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界風採
僑愛僑心溫暖僑鄉溫州(僑界關注)
本報記者 賈平凡
2020年01月06日00: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9年8月29日,平流霧下的浙江省溫州市宛若“天空之城”。
  蘇巧將攝

“溫州好,別是一乾坤。宜雨宜晴天較遠,不寒不燠氣恆溫。”溫州因氣候溫潤得名,但溫潤的又不止是氣候。

作為全國著名僑鄉,溫州籍華僑華人足跡遍及五大洲。身雖遠,但他們用赤子之心、公益之舉溫暖桑梓。日前,本報記者走進溫州市龍灣區,目之所及:學校、道路、愛心驛站、公益圖書館……到處都有僑胞捐贈的身影。僑胞們用愛心匯成暖意,為這座溫潤千年的歷史名城構筑了一道亮麗的新時代風景線。

馬振忠—— 

老驥伏櫪興辦公益書屋

過了一座小橋,車子在溫州市龍灣區永昌街道的一個院落旁停了下來。隨行的朋友提醒:“老馬的農家圖書館到了!”

“一放學,很多孩子來這兒自習。這裡有2萬多冊書,辦一張免費的閱讀証就可以借書。”“古堡農家書屋”的創辦者老馬帶記者走進書屋。

書屋由祠堂改建而成,8根紅色高大的殿柱撐起了榫卯結構的房梁。各種字體的匾額高懸房梁之上。四周的牆上挂滿了書法作品。一排排擺滿書籍的書架,就在紅色高大的殿柱之間。大殿正中央的牆上,是現代化的投影儀和講台。講台下面,擺放著十幾排桌椅。“既方便人們看書、練字,也為辦講座、辦活動提供活動空間。”老馬介紹。

老馬名叫馬振忠,是意大利歸僑,今年84歲。他滿頭銀發,但精神矍鑠、笑容滿面。“古堡農家書屋”是他10多年來創辦的公益圖書館之一。

“辦公益圖書館是我多年的心願。我這輩子吃了太多沒文化的苦,就想讓人們多讀點書。” 老馬感喟不置。

1990年,創業小有成就的老馬,萌生了在村內辦圖書館的想法。但由於當時土地審批和規劃等客觀原因,他的想法暫時擱淺。同年,他帶子女遠赴意大利米蘭創辦服裝廠。在米蘭16年間,他曾多次專門回國籌備公益圖書館創辦事宜。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6年,永興街道康一村規劃建文體休閑中心,計劃在馬氏宗祠舊址上創辦圖書館。遠在意大利的老馬得知消息后,激動不已,立即放下手頭的生意,飛回家鄉。

資金不足,他帶頭捐款﹔圖書不夠,他跑市、區圖書館求助﹔配置電腦,他自掏腰包一擲萬金﹔督促工期,他多次推遲回意大利的時間……2009年3月,吉夫圖書館正式建成投用,老馬心裡的大石頭總算落了地。

“以前,附近外來務工子女學校的學生,放學后經常在街上嬉戲打鬧。還有孩子經常溜到河裡游泳,很不安全。有了這個圖書館,他們可以到這裡看書、上網。這裡的大門一直為他們敞開。”老馬笑言,“一聽到孩子們叫‘馬爺爺’,我就感到很幸福。”

“老驥伏櫪,我這匹老馬就想把晚年的精力奉獻在辦圖書館上。”老馬說,“我想90歲退休前,給村民們留下一個‘不走’的文庫。”

馮定獻——

慷慨解囊帶頭扶危濟困

“脫貧攻堅愛心之旅也許路途遙遠、山路難走,但看到孩子們的快樂笑容,校長和老師們為貧困山區教育工作付出的努力,看到當地政府對每個扶貧項目的重視,團員們的內心都特別感動和溫暖。”2019年10月10日,在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縣,考察完扶貧項目后,德國華商馮定獻在朋友圈記錄下了當時激動的心情。

“2019年,麻栗坡縣全縣脫貧摘帽!”馮定獻的開心源自幾年來的深度參與。

作為德國華僑華人愛心協會的一員,在外交部的組織帶領下,他和二十幾位華僑華人一起,連續5年隨團赴雲南麻栗坡縣考察和參與扶貧項目。每年他都帶頭捐助。2019年,他又為當地學校捐贈了30萬元人民幣。

