,“醫院防護很不夠,如果我真的被感染,咱們要有個計劃。”
那時,隨著疫情在當地迅速蔓延,醫療物資十分缺乏,醫護人員每人每天隻有一個口罩,晚上大家統一把用完的口罩收到箱子裡,再由專人拿去消毒。
夫婦兩人的孩子才半歲多一點。為了保護家人,徐Cecily的先生自行選擇到地下室隔離。早上6時左右出門,晚9時到11時左右下班后,直接從后門進地下室。
徐Cecily說,先生把所有衣服都脫掉放進袋子裡,從頭到腳徹底清潔之前,不碰家裡任何東西。而每天傍晚,徐Cecily都會提前把晚飯放在后門待他自取。
隨著新冠肺炎患者的增多,許多醫護同事陸續被感染,徐Cecily的丈夫便把自己的休息日用來填補人力空缺。身為主治醫師,他甚至替懷有身孕的護士進病房,他說,減少懷孕護士進病房的次數,就能降低母親和胎兒感染病毒的風險。
在南加州,蒙地貝婁市比佛利醫院(BeverlyHospital)急診科醫護人員中,依據輪班不同,約有20%至30%為華裔。
疫情下,有華人護士搶救瀕死新冠肺炎患者,在其將要窒息時,助其翻身脫困﹔還有華裔麻醉科醫師,在為密切接觸者實施剖腹產前麻醉后,為避免傳染家人的風險,自行隔離。
陳素娟(Alice Cheng)是比佛利醫院首席執行長。雖然作為醫院高管,她無需時刻待在一線﹔但出於為醫護人員加油、打氣考量,她每天都會進病房。
陳素娟的丈夫吳益平是麻醉醫師,在西柯汶納市(West Covina)的Emanate Health Queen of the Valley醫院工作。
他曾為一名密切接觸者做剖腹產前麻醉,在明知感染風險相對高的情況下,他沒有任何遲疑。
陳素娟說,丈夫在實施完麻醉后,自願隔離直至該孕婦的新冠檢測呈陰性。因為擔憂傳染家中兩個小孩,隔離期間丈夫均沒有回家。
英國
在中國國內疫情發生時,旅英護士何彩霞辭去了在當地的工作,趕回國內參與志願抗疫﹔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際,英國當地疫情又趨嚴峻,何彩霞便又聯系、採購防護品等醫用物資,同時著重了解高科技人工智能如何用於抗疫,以便將其應用到英國抗疫過程中。
何彩霞說,她要把中國的抗疫經驗帶回去,通過取長補短的交流,為當地抗擊疫情盡上一份力量。
圖為何彩霞。資料圖。
據《衛報》報道,70歲的Alice Kit Tak Ong是一位退休的華裔護士,為NHS(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服務了44年。
隨著疫情在英國持續蔓延,已經退休的Alice,不顧危險,又重新回到前線工作。然而不幸的是,在工作中,Alice因感染新冠肺炎住進了倫敦的皇家免費醫院(Royal Free Hospital)。4月7日上午,她因病情惡化去世。
意大利
疫情發生以來,一批意大利華人醫護者自發成立了志願組織,為當地市民提供公益咨詢,用專業知識幫助大家鑒別身體不適與新冠肺炎的區別,心理醫生還開通了疏導服務,緩解民眾的恐慌情緒。
這些醫務人員在網站上接力,把自己所在的大區、微信號碼、手機號碼毫無保留地公布,希望就近幫到有需要的人。“我們願意用自己的所學知識幫助大家共同抗疫,平安度過這場劫難。”
加拿大
由加拿大卑詩省(又譯不列顛哥倫比亞省)一群華人醫生組建的加拿大華人醫療熱線,於當地時間3月24日正式開通。
該醫療熱線提供英文和中文服務。卑詩省執業醫生、注冊護士、藥劑師、牙醫、注冊中醫師等醫療專業人士可在一定時間段提供電話咨詢、電子處方及西醫處方和中醫處方藥物送藥上門等服務。
熱線服務平台亦期待更多熱心志願者加入,以支持和填補新冠肺炎疫情時期當地政府醫療資源的空缺。
法國
隨著法國疫情發展,巴黎13區皮提耶-薩勒佩特裡醫院(Pitié-Salpêtrière)急診科醫生、助華醫療門診(CIMSF)負責人、華人醫生納娜於3月被調到巴黎急救中心(SAMU de Paris)工作。
納娜醫生。張新 攝(歐洲時報)
在她的建議下,SAMU華人緊急救援熱線(06 28 94 35 62)也於4月初開通,為需要緊急救助且法語溝通不暢的中國同胞提供免費咨詢和協助。
無論何時何地,醫護從來都不是一份容易的工作。
疫情下長期奮戰,醫護人員更承受著身心上的巨大壓力﹔但是共同的願望讓他們一直堅持,那就是早日戰勝病毒,讓人們重回正常的生活。
向戰“疫”中的所有華人醫護工作者致敬!
也願海外疫情能夠早日得到有效控制,白衣戰士們無恙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