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地方快訊
廈門思明區僑聯組織建設“三舉” 讓基層行動“有方向” 工作“有力量”
2020年01月07日15:28  

思明區僑聯(蘇楓紅):思明區作為廈門市的中心城區,按照中國僑聯“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要求,全區現有基層組織117家,在10個街道和有僑的97個社區都成立了僑聯組織,並延伸觸角成立區、街僑聯青年委員會、“老僑之家”、“新僑匯堂”、行業僑聯、樓宇僑聯等組織載體,實現區、街、社區三級僑聯組織全覆蓋。現有僑聯工作者199名,專職2名,其余大部分由熱愛僑務工作的熱心僑界人士兼職,街道僑聯主席80%由退休老歸僑兼任。近年來,思明區僑聯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委關於群團改革的重要要求,以“黨建帶僑建”為引領,以開展“創先爭優”為載體,以橫向聯系、縱向聯動、上下聯合、廣泛聯誼“四聯”為抓手,突出“優勢在基層、活力在基層、生命力在基層”,織好“兩張網”、下好“一盤棋”,積極探索新時期僑聯聯系僑界、發揮僑力的新思路、新方法。

一、突出“嚴”與“細”,展現基層組織建設新作為

區僑聯緊緊圍繞群團工作強“三性”、去“四化”要求,把黨建帶僑建工作抓在手上,扛在肩上,嚴格要求細化落實,推動形成“黨委重視、各級聯動、規范運作”的良好格局,確保“黨建帶僑建”工作健康有序發展。

07110934ju4r.jpg

國際銀行大廈樓宇僑聯授牌

 1.嚴抓黨組織建設促提升。一是根據《黨章》要求,區僑聯成立黨支部,加強僑聯機關自身建設、全面發揮戰斗堡壘作用,為深入開展“黨建帶僑建”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和服務平台。二是延伸觸角,在非公黨支部的新僑企業成立“樓宇僑聯”“互聯網行業僑聯”,在海歸留學生資源豐富重點區域創新組建了“新僑匯堂”,培育僑企非公黨支部“先進基層黨組織”,同時在基層好、條件成熟的梧村、廈港街道僑聯成立了獨立黨支部。一個黨建引領、聽黨指揮、黨群共建、陣地同享、隊伍共用的基層新陣地逐漸發展起來。

07111508ikxg.jpg

開元街道第四次僑代會

07112312nnzd.jpg

廈港街道第四次僑代會

2.嚴把隊伍建設強素質。一是嚴格規范隊伍管理。織密僑聯網絡,各街道均明確一名副書記分管街道僑聯工作,聘請有一定影響力的僑界人士擔任僑聯主席,配備專職干部負責街道僑聯日常工作,各社區僑聯組織工作也均由社區黨組織領導開展工作,培育了一支有能力、敢擔當、善作為、講奉獻,新老僑結合傳幫帶的僑聯隊伍。二是嚴格規范換屆工作。在區、街道等基層僑聯組織的換屆上,嚴格按照《僑聯章程》,規范換屆程序,高度重視、細致指導,做好“三個一”:做好一份報告、選好一位“領頭雁”、建好一支隊伍。多層面、多層次召開會議研究討論﹔嚴格要求街道分管領導親自抓,開展調查摸底,積極走訪,廣泛征求意見,積極聽取基層推薦人選的匯報,形成共識。制定換屆大會“流程圖”,做到“三個到會”:邀請區委常委或統戰部領導到會指導,街道黨工委書記到會講話,街道分管領導到會主持。今年區僑聯及7個基層僑聯組織已圓滿完成換屆工作。

