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萬裡之外的歐洲,有一批中國人從除夕忙到現在,一直沒停工。
每年1月到3月是全球展會旺季,一批來自中國的出口制造企業代表都會赴歐參展。近日,在法蘭克福春季國際消費品展上,記者採訪了這些中小企業主。
特殊時期的參展決心
崔翔勇來自河北的一家會展公司,在展會過年已是家常便飯,但今年的經歷尚屬首次。“2月3日,我從石家庄出發,一路被測了8次體溫,填了3次表格”,崔翔勇扳著指頭告訴記者。
旁邊展位的呂飛龍也有同感。他來自浙江永康,經營一個鑄鐵壺廠。春節期間,義烏禁止外地車輛進入,他經過層層檢查、測溫登記后,才乘坐當地出租車到達義烏機場。
受疫情影響,法蘭克福官方原本預計至少15%的中國展商會缺席,但最終結果顯示,報名參展的664家中國企業,隻有7%沒來。
“法蘭克福消費品展有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採購商參與,是我們這行最重要的展會,一定要來。”河北邢台三廈集團的老總韓光輝,聊起特殊時期堅持參展的決心。他所在的企業主要做鑄鐵鍋,德國某著名廚具品牌的產品均由其代工,一年出口額能達到7000萬美元。
“外貿這行的慣例是‘見樣下單’。對中國中小企業來說,參加展會花錢最少,效果最好。”崔翔勇介紹,企業主和外國客戶一般是2月在法蘭克福碰上面,中間經兩個月洽談,4月份客戶到廣交會再見面,然后參觀工廠,訂單基本就確認了。
給客戶傳遞信心
“那個坐頭等艙過來的人”——這是單磊最近的綽號。
單磊做不鏽鋼餐具已有30年,70%的訂單出口到歐洲。今年,他早早訂下青島經北京到歐洲的航班,疫情發生后,他把航班改成了直飛莫斯科再轉機,希望盡量減少在國內的乘機次數,沒想到反而更麻煩了。
2月2日上午,飛機從青島起飛4小時后,空姐通知“即將降落青島”。原來該航班已被俄方禁止降落,兜了一圈又回到原地。
“當時就買了頭等艙改飛北京,從北京去歐洲。我們跟客戶打過招呼,一定准時到。”單磊的客戶大都是合作十年以上的老客戶,每年按時見面已成慣例。
“不能讓人覺得中國疫情嚴重到連生意都不做了。”單磊說。
幾經輾轉,當單磊飛抵法蘭克福時,16箱樣品已安放於展館。往年3個人,一上午就能布置好展位,這次單磊一個人忙到了快閉館。
接受記者採訪間隙,一個拉美老客戶來到單磊的展位,二人約上了晚餐。
韓光輝每次來法蘭克福,也總要跟德國客戶吃飯。“今年也一樣,與客戶在餐桌上聊得很好。”韓光輝開心地說,“我們也努力給客戶傳遞信心,中國沒問題!”
中國企業必能渡過難關
參展第一天隻收到一張名片,但第二天就有宜家供貨商來詢盤,成交可能性很大。”一位中國展商激動地告訴法蘭克福展覽(上海)公司展會經理楊春。
楊春春節前就到了德國,出差將近3個星期。雖然有些疲憊,但一有好消息,她都會分享給大家。在楊春的朋友圈裡,滿滿都是正能量——
“第二天上午終於開張了,俄羅斯新客戶,下了5個櫃。”
“浙江一家做拖把的企業,自開展日起每天都有客戶。”
“一家生產便攜式縫紉機和針線盒的企業,第二天就接了一個很大的意向單﹔第三天、第四天都有實際簽單。”
開展3天時,單磊已經見了30多個客戶,“以往交貨期是80天,如果2月17日能復工,基本不會受什麼影響”。
湖南一家給宜家、星巴克代工瓷器的老板更是雄心勃勃:“工廠已經復工,給我兩個月,訂單沒問題!”
至於崔翔勇的朋友圈,則貼出一張談判本照片,3天時間,客戶名片已經裝滿了整個本子。
“一切安好。危機中的機遇是實實在在的。中國的制造企業必能穩步渡過難關。”崔翔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