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國內僑界
疫情下的清明:直播代祭追思 雲端體悟親情
2020年04月04日13:49  來源:中國新聞網

“媽,您在那邊兒還好嗎?今年我們沒法去老山(北京市八寶山殯儀館老山骨灰堂)看您了”,“這次疫情,在家琢磨著怎麼做菜,想帶給您嘗嘗”……

這是一場3日下午舉行的疫行清明·雲祭相思老山骨灰堂代祭追思儀式,同時還進行網絡直播。說話的是一位逝者的女兒,她不僅發來錄音,也發來菜肴圖片。

清明節是中華兒女慎終追遠、禮敬祖先、弘揚孝道的傳統節日。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清明節,北京市採取分時預約方式減少到現場祭掃人員,並倡導市民在網上祭掃或預約代祭。

從3月21日至4月1日,北京市各殯葬服務機構日均接待3.6萬祭掃市民,與去年同期相比祭掃人員下降90%。而選擇網上祭掃和代為祭掃服務的人員明顯增多。

記者在老山骨灰堂看到,這裡人員稀少,但無線網絡上傳遞了親友們的無限思念。

“不同於一般的代祭,此次舉辦代祭儀式是希望讓家屬在情境中感受到溫暖。”老山骨灰堂發言人王靜表示,媽媽的嘮叨、媽媽的味道等記憶是通過五官來感受的,因此在儀式中,布置了熟悉的飯桌、熟悉的鏡子、熟悉的茶壺等,通過視覺、聽覺實現情景再現,讓在網絡兩端的親屬們“相見”。

追思廳內,兩側追思牆上,近萬名逝者的名字一一顯示﹔追思天幕上,像雲朵般飄過的是家屬“祭語”或者“祭詩”:“有些人,已在時光的河流中乘舟而去,消失了蹤跡”“我懷念我的父母,懷念和他們朝夕相處的日子”“多年后,某個燈下的晚上,驀然想起,會靜靜微笑”……

董子毅是這場代祭儀式的主持人。在他看來,每一個人都可能是一個家庭中的爺爺或孫子,是母親或女兒,真實的家屬錄音、家屬留言讓屏幕前的人感同身受。

當人們還沉浸在回憶親人的音容笑貌中時,禮儀師代逝者家屬點亮心燈,讓思念跨越時空﹔一陣陣風鈴聲傳入耳中,是禮儀師代為挂上一串風鈴,讓思念在聲音中飛躍“雲端”。

董子毅和禮儀師們一起代逝者家屬行鞠躬禮。

禮畢,看著沙子從禮儀師手中流出,並匯成“疫行清明·雲祭相思”幾個字體。董子毅稱,希望這樣的儀式能讓人們更加感恩先人、珍愛生命,更加體悟親情的無價。

除了當主持人,董子毅在這個清明節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接聽現場祭掃或者代祭的預約電話,“有很多北京市民,也有許多外地人、留學生等打來電話預約代祭,我們會盡力滿足他們的個性化需求。”

一次普通的代祭,工作人員要准備靈前祭祀物品,到現場擦拭骨灰盒格位灰塵、手捧鮮花三鞠躬,也會代念抄寫下來的家屬告慰旁白,“每一次祭掃過程都會全程錄像回傳給逝者親友。”

從4月4日起,連續三天將是清明祭掃的高峰日,老山骨灰堂單日可接待預約祭掃人數已達到最高限制。王靜稱,科技的發展讓“足不出戶可祭掃、網絡代祭無風險”成為現實,此次“雲”代祭追思活動引入了“全息投影追憶場景+懸屏投影彈幕”,為疫情防控下的清明祭掃注入暖暖濃情。

“這是一次‘互聯網+’殯葬服務的嘗試,觀看直播的人數逾50萬人次,遠遠超過了骨灰盒連接的近萬個家庭親友人數。”王靜說,希望網絡祭奠這樣突破時間、空間、地域限制的“文明祭掃、綠色追思”在雲端釋放親人哀思,還原親情交流場景,讓人們在慎終追遠中樂觀地生活下去。(完)

(責編:邱王紫藤、徐玉涵)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