3.細化制度規范抓落實。一是細化考核機制,把僑建工作納入各級領導班子基層黨建考核體系,做到黨建工作與僑建工作同步研究、同步實施、同步考核、同步獎懲“四個同步”,力促黨建帶僑建落到實處。二是細化會議制度,主席會、常委會、全委會、基層聯席會、基層組織經驗交流會“五會”(主席會、全委會、街道僑聯主席聯席會、年度工作務虛會、基層交流會)制度。三是細化服務制度,制定《思明區僑聯正、副主席,常委分工》,細化僑聯班子挂鉤聯系責任分工﹔完善法顧委維護僑益工作機制,以集中宣傳和輪值制度相結合的方式,定期由法顧委委員輪值,面向全區歸僑僑眷開展法律咨詢服務﹔建立僑聯干部直接聯系服務僑界群眾“153+N”工作制度,打通聯系服務僑界群眾“最后一公裡”﹔推動全區基層僑聯工作規范化、制度化。

二、抓好“點”與“面”,開創基層組織建設新局面

堅持“以點帶面、成熟一個建設一個”的原則,立足“五有”、抓好“五好”,通過示范點推動,典型帶動,整合提升,著力做實、做強、做大基層僑聯陣地,用心用情建好“僑胞之家”。

07112031ookq.jpg

思明僑胞之家

07112055smly.jpg

湖北僑聯參訪嘉蓮街道僑胞之家

1.培樹典型共促發展。一是以規范強管理,以管理強陣地,以陣地強實效,發揮示范帶頭效應。率先設立區級“僑胞之家”活動主陣地,緊跟新時代步伐,以服務僑胞為出發點,不斷完善提升“僑胞之家”建設,成功打造書畫寫作、娛樂健身、聯誼交友、文化展示功能齊全的僑胞溫馨港灣。二是發揮專業領域作用,創新搭建“僑胞健康之家”平台,為60歲以上歸僑量身打造健康管理服務,提供“兩優先、三免費”醫療保障。三是筑巢留情,以心為紐、以愛為橋打造老僑精神家園“老僑之家”,為高齡老僑、離任老委員搭建聯誼平台,對接僑青會,做好薪火相傳。四是扎實穩步提升“僑胞之家”建設,運用“互聯網+”思維,推動10個街道“僑胞之家”同步建設“網上僑家”,“線上線下”結合解決城市僑聯陣地場所難題,實現陣地共建共享、資源集約利用。目前10個街道全面完成了省級“僑胞之家”創建工作,其中2個街道僑聯被評為首批省級“僑胞之家”示范點﹔97個社區僑聯小組已陸續升格為社區僑聯。街道僑聯主席許一心、陳有理入選省僑聯組織拍攝的16位“貼心人與實干家”人物風採系列片。

07111748rn5b.jpg

每年主題突出的基層工作交流會

 2.交流學習共搭平台。一是定期召開年度基層組織工作會議及經驗交流會,與各街道僑聯主席和黨工委僑務干部通過現場觀摩,相互調研等方式進行交流學習,暢談工作思路,相互交流、相互借鑒,促進共同發展﹔二是加強與其他兄弟僑聯、外省市僑聯的聯系,共同探討新形勢下做好基層僑聯工作的新思路,增強僑聯組織服務大局、服務僑胞、服務基層的意識、工作能力和水平。

