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邁普醫學已於近日全面復工。 |
![]() |
潔特生物的生產車間內,工作人員正在加班加點生產口罩。 |
![]() |
鄧杏飛(左)帶領團隊成員正在做產品研發。 |
近期,隨著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中央和地方有關部門出台了一系列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政策,越來越多的海歸企業復工復產。更有一些直接服務疫情防控的海歸企業,從春節期間就放棄了休假,開足馬力、全力生產。
做好防疫工作
復工復產有序進行
在廣州邁普再生醫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內,全面復工復產的“戰鼓”已敲響。
2月20日,經過黃埔區質監站的一系列檢查,邁普醫學總部建設工地已符合復工要求,正式復工。之后,工地項目部將分別在每天的上、下午對各區域進行消毒處理,所儲備的防疫物資也能夠滿足今后幾個月的使用需求。
2008年,在美國克萊姆森大學生物工程系獲得博士學位的袁玉宇回國,創立了從事再生醫學材料及再生醫用植入器械研發的邁普醫學。如今,公司已成為行業內的代表性企業。
建立員工個人健康檔案、全員戴口罩、全員測體溫……2月10日,邁普醫學開始復工﹔1周后,生產線復產﹔2月20日,總部基地建設工地復工……邁普醫學的復工也是許多海歸企業的縮影。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邁普醫學克服疫情帶來的困難,做到復工、抗疫兩不誤,安全、有序地組織恢復生產運營。
記者了解到,邁普醫學公司疫情防范應急小組特別制定了《新型冠狀病毒防護指引》,明確疫情防控中的注意事項,嚴格執行消毒措施,同時做好防控物資發放和使用。
讓我們將視線轉移到廣州高新區的另一家海歸科創企業——普理司科技有限公司。在科技攻關和技改的基礎上,該公司僅用3天,就將公司的3C產品質量檢測機改造為柔性AI視覺全自動口罩機,這也是全國首例使用了人工智能技術的口罩機,它能夠利用計算機視覺進行鑒別和操控,實現口罩的全自動生產。
隨著廣州復工復產企業數量不斷增加,對口罩等防疫物資生產數量提出了新挑戰。已具備量產能力的普理司科技,單機產量可達每分鐘120片,日產口罩15萬片,口罩產能的提高為安全復工復產設置了防護屏障。
曾於1997年赴美國馬凱特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崔彤哲,回國后在北京中關村創立了海納醫信軟件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提供醫學影像和遠程醫療服務。
1月29日下午,一場特別的遠程會診在廣州、深圳、珠海三地進行,由鐘南山院士擔任組長的廣東省新冠肺炎重症病例會診專家組,對廣東5例危重症患者進行了第一次遠程會診。會診持續了3個多小時,來自5家醫院的10名專家參與其中。會診所使用的廣東省遠程醫療平台,正是由海納醫信與中國聯通合作承建的,目前已覆蓋20家省級醫院、56家縣級醫院、一期690家鄉鎮衛生院和100家試點村衛生站。
連日來,線上辦公成了海納醫信復工復產的主要方式。尤其對於公司的技術研發團隊來說,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同時,也在遠程復工中最大化地保証工作效率。“對於我們的研發人員而言,在家中擁有電腦和網絡環境的基礎上,可以保証60%—70%以上的工作效率,把對工作的影響降到最低。但對於不具備遠程辦公條件的市場營銷部門來說,目前的工作仍在停頓當中,能做的隻有等待。”崔彤哲對本報記者說。
放棄春節假期
開足馬力恢復生產
機器隆隆作響、生產原料准備充足、佩戴口罩身穿防護衣的工人忙得熱火朝天……從年初一開始,潔特生物過濾股份有限公司廠區內就一直是這樣一幅緊張而忙碌的場景。而現在,復工復產企業逐漸增多,原材料緊缺現象得到一定緩解,潔特生物的產能得到進一步恢復。
這是一家由“老海歸”袁建華創辦的企業。1992年,袁建華曾以訪問學者、博士后和客座研究員的身份在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免疫和傳染病系工作。就在不久前,主營生產實驗室耗材的潔特生物剛剛登陸科創板。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在醫療防護用品短缺的情況下,潔特生物迅速恢復生產,啟用原本擁有的一條標准口罩生產線生產折疊口罩。而在政府部門的幫助下,公司在1周之內就完成了二類醫療器械注冊申報。
“政府部門的工作人員凌晨1點還在為我們公司辦理審批手續,讓人非常感動。政企一心抗疫情,我們就算是虧損,口罩也絕不漲一分錢。”袁建華說。
