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早晨,當溫州市鹿城區疾控中心順利接收到一批來自非洲的醫療物資時,鹿城區紅外線體溫計庫存僅剩16隻。這批順利交接的物資恰好及時救急。
“時間非常緊迫,大家都想做點事。從1月31日基本上一整天,我們都在烏干達當地找物資。利用在當地的社會關系,我們跑遍了批發市場、醫院、診所,可以說烏干達被我們翻了個底朝天。”旺康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劉速堅說道。
旺康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孫堅是溫州龍灣人,公司在非洲四國和沙特均擁有大型陶瓷工廠。疫情發生后,孫堅第一時間捐贈100萬元人民幣,很快,他發現現金不如醫療物資直接,於是又發動公司海外員工迅速籌集物資,支援家鄉抗疫。
01
火速接單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溫州的醫療物資陷入短缺中。
在這個節點上,以遍布全球著稱的溫州僑商迅速展開馳援行動。就在孫堅發動海外員工籌集物資的同時,溫州當地醫療機構及政府也向旺康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邀約採購。
收到採購申請單后,公司執行董事劉速堅網絡調度在非洲的六七百名中國員工踩點物資。由於非洲本身的物資貧乏,加上尼日利亞和加納的中國人搶購,市場上能買到的防護物品已經不多。
“N95口罩在海外還在不斷漲價,印度商家們也在囤貨,並且要求我們現金全額購買。原來國內不到10元的口罩,現在非洲都賣20元。”劉速堅說,除了價格外,更大的困難在於貨物的運輸時效,如果走普通空運渠道,至少需要一周時間。而此時,很多國外飛往中國的航班都已經取消。
02
愛心接力
“相當多的商家坐地起價,有一單本來談好20元一個口罩,大約有6600個。等我趕到后,就立馬漲到了25元。”烏干達旺康陶瓷行政辦經理鄧星鋼說,在烏干達本地的中國人,想買十幾個口罩,也很難買到。
目前,烏干達雖尚未發現確診及疑似病例,但因節后“返工潮”即將來臨,返烏人數陡增,疫情傳播風險也隨之增高。盡管內心對漲價多有不甘,鄧星鋼一邊與商家斡旋,一邊征求著公司領導的意見。在微信上得到“有多少拿多少,醫用的盡量多拿”的回復后 ,他決定買下這一批口罩。
北京時間2月1日18時,鄧星鋼帶著6600個口罩和發票復印件趕往去機場的路上。在他身后,還有四輛車也滿載著醫療物資。因為飛機不等人,貨物運輸的時間十分緊迫。
為了保險起見,他們在口罩等物資的紙箱外包裝上,僅用英文標志出貨物為口罩,而省去中文說明。此外還有一系列文件要填寫,比如海外物資捐贈意向書、捐贈物資清單、受贈組織的抗疫物資捐贈函等。最終,大約有百余個大紙箱包裝上機,包括普通口罩、醫用口罩、紅外線體溫計等醫用物資。
“我們安排了三位同事乘坐烏干達回廣州的航班,經過18小時的飛行,全部以行李的形式帶回國。盡管廣州機場海關在報關流程上給予了簡化,但跨國運輸也並非一帆風順。”劉速堅講述了其中的經過。
“作為溫州走出去的企業家,家鄉有難我們義不容辭。”旺康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孫堅激動地說。目前,孫堅本人正在沙特籌集更多的醫療物資。
據悉,旺康控股集團採購的第二批物資也將從烏干達出發經過埃塞俄比亞、阿聯酋、廣州等航班中轉地,預計2月5日到達鹿城區疾控中心,統一調配發往有需要的地方。兩批物資合計金額約160萬元,其中包括:醫用N95口罩10000個,其他N95口罩20000個,紅外線體溫計1000個,醫用防護服300件,醫用護目鏡130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