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界風採
僑鄉民眾生活,我們一起來保障
2020年02月28日00: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圖為疫情期間,安徽省中瑞農副產品有限責任公司員工為市民提供農產品送貨上門服務。
  (譚秀榮供圖)

圖為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橋林街道福音社區設在一家復工企業的志願服務點。
  (秦 嶺供圖)

圖為楊姚春(右)在雲南省保山市龍陵縣勐糯鎮的一家超市了解商品庫存情況。
  (李志鋒攝)

圖為於洪(左一)正在接收吉林省通化市新階聯捐贈給通化市東昌區民主街江南社區的防疫物資。
  (於 洪供圖)

“保証好百姓的‘米袋子’‘菜籃子’”

本報記者 嚴 瑜

“我們家的洋芋還多呢,大家都能買到,每人最多買10斤,留著讓別人也買些,明天又會到1車洋芋,我保証不斷貨、不加價……”雲南省保山市龍陵縣勐糯鎮集鎮中心的農貿市場內,販賣蔬菜副食的經營戶張金米高聲吆喝著。

有生意不做,這不是犯傻?“自從鎮上開始防控疫情,一些老百姓擔心過幾天買不到吃的,想囤貨,我得告訴大家,物資供應一切正常呢!”老張明事理,他想盡己所能,號召大家合理採購,不給政府添麻煩。

另一邊,勐糯鎮的各個村寨內,大喇叭正用方言廣播:“鄉親們,農貿市場上,米呀、油呀、菜呀多呢,隨時都能買得著呢,大家不消克(去)擔心,不消早上克(去)湊擠……”

“這一個月來,勐糯鎮物資供應、物資價格整體平穩,沒有出現供應緊缺或是哄搶的情況。”勐糯鎮黨委副書記楊姚春欣慰地說。

疫情防控期間,楊姚春主要分管市場等重點場所管控和防疫宣傳工作。守護好鎮上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籃子”,成為他過去一個月裡最上心的事之一。為此,從大年初一返回工作崗位后,他至今沒來得及回縣城與家人團聚。

勐糯鎮鄰近中緬邊境,僑胞僑眷人數眾多,是僑鄉,也是邊城。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如何讓鎮上的老百姓既不大意,嚴防疫情,又不慌張,生活不受大的影響?楊姚春和同事們努力把工作做到最細處。

返崗之后,楊姚春第一時間組織勐糯市場監管部門、派出所及鎮集鎮監察中隊,把集鎮上依然保留營業的農貿市場、超市和藥店走了個遍,一方面布置清掃、消毒、人員流動控制等防疫工作,另一方面摸查鎮上米、油、鹽、蛋、奶等基本生活物資的庫存量。

一番摸查之后,楊姚春心裡有了一本賬。“勐糯鎮面積227平方公裡,戶籍人口1.9萬,農業人口大約1.7萬。本地有種植水稻的傳統,大部分老百姓家裡的糧食能自給自足,鎮上有兩家工廠,如何保障兩個廠子上千名員工的基本生活物資供應,這是我們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此外,疫情防控開始后,各地設立了許多卡點,鎮上一些糧油店鋪,還需要我們做好協調,保障他們及時進貨。”

心中有底,做事穩准。楊姚春立即通過鎮上的微信公眾號、各村寨的微信工作群和廣播,通報勐糯鎮暫時不存在物資供應緊缺風險的消息,讓老百姓安心,避免市場哄搶。同時,他協調相關部門,為需要外出進貨的糧油店鋪出具証明,確保基本出行。

每天,無論多忙,楊姚春都會抽時間去集鎮的農貿市場轉一圈。“一看市場供應足不足,二看人員聚集密不密,三看防疫措施到位不到位,四看市場價格穩不穩。”因為去的多了,商販們都記住了他這張“熟面孔”。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月25日,勐糯鎮庫存大米50余噸、面粉及制品20余噸、食用油15余噸、食鹽18余噸。2月下旬本地自產無筋豆、茄子、西紅柿、白菜等蔬菜產量預計達50余噸。生活必需品庫存充足,能有效保障市場供應。”讓勐糯鎮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籃子”繼續滿滿當當,楊姚春的信心足得很。

“安排志願者對接每戶居民”

本報記者 李嘉寶

最近,秦嶺心裡繃著一根弦。作為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橋林街道福音社區的黨總支部書記,他挂記著全社區5000多名居民疫情期間的安全和生活問題。