三、做深“精”與“優”,提升基層組織建設新成效

以“服務大局、文化弘揚”為導向,打造“親情、文化、活力、智慧”僑聯,搭建新平台、拓展新主題,在做“精”服務,做“優”品牌上下功夫。

07112819s9gj.jpg

思明僑青“青苗助學”行動

1.涵養僑務,務實推進精准服務。一是激發青委平台活力。全省率先成立的區級僑聯青委會不斷壯大,順勢圖強,廣泛吸納行業精英代表及優秀僑界青年,發揮“造血”功能,為僑聯工作持續發展注入生命力,2019年8月區級僑聯青委會召開第四屆委員大會。僑青會以親情、鄉情、友情為紐帶,吸收“新生代”,激勵和引導更多海外僑胞心懷愛國之情,篤行報國之志。二是組建留學平台凝聚僑力。鼓浪嶼街道在全市率先成立首家“鼓浪嶼留學生家屬聯誼會”“鼓浪嶼歸僑僑眷聯誼會”,推動基層僑聯事業向縱深發展。在以歐洲留學歸國人員為主體的新僑企業設立“新僑匯堂”,發揮輻射作用。三是成立高智平台匯集僑智。率先在全省成立鷺江街道樓宇僑聯和國際銀行樓宇僑聯,2015年時任中國僑聯主席林軍蒞臨視察,在“國際銀行樓宇僑聯”召開了“新僑創新創業專題座談會”。率先全省成立“互聯網行業僑聯”,不斷打開新局面,在更高層面、更深層次、更廣領域深化服務工作。四是精准幫扶溫暖僑心。創新服務模式,完善僑情數字平台,做好數據庫的動態管理和實時更新,更加精准服務僑界群眾。組建9支“聯心僑”志願者隊伍近200人,持續開展“情暖僑家”“僑青助學”、重陽節“三送”敬老等活動。依法維護僑胞權益,做細做實法律援助和信訪工作。凝聚社會各界力量,建立“助僑愛心基金”,把為僑辦實事、辦好事落到實處,增強僑界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歸屬感。五是鞏固加強聯誼平台助力發展。鞏固加強海外(港澳)鄉親社團、宗親組織社團的交往,擴大海外、港澳台僑社僑友交際面、朋友圈,積極開展“民間外交”。做好僑務對台工作,積極探索兩岸融合發展,助力打造“第一家園”。加強僑聯海外隊伍建設,2019年思明區僑聯九屆委員會首次增設海外顧問、海外委員、港澳顧問、港澳委員,是思明區適應世情、國情、僑情的新變化,深化拓展僑聯事業,加強海內外聯誼,更好的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主動之舉。

07113125xhcl.jpg

僑批展廳開館

1578368021(1).png

2019年“中國夢 僑鄉情”僑界書畫展

2.創新特色,聚力優化提升品牌。一是以更深底蘊升級文化品牌建設。聚焦僑史,致力於文化內涵向下扎根基層、活動品質向上提升層次、合作方式向外探索模式,結合基層“一街一品一特色”,深入挖掘、收集整理華僑歷史,助推僑史研究,催生研究成果,有效提升僑聯組織的活力,推動基層僑聯工作品牌化。緊扣“根”“魂”“夢”工作主線,成立區華僑歷史學會、“華僑新村歷史文化研究小組”。以僑批、鼓浪嶼兩個世界遺產為軸線,挖掘、保護老祖宗留下的寶貴的華僑歷史文化,通過辦展、建館、著書“三部曲”,弘揚中國優秀文化,傳承家國情懷。二是以更廣平台辦好品牌活動。建立“1+1”聯動機制,採取對上與市僑聯,對下與各街道黨工委聯創共建、聯手聯辦、輪流承辦,橫向與群團聯手組織等形式,借力發力、形成合力,奏響“大合唱”。開展“僑界聯歡節”“僑界健步行”“中國夢·僑鄉情僑界書畫展”“鯨彩廈門”畫展及“迎新春送春聯送祝福”等活動﹔開設“丹青閣”書畫室,打造僑界書畫創作交流的新陣地﹔拓展僑界運動品牌,舉辦五屆“同心杯”游泳比賽活動,組織參與乒乓球、羽毛球比賽,老少悅動,薪火相傳,進一步豐富僑界精神文化體育生活﹔吸引僑界群眾廣泛參與,推動僑界資源和各類活動向基層傾斜,帶動和激發僑界的生機活力。三是以更大作為融入大局促發展。“一刊一號一課堂”齊發力,編輯44期《思明僑情動態參考》共17000多份,近2年運用多媒體公眾號發送推文183期,發出時代強音,提升感召力﹔舉辦以“民族根、文化魂、復興夢”為主線的“僑友課堂”26期,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好聲音。近五年來,向省僑聯報送建言類專報29篇,其中3件轉化為市政協提案。每年被中國僑網,省、市、區各網站媒體採用稿件近300篇次。2016年在市區兩級人大、政協換屆中,從僑界共推薦了代表、委員16位。融合廈大僑聯、僑商會、鷺風報、華僑博物院等資源,深化“地方僑聯+高校僑聯+僑商組織”的模式,以課題化、專業化的形式,提高參政議政的質量和水平。

來源:福建省僑聯

(責編:蔣琪、徐玉涵)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