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告訴孩子們,不用害怕,你們並不孤單,這裡是你們海外的家。南加州的華僑華人就是你們堅強的后盾。”鹿強說。
“爸爸媽媽是不是不愛我了?”在美國馬裡蘭大學留學的上海學生小朱很傷心。原來美國疫情暴發后,他想盡快飛回上海,但父母認為坐十多個小時飛機更不安全,建議兒子留在當地。結果雙方在微信電話中大吵一通,不歡而散。
兒行千裡母擔憂。朱媽媽想到了之前加入的“上海赴美國留學生關愛群”,聯系上群裡上海聯絡人、市僑聯海外聯絡一部部長沈琦琦。在安慰母親的同時,沈琦琦想到了當地上海僑團負責人、同時也是馬裡蘭大學的博士倪先生。倪博士耐心地跟小學弟分析留在當地與飛回上海的利弊,並說有困難可以隨時找他,“當然,留不留下來你自己決定。”反復思量后,小朱決定留在當地先“悶”起來,並主動給父母打電話讓他們放心。
求助站與避風港
隨著全球疫情愈發嚴重,多國政府和不少學校都陸續採取嚴格管控措施,這給上海在外學子帶來不小影響。
留學生的安危牽動著上海各界的心。自3月25日起,市僑辦、市僑聯與當地僑團在上海籍僑胞集中的澳大利亞、日本、美國、加拿大、英國組建滬籍留學生關愛群。微信群裡既有在上海的父母,也有當地的留學生,還有當地不同職業的華僑華人志願者。疫情通報、學校信息、就醫指導、生活指南、注意事項……特殊時刻,這些群成為上海留學生的求助站與避風港,舉目無親的他們可以得到這些異鄉親人的幫助,不僅穩住留學生人心,也讓在上海心急如焚的家人放心不少。
吃了一個月方便面、在小屋子待得發慌、身體難受卻不敢出去買藥,在加拿大多倫多讀書的小敏覺得自己快撐不下去了。抱著試試看的心情,4月8日凌晨,他聯系上了加拿大關愛群中的加拿大上海商會會長姚穎。在問清楚小敏需求后,第二天一早姚穎就開著車去COSTO排隊採購,之后裝上礦泉水、餃子餛飩、熱水壺、蘋果、感冒藥等物資送到小敏住所,並用上海鄉音安慰焦慮不安的孩子。
疫情之下,口罩成了緊缺物資。不少僑團為留學生免費提供口罩,並盡量上門送達。“我女兒收到口罩時都感動哭了,僑胞開著摩托車戴著頭盔風塵仆仆地送過去。這10個小小的口罩讓孩子感覺到來自上海家鄉人的溫暖,讓她找到歸屬感。”一位上海母親在關愛群中的留言。
如今,加拿大留學生關愛群因為要求入群人數過多,已經開出了關愛二群,覆蓋溫哥華、蒙特利爾、卡爾加裡等地。澳大利亞關愛群群主——悉尼上海商會會長卞軍,為更好地幫助其它城市的留學生,將服務覆蓋面逐漸拓展到墨爾本、珀斯、布裡斯班等地﹔而日本關愛群群主——東京上海同鄉會會長袁列也將服務面從東京拓展到大阪、名古屋。
僑學同心共同戰疫
目前來看,全球疫情不太可能在短時間內結束,留在當地的上海留學生也做好了打持久戰的准備。這幾天,美國上海人聯誼會榮譽會長鹿強忙得不可開交。之前,他在美國關愛群中發出“僑學同心、共同戰疫”的號召,告訴群中在上海的家長,“我們會當自己孩子一樣關心愛護他們(留學生)。”
困難一個接一個。留學生宿舍關閉無處落腳怎麼辦?當地僑領主動與洛杉磯一家酒店老板商量,讓這家三星級酒店專門接待中國留學生。那裡24小時有人值守,附近生活設施完備,還提供機場接送服務,學生可以以自己需求,按日、周、月三種周期居住。
不了解當地疫情情況怎麼辦?在中國駐洛杉磯總領館協助下,邀請醫生每周一次為留學生作疫情防治普及教育,給他們提供免費心理援助、診療咨詢等服務。
不敢出遠門又不會燒飯怎麼辦?鹿強為在洛杉磯的留學生安排了上海菜送餐服務。葷菜有本幫紅燒肉、揚州獅子頭、醋溜魚片、南京咸水鴨、糖醋小排等。按照自己口味,留學生可選其中兩種,兩葷一素9.98美元全包。
“我想告訴孩子們,不用害怕,你們並不孤單,這裡是你們海外的家。南加州的華僑華人就是你們堅強的后盾。”鹿強說。
如今,這些上海留學生關愛群正從困難救急向日常生活方向發展。沈琦琦介紹,為了舒緩留學生緊張心情,英國上海商會會長高翔策劃組織雲美食節、雲音樂會等活動,在群中的學生會約在一起雲學習、組隊打游戲,生活逐步回歸正軌。而在上海,不少在疫情嚴重國家留學的滬籍孩子家長,收到愛心人士捐贈的“僑愛心健康包”,父母可以寄給在外的孩子。
“從最開始的緊張到現在積極面對,是愛心人士的默默付出滌去孩子與大人的焦慮,孩子的朋友圈逐漸陽光起來。沒有你們付出,光是我們國內家長與孩子單個溝通,不會有這麼好的效果。而對孩子而言,這是一次愛國、愛家、愛上海的教育。”一位上海父親在關愛群中感謝大家。
與此同時,上海也牽挂著那些奉獻愛心的海外僑胞。上海海聯會、市僑聯通過華僑事業基金會,向意大利、塞爾維亞、瑞典等國僑團捐贈援助防疫物資,並向海外多個國家寄送裝有防疫物資的愛心包裹。“隔山隔水隔不斷愛”,這既是對海外華僑華人的援助和支持,更是表達一份來自家鄉的牽挂和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