“社區大,人口多,情況復雜。”秦嶺告訴記者,“社區內有拆遷安置小區、村庄、沿街商戶、企業、商場等,外來人口較多,疫情防控馬虎不得。”

從大年三十到現在,秦嶺幾乎沒回過家。為了工作方便,他干脆在辦公室住下了。“除夕夜,街道召開3個小時的緊急會議,傳達疫情防控最新要求,安排部署防疫工作。大年初一,許多工作人員開始正常上班。大年初三,街道全部工作人員到崗。”

為了保証防控工作有充足的人手,社區在居民微信群裡發布了緊急召集令。“我報名!”“我參加!”居民們十分踴躍,還有不少人跑到社區報名。很快,一支志願者隊伍組建起來了。

“志願者以年輕人為主。一些年紀比較大的居民也很積極,社區充分發揮他們熟悉本社區人員的優勢,適當安排他們在卡口值守,排查往來人員。”秦嶺說。

志願者們配合社區工作人員,駐守在各個路口卡點。大家三班倒,測溫、登記、排查,每人每天工作八九個小時是常事兒。

隨著外地人員逐漸返程、社區內企業陸續復工,秦嶺和同伴們更忙了。

“外地人員返回社區后,需要自行在家隔離14天,如何採購生活物資是個大問題。”秦嶺說,“我們安排了志願者對接每戶居民。隻要一條微信或一個電話,就能幫助他們買好蔬菜、米面等生活必需品,送貨上門。”

社區內一些復工企業同樣面臨“菜籃子”“米袋子”告急的難題。復工后,企業人員數量增多導致每天的蔬菜、肉類、米面等消耗量激增,解決食品採購問題是當務之急。“社區主動提供信息,幫助企業獲取生活物資。”秦嶺說。

“買”的問題解決了,“賣”又有了困難。受疫情影響,橋林街道部分菜農家的蔬菜賣不出去,犯起了愁。“街道干部了解情況后,幫助他們找了網上銷售渠道,並鼓勵復工企業、單位和個人採購。這樣,既能解決蔬菜供應問題,又幫到了菜農,一舉兩得。”秦嶺說。

在一些復工企業,社區還設置了志願服務點,配備消毒洗手液、濕紙巾、口罩等防疫物品。志願者們還在企業裡開展防疫知識宣傳,主動幫助企業為員工分發飯菜等,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外地人員返回后,做好社區人員摸排工作成了頭等大事。”秦嶺說。一支支志願者小分隊,穿梭在社區的大街小巷,登門入戶摸排調查,登記外來人員姓名、來自哪裡、身體狀況等詳細信息。一個個身著紅色馬甲的身影,織起一張嚴絲合縫的“安全網”,讓居民們安了心,定了神。

“忙得記不得今天的日期,完全沒有周末。”秦嶺笑著說。

“居民有需要,我們就買了送到家裡”

本報記者 高 喬

“您好,我是江南社區工作人員,請問您家最近有人從外地回來嗎?”這句打電話的開場白,吉林省通化市東昌區民主街江南社區黨委書記、“僑胞之家”負責人於洪爛熟於心。

熟練,是因為不斷重復。一天300多通電話,每天從早上9時打到晚上9時,這是於洪和她的24名同事今年春節假期中的工作節奏。

江南社區轄區面積2.9平方公裡,下轄19個居民小區,居民2萬余戶、5萬余人。從大年三十接到啟動新冠肺炎疫情防疫工作的通知至今,江南社區的工作人員針對每個小區、每個住戶的疫情排查工作,一輪一輪地進行著。

“第一遍排查是給每個住戶打電話,第二遍是挨家挨戶入戶調查。現在有的小區已經排查第三遍了。”於洪說。

這只是於洪大量工作的一部分。除了入戶排查,於洪和同事們還參與社區車輛登記、測量體溫、小區消毒殺菌,宣傳防疫知識,統計報表,接收、傳達各種信息等工作。於洪說:“哪裡需要我們,我們就去哪。”

居家隔離沒法出門買菜,孩子在家上課、借不到課本,老人行動不便、買不到藥品……在某些處於隔離管理中的小區,於洪和同事們還充當著“全時保姆”的角色。

為隔離人員和老人發放免費消毒酒精,為隔離中的家庭代扔垃圾,代買菜、買藥。居民提出的合理需求,江南社區的工作人員都盡可能地滿足。

“雞蛋、可樂、速效救心丸……居民有需要,我們就幫他們買了送到家裡。”於洪說,同事們常常是白天在社區奔走忙碌,晚上9時又回到辦公室准備疫情工作各項統計報表,結束一天的工作時,一看時間,已是深夜2時。

