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情的病毒為這個喜氣洋洋的春節增添了幾分寒意,武漢的疫情、百姓的生活狀態時時牽動著億萬華夏兒女的心。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凝聚僑心,匯聚僑力,各級僑聯組織和平台自覺行動起來。連日來,江蘇省各級僑聯組織及平台通過微信群、朋友圈主動呼吁,發出倡議,發動僑界群眾,及時聯系海內外僑胞及社團,溝通供需信息,協助聯系捐贈事宜……也許只是一個電話、一筆捐款、一批物資,涓涓細流,聚沙成塔,僑聯組織將密切聯系僑界群眾的優勢轉化為疫情防控的強大力量,凝聚起眾志成城、全力以赴、共克時艱的強大正能量。
多方籌措,聚沙成塔
在疫情防控中,醫用手套、防菌口罩、防護服等各類防護服是各地醫院最緊缺的物資,而這些對保障醫務工作者的健康意義重大。面對這一情況,僑聯組織與當地僑青會、同鄉會、歸國留學人員創業商等取得聯系,通過個人捐贈、海外僑胞集體購置、僑企生產等多種方式支援武漢。無錫歸國留學人員創業商會緊急採購醫用手套萬余隻、防菌口罩3000余個凌晨裝箱運回國內﹔南通日本同鄉會迅速行動起來,徐建軍會長召集在日僑商調集各方資源,從大年三十開始馬不停蹄地組織了近50萬隻醫用口罩發往武漢﹔海安市雅周鎮僑眷夏繼東從大年初一以來,斥資300多萬元向社會捐贈了6萬隻“3M”口罩﹔江蘇新海通投資有限公司除夕夜前夕緊急聯系了採購一批防疫專用醫療物資緊急送往武漢﹔南通市崇川開發區僑聯分會副會長、江蘇九一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黃永峰將旅行所到之處能夠買到的口罩一一購買寄回國內﹔巴西江蘇同鄉會也第一時間購買口罩並與無錫市僑聯取得聯系﹔意大利常州籍華僑姚女士等諸多華人一看到新聞,第一時間就組織捐款並緊急採購了一批口罩、防護服、手套等防護用品,她們在大年三十親自駕車趕往機場,請人將多箱防護用品通過國際航班托運,首批物資在大年初二就運達了武漢,第二批物資因為航班因素,尚在等待運回中國﹔南京市僑聯組織德國華僑華人、留學生和中資企業採購了34萬歐元(約合260萬人民幣)的醫護物資﹔1月30日下午,連雲港市僑聯組織捐贈的首批1000套醫用隔離服抵達市公共衛生中心,目前正有序做好物資落地和發放工作。
而在採購之外,防護生產線也從未間斷。無錫市僑青會委員黃煥斌的企業作為無錫唯一一個生產一次性醫用口罩、一次性使用手術衣的廠家,在年初三便開始恢復運轉,計劃日產口罩25000個,手術衣1500件,以大力支持無錫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工作。防護用品的短缺在大愛面前正在被融化。
真情捐助,積少成多
資金缺口同樣考驗著武漢的醫療應急能力。面對物資緊缺,更多的僑胞選擇以捐款的方式幫助醫院進行集體採購,幫助患者進行集中救治。面對疫情,無錫、南通等市僑聯通過僑聯委員廣泛聯系海內外僑胞發起捐款活動。1月28日,海門僑商、南通豐迪家紡有限公司負責人郁建元、郁禮平父子趕到海門工業園區,向園區捐贈伍萬元,用於疫情前線抗擊及防治工作,款項用於藥品、醫療用品等急需物資的採購。隨后,郁家父子又趕赴“華僑村”林西村,向村裡捐贈了4000隻口罩。僑資企業、南通康華照護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克明積極響應號召,發動企業職工捐款,共捐款50800元,通過江蘇省華僑公益基金會康華照護基金定向捐給處置疫情的定點醫院。斯裡蘭卡華人華僑聯合會會長張旭東立即向全體理事會成員發起捐款,短短時間內就籌集17.4萬人民幣,並於1月29日匯給了湖北省僑聯用於購買醫護用品。金壇籍華僑、肯尼亞江蘇商會副會長陳順祥捐款5萬元﹔鐘樓區僑聯副主席、常州格力博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寅捐款5萬元,常州僑界已累計捐款捐物40余萬元。於是,一條條捐款信息源源不斷地傳來,南通僑商郁家父子對“華僑村”捐款捐物的牽挂、無錫市全日本中國博士協會的號召……以個人名義、以公司名義、以基金名義……從幾百元到幾萬元,大家的愛積少成多,匯聚成防疫的堅實力量。
全力保障,眾木成林
為保証武漢版“小湯山”醫院建設按期完成,緩解床位緊張狀態,無錫市僑青會副會長邵焜焜的企業國合綠材火速支援武漢火神山醫院建設。產品裝配與建設人員第一時間趕往武漢,提供物質保障與技術支持,為建設提速。無錫市僑青會委員、江蘇耀時律師事務所主任張曉宇在耀時平台特推出“耀時律師在行動·新冠防疫線上幫幫幫”暨“新冠防疫耀時系列特刊”,每天12小時在線提供與本次疫情有關的免費法律咨詢,為群眾權益和集體利益保駕護航。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每一次災難背后,我們看到的不僅是過關者的堅毅勇敢,還有那背后的人間慈愛。面對疫情,隔斷的只是短暫的距離,割不斷的是內心的牽挂。也許僑聯組織的力量很微弱,但是我們一直在努力,始終在行動,我們堅信困難會過去,溫暖會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