廠房內,原材料經由機器裁剪,持續不斷地生產出口罩半成品,再由工人熟練地添加鼻鉗和面罩帶,然后迅速打包入袋。工廠的許多工人是外地務工人員,從春節假期被召回直到現在,全力以赴投入生產。
盡管如此,這條非全自動的生產線仍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
為應對產能不足,潔特生物決定另外訂購多條生產線。經過與上游設備生產工廠的反復協商,終於利用倉庫現有設備新建了一條全自動生產線,極大地提高了公司防疫物資的生產效率。
廣州歸谷科技園與潔特生物組織聯合技術攻關,在不明顯增加成本的基礎上,為口罩生產線植入特種納米材料濾芯層,由此可將一次性醫用口罩過濾率從70%提高到95%以上的水平。
放棄春節假期,復工直到現在的海歸企業還有很多。曾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后於斯坦福大學進行博士后研究的鄧杏飛是國盛醫學的董事長。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作為公司首席科學家的他帶領團隊進行技術攻關,在1月21日成功推出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
40余名員工提前復工,夜以繼日地奮戰在生產一線。2月7日,國盛醫學聯合洲明科技捐贈的首批3840人份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送達廣東省疾控中心,兩家公司聯合捐贈了2萬人份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
“目前,我們正在與深圳大學合作,聯合開發超快速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項目。這種方法也是採用PCR檢測,我們希望能夠在30分鐘內完成從採樣到得出檢測結果的全過程。”鄧杏飛告訴記者。
提供政策優惠
解決企業實際困難
復工復產過程中,企業存在哪些困難?如何在抓實抓細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逐步恢復正常經濟社會秩序、保障城市安全平穩運行?
在成都,曾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攻讀人力資源管理碩士學位的海歸徐蕾是當地中小企業服務中心的黨支部書記,她所在的服務中心直屬於成都市經濟與信息化局,致力於為成都中小微企業提供公益性扶持服務。疫情發生后,徐蕾帶領服務中心開展了幫扶中小企業的專題行動,幫助企業有效應對疫情、解決復工復產難題。
得知成都斯馬特科技有限公司和普利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有採購口罩生產設備的需求后,徐蕾和同事們立刻行動,幫助企業進行協調,盡快解決開工難題。發問卷、調物資、宣政策、助融資……這段時間以來,她所在的服務中心已經為成都聚科精密、太平洋藥業等109家企業發布復工物料、上下游業務對接等方面的需求信息,共計400余條。
6萬隻口罩、110把體溫槍、500件酒精消毒用品,這些防疫物資通過協調已送往包括永星電子、彩虹集團等在內的100余家企業,解決了企業復工時的防疫物資短缺問題。
針對企業的信用融資需求,徐蕾還與同事們收集了15家中小企業、共計8200萬元的資金需求,組織中國銀行、光大銀行等10余家金融機構與企業開展“一對一”融資對接活動。與此同時,還與平安銀行、成都銀行等7家金融機構合作開發“戰‘疫’信用貸”產品,應對疫情防控期間企業面臨的現金流困難。
開展線上人才招聘交流活動也是徐蕾和同事們的服務重點。通過舉辦“成都中小企業春季(線上)人才招聘會”,幫助企業應對“用工難”,也為求職者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從大年初三開始放棄春節休假、堅守崗位一線的徐蕾,現在仍在服務企業的最前線忙碌著。
2月17日,位於南星街道白塔嶺社區的杭州市級眾創空間海歸驛站開始正式復工。剛一復工,海歸驛站就迎來了上城區科技局聯系南星街道的兩位復工“店小二”。他們的使命是為企業排憂解難。
為打贏疫情防控戰並確保企業復工復產無障礙,98名“店小二”深入走訪、展開“掃樓式”宣傳,將惠企、援企、助企政策直接送上門。
“您好,我們是南星街道復工‘店小二’,公司在復工中有什麼困難嗎?”
在海歸驛站,“店小二”帶來了政策利好。科技局將對新認定的孵化器和眾創空間給予資金支持,海歸驛站拿到補貼的可能性很大,這讓海歸驛站服務中心主任胡曉敏感到振奮。“除了疫情得到控制之外,這是我一個月內聽到的最讓人開心的消息了。感謝政府雪中送炭。”胡曉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