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居民社區、在交通卡口、在“網上僑胞之家”,疫情嚴防嚴控的每處陣地上,都有黨旗在高高飄揚。沖在前、作表率、勇奉獻,當疫情防控阻擊戰的號角響起,蘇州各級僑聯的黨員先鋒們義無反顧披上戰衣,為了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他們志願出列、堅守一線!
不打烊的“群主”
“叮咚”“叮咚”……手機微信提示音此起彼伏,電話鈴聲剛落下又再響起,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蘇州市僑聯聯絡部副部長宋雪峰的手機就時常處於“臨爆”狀態。
僑胞有所呼,僑聯必有應。為保障疫情防控期間的海內外信息暢通,1月25日起,宋雪峰陸續組建了多個微信工作群,專門對接僑界醫療物資和愛心款項的籌集捐贈。一面通過網絡積極發出倡議,與江蘇省華僑公益基金會等緊密對接,一面為海外僑界愛心力量介紹捐贈渠道、跟蹤反饋信息、協調突發狀況,他這個“群主”的辦公由此在“世界時間”裡反復切換:白天對表北京時間,前半夜關注歐洲時間,后半夜則轉入美洲時間……
響應無延時、服務不打烊,回報他這份堅守的,是一筆又一筆僑界愛心捐贈的妥善落地。最近,隨著江蘇援鄂醫療隊的出征,宋雪峰又忙著為入駐武漢江夏的江蘇醫療專家們與海外愛心僑團建立對接,以實現更有針對性的高標准醫用物資捐贈採購。為此,他又建了個新群,群名很提氣:武漢加油!江夏加油!
朋友圈裡的“眼鏡哥”
“抗擊新冠應急志願者:眼鏡哥,地點:G15W1盛澤主線卡口,時間:2月3日23:10……”這條微信朋友圈的配圖中,一位身穿白色防護衣、佩戴防護帽和口罩的工作人員正在仔細為一輛私家車司機測量體溫,全副武裝下,隻有那副黑框眼鏡成了他的“標志”。
這位在深夜值守的黨員志願者“眼鏡哥”,正是吳江區僑聯辦公室主任張白玉,也是一名曾經的人民警察。17年前,作為北京預備警力的一員,他曾和同學們一起留守北京,時刻准備支援抗擊非典一線。今天,面對新冠疫情,強烈的使命感讓他再次選擇做一名疫情中的逆行者。
在交通卡口當志願者,需要攔下過往車輛,詢問車上人員信息並測量體溫,看起來是很簡單的工作。可當帶上口罩手套、穿上防護服,行動變得艱難,一切不再輕鬆。眼鏡一直會被水蒸氣蒙住,跟人交流需要大聲喊,雙手因為經常用酒精消毒而干燥皸裂,還有午夜和凌晨時候的寒冷,不停走動后酸脹的雙腿和僵直的腰……
張白玉負責值守的夜班段要到次日凌晨1點才結束,盡管辛苦,他卻很坦然,他想著:“我們一定要漂漂亮亮地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社區防疫的“守護者”
每天連續工作12小時,對所負責社區的來往車輛進行詢問盤查,對不屬於本社區的車輛、人員耐心勸返150百余人次,粘貼通行証3500余張,檢查測量體溫6000余人次,對外地返蘇人員進行詳細核查登記212人次,上崗第二天,吳中區僑聯辦公室副主任曹瑕群帶領的4人黨員先鋒服務隊已是“戰果累累”。
脫下軍裝從事僑聯工作的他,在疫情面前,再現了軍人的嚴謹與黨員的擔當。作為組長,曹瑕群帶頭摸排社區情況,梳理防控風險漏洞,優化一線工作流程,發現不當行為立即給予提醒糾正。
同樣深入社區一線的,還有吳中區木瀆鎮僑聯秘書長趙雪清、木瀆鎮僑務干事邱承成。疫情發生后,他們放棄與家人團聚,主動報名加入了社區抗疫志願者隊伍。在小區門口定崗值守,為來往居民測量體溫,張貼發放防控宣傳資料,對重點地區人員做好登記跟蹤……寒風中,從太陽升起到路燈亮起,他們一絲不苟地堅守著崗位。
瞧!社區居民們送來了礦泉水,道出一聲聲“謝謝你們,你們辛苦了!” 在大家伙兒眼裡,這些共產黨員就是身邊最可靠的“守護者”。
沖在一線、沉到基層、守護在群眾身邊,僑聯黨員們正用行動傳遞著先鋒能量!
來源:蘇州市僑聯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