馮定獻一直熱心捐資助學。2003年,通過浙江省委統戰部,馮定獻捐資100萬元人民幣,在浙江大學設立了“獻華獎學金”,資助100名家庭貧困而成績優良的學生。87封受助學生的來信他珍藏至今。十幾年來,他在助學方面的捐贈不勝枚舉。

“我出生在農村,年少時很想讀書但沒有條件,現在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我希望幫更多有需要的學生順利完成學業。”馮定獻的想法很朴素。

這與他少小離鄉和在海外打拼的經歷密不可分。17歲時,馮定獻離開了家鄉,成為浩浩蕩蕩溫州“十萬供銷大軍”中的一員。他隻身闖蕩東北,又輾轉德國。在德國站穩腳跟后,他又轉回中國,成為“溫商回歸”大潮中的一員。兜兜轉轉,他愛國愛鄉的赤子之心矢志不渝。

回饋桑梓、扶危濟困,馮定獻不僅自己熱心公益,還帶動海外華僑華人一起為家鄉捐贈。2019年8月,因溫州市永嘉縣受台風“利奇馬”影響發生特大洪災,他積極號召海外僑胞捐款救災﹔2014年4月,他牽頭號召在外的溫籍僑胞、僑團向溫州市慈善總會僑愛分會共捐資200萬元,設立了“五水共治”獎勵基金。

自2003年至今,馮定獻有記錄的捐助金額已經超過1000萬元人民幣,但他始終謙遜內斂。“沒想到我小小的捐贈竟讓大家念念不忘。在國內,每次回鄉,鄉親們的熱情都令我非常感動﹔在海外,很多國家的浙江籍華僑華人都認識我,因為公益,大家都信任我、尊重我。”馮定獻感嘆,“一個人隻有勇於承擔責任,才能一路行走得踏實快樂。”

李聲福——

燕子銜泥筑巢愛心驛站

2019年11月19日上午,在溫州市龍灣區狀元街道狀元亭,記者看到了一幅熱火朝天的場景。

門外,狀元亭的領餐窗口處,百余人自覺有序地排起了長隊,隊伍裡有老人、清潔工人和建筑工人等﹔門內熱火朝天,3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正帶著十幾位志願者蒸紅糖饅頭、煮米飯、做面條、炒菜、分碟。11時,這裡將正式開飯。

狀元亭是做什麼的?狀元亭是由溫州籍的3位老人張憲定、吳南華、梅雪良於2012年3月自發組成的施粥攤。2017年,這裡成為全國首家擁有營業執照的施粥點。

“當初選狀元亭這個地方,主要是因為這裡空間大,過路人比較多,外來務工人員也比較多,還可以為老人和殘疾人提供方便。我們退休了也沒什麼事兒做,想做點好事兒。”3位老人朴實的善意得到當地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

“剛開始,這裡只是個施粥和提供早餐的地方。隨著社會捐贈不斷增加,這裡逐漸變成日常供應早餐和午餐的地方。”吳南華介紹說。

“今天買蔬菜、肉、面粉、豆腐干、咸菜等一共花了800多塊錢。每天的賬我都記得很清楚。”吳南華的賬本上還有一筆賬。那是來自社會各界的捐贈情況,其中,海外僑胞和歸僑的捐贈引人注目。

“意大利溫州狀元同鄉會50500元,法國溫州狀元同鄉會20000元,意大利華僑李聲福10000元,德國華僑周國榮1000元,僑眷石金國500元……”吳南華介紹,8年來,華僑華人的捐贈從未間斷過。

“在海外,我們被3位老人的慈善公益精神深深感染,也為家鄉的愛心善舉深感自豪,大家都踴躍捐資捐物,希望把這份善舉傳遞下去。”意大利溫州狀元同鄉會會長李聲福表示,很多僑胞回鄉后,也會到狀元亭愛心驛站看看,感受家鄉的溫暖。

離開狀元亭時,臨近飯點,狀元亭的老人和志願者們還在忙碌著,門外領餐的隊伍更長了。陽光下,每個人臉上都舒展著溫暖幸福的微笑。

“在溫州,狀元亭已經成為慈善地標。”李聲福表示,這裡不僅是施粥贈餐的地方,也是中華文化博愛大善的象征和聯系海外狀元華僑華人的精神家園。

(責編:蔣琪、徐玉涵)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