作為“僑胞之家”負責人,於洪與居住在江南社區的百余名歸僑僑眷保持著密切聯系。疫情發生后,於洪在僑胞聯絡群宣傳防疫相關知識,給歸僑僑眷打電話問候家中情況。朝鮮歸僑丁源流得知於洪正在防疫一線工作后,時常發微信提醒她注意身體。“如果你們防疫工作有需要,我也來幫忙!”聽到丁源流的“請戰”,於洪心裡暖暖的。

江南社區工作人員的付出,也得到了居民的認可。居民深夜給防疫卡點值守工作人員送上的雞蛋和飲料,居民電話裡的一句“你們辛苦了”,僑胞在防疫微信群裡的一個點贊、一句支持,都給高強度工作的於洪打了劑“強心針”。

最近,於洪的辦公室裡新挂上了一面社區居民送的錦旗,紅底金字寫著:不分晝夜、舍己為民、防控疫情、堅守擔當。“聽到住戶的肯定,心裡就有股勁,一定要好好干下去。”於洪笑著說。

“我們不缺貨、不斷供、不漲價”

本報記者 賈平凡

“保障城鄉‘菜籃子’不空,百姓心裡不慌,我們甘冒風險逆行!”接受記者採訪時,安徽省中瑞農副產品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僑眷譚秀榮語調沉穩,透出幾分豪闊俠氣。

這份俠氣巾幗不讓須眉,背后是一個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甲級隊企業家的責任擔當。“一直以來,我們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商貿物流公司和生鮮配送公司,與淮北市諸多農產品生產基地產銷對接,承擔了淮北市80%以上的蔬菜、糧油、水果、冷凍產品等生活日用品的保障供應。”

春節前,新冠肺炎疫情加重。得知消息后,1月23日,譚秀榮迅速在公司組織成立了“防控、保供”領導小組,動員員工取消休假,全員上崗。同時,在線上,她還和常年合作的商戶和農戶召開動員會,穩定貨源。

“不是不害怕。但抗擊疫情的前線不能隻有白衣天使,保障民生供應的農產品企業也要頂上去。”譚秀榮動情地說:“為此,公司上下一心,並肩作戰。因為擔心傳染,大家每天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卻隻能對家人說‘離我遠一點兒’。”

由於疫情管控需要,淮北市政府先后下達封閉家禽市場通知和交通管制通知。

“交通設卡,商戶去蔬菜基地拉貨,半路被攔回來﹔農戶擔心菜爛在地裡,也急得團團轉!”譚秀榮這下犯了愁:“我趕緊把情況反映到淮北市濉溪縣商務局。在商務局的積極協調下,我們很快申請到發給商戶和農戶的綠色通行証,打通物流運輸環節。”

這一邊,農戶“賣菜難”問題迎刃而解。另一邊,市民“買菜難”問題,譚秀榮也一並解決。

2月5日凌晨,一宿沒睡的譚秀榮精神緊繃。5時,網購平台“中瑞買菜社區團購”正式上線。“既然消費者不能出來買東西,那就讓他們網上下單,我們配送到家。”譚秀榮說。

網購平台一上線就火了。“第一天500多單,第二天2000多單……”面對紛至沓來的訂單,譚秀榮團隊有點兒吃不消:“一是軟件倉促上線,需要磨合,但隻能邊做邊摸索﹔二是要把從農戶採購的農產品,重新定量分裝﹔三是不同品類產品的配套工作也要跟得上。”

“大家手忙腳亂,像打仗一樣!”回憶當時的情景,譚秀榮感慨:“我們100多人連續40多個小時沒睡覺,餓了就吃泡面,沒有一個人退出戰‘疫’陣地!”

“新鮮蔬菜、海鮮水產、米面糧油、新鮮水果、精選肉類、家用百貨……”用手機點開“中瑞買菜社區團購”,頁面上不同欄目一目了然,各品類日用商品琳琅滿目。

“大青椒1.99元/500g、生菜2.4元/份、鮮蘑菇5.5元/500g、小黃魚(4條)18元/份、本地雞蛋(30個)25元/份……”網頁上,產品很實惠,價格很透明。

“我們不缺貨、不斷供、不漲價。” 譚秀榮表示,“貨源穩定,物流暢通,有進有出,價格自然就下來了。”

(責編:蔣琪、徐玉涵)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