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嚴峻復雜形勢,朝陽區僑聯黨支部積極響應區直機關工委的號召,對接“手拉手”社區----朝陽區團結湖街道一二條社區,深度參與社區疫情防控,當好戰斗員、安檢員、宣傳員、信息員、示范員。
作為朝陽區僑聯的“1+1手拉手”單位,團結湖一二條社區位於朝陽區長虹橋東南角。居民四千多戶、一萬多人,住宅樓51棟,高層塔樓15棟,社會單位128個。社區最早居民樓建於1958年,最年輕居民樓建於1998年。常駐居民中老人居多,出租戶佔30%,疫情防控工作局面復雜,任務繁重。
走進小區,一棟低矮的簡陋的二層橘色小樓映入眼底。團結湖一二條社區書記楊穎帶領社區居干們已在門口等候。“走,咱們分頭行動吧。”就像是熟稔已久的老朋友,沒有客套寒暄,沒有冗長解釋,楊書記快速分組后,大家立即前往各個樓棟進行入戶摸排。
“大年三十接到新型冠狀病毒防疫工作后,我們就停休返崗了,這兩天一直在挨家挨戶敲門,排查登記返京人員、常住戶和租戶的情況。3號樓上面那些樓層我昨天已經統計了,今天咱們從十四層開始往下。”
社區居干張超邊走邊介紹工作內容,她的左手拿著入戶信息排查登記表,右手提著袋子,裡邊放著防疫宣傳材料《團結湖街道致各地來(返)京朋友的一封信》和《團結湖街道致本地居民的一封信》,以及膠帶和剪刀。
“大爺,打擾您了,我們是居委會的,現在在進行疫情防控信息摸排工作。您不用開門,通過小門回答我幾個問題就行。春節期間您有沒有離開過北京?……好勒!您近期少出門,勤通風,注意防護,有什麼困難給我們居委會打電話!”張超一邊向住戶了解情況,一邊詳細記錄,一邊宣傳防疫知識,叮囑做好防護。
“下沉社區的近一個月,我參與了社區卡口處測量體溫、登記外地來京人員情況、居住(租住)人員情況摸排登記、防控宣傳、轄區商鋪摸排等等一系列的工作,可以說是千頭萬緒。工作中遇到不理解、冷言冷語,但大家都耐心勸解。我堅信,隻要我們萬眾一心,終將會取得這場戰“疫”的最終勝利!”區僑聯黨支部宣傳委員謝賓說。
“在下沉社區的過程中,同志們深深地感到,社區的工作看似簡單、細碎,要做好、讓大家都滿意並不容易。社區工作是做群眾工作的主戰場,在一個社區當中工作、生活的群眾、居民各種各樣,千差萬別,需要在社區工作的同志不僅要懂政策、會宣傳,更重要的是得懂人情事故、知生活冷暖,不僅要熱心、耐心,還得知心、暖心,要讓社區群眾配合的工作得讓社區群眾能夠真正了解和理解,才會有響應和行動。我想,群眾工作做好了,社區居民認同了,基層黨建工作就真正落地生根,這場戰爭就能打好、打贏!”朝陽區僑聯黨支部書記、主席曾旭說。
隨著返京人員流動高峰的到來,疫情防控工作也到了吃緊階段。社區嚴格實施封閉管理,返京人員必須居家或集中觀察14天,這就要求居民出門、進門都必須出示出入証。一開始,不少居民認為小區沒有疫情,沒有必要採取這麼嚴格的措施,檢查出入証和測量體溫時不耐煩、不配合。因此,看似簡單的“門衛”工作實則考驗著大家的專業素養和心性涵養。
區僑聯辦公室主任、區僑聯黨支部組織委員兼紀檢委員張璐對此深有體會,她多次值守后,總結了一套經驗:“首先要業務過硬,對當前的疫情防控知識和政策了然於胸﹔第二要態度謙和有耐心,居民的不理解和沖動行為時有發生,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備和應急處理能力﹔第三要眼明手快,小區出入口人流車流量大,如果不全神貫注,容易發生漏洞。”她說,“疫情當下,作為下沉社區的黨員,看似要在全新的崗位上開展陌生的工作,但是實質上都是為群眾服務。來到一二條社區,我們路多走了一些、與居民更親近了一些,工作時間長了一些,但是每天卻被一二條社區內的一點一滴感動著。”
社區封閉式管理后,嚴格禁止外賣及快遞人員等社會人員進入小區,很多居民反饋影響了正常生活。為了防止疫情輸入,既要嚴格管控,又要滿足居民的合理生活需求,這就要求大家開展工作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用人文關懷靈活應對。
“如果維修、搬家等服務人員需要進社區,讓他們進行訪客信息登記后打電話給住戶,讓住戶拿著出入証來接,不要影響居民的正常生活需求。”社區居委會崔主任收到一位居民搬家咨詢后,立刻調整社會人員管理策略,並對每一個入口值守點逐一交待。
2月10日下午,一二條社區接到陳女士來電求助。“我現在獨自在家休養,不能出去拿快遞,你們可否幫我一下?”接到陳女士電話,一二條社區居干張萌、張超二話沒說趕往小區出入口,及時將陳女士購買的生活用品放到了她的家門口。
“下沉一線,就意味著我是社區的一員,俯下身來服從社區指揮,自覺主動向基層一線黨員看齊,把投身防控疫情第一線作為踐行初心使命的試金石,用實際行動展示僑聯干部隊伍的責任擔當。”區僑聯黨支部黨員楊粵寧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