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刊鄉訊
【華人經濟】突破與創新:2008 年經濟危機后 西班牙華人企業的發展策略
2019年11月29日14:13  來源:中國僑聯

作者:王子剛,男,巴塞羅那自治大學跨文化研究博士,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外語學院西班牙語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西班牙中國移民、經濟和企業研究。

本文選自《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19年第3期(注釋略)。論文在田野調查的基礎上,以動態視角探討了西班牙華人企業的發展歷程及其在2008年經濟危機后採取的發展策略。

一、問題緣起與前人研究

西班牙是中國新移民的主要移居國之一。從1978 年中國改革開放開始,大量中國移民涌入西班牙。據西班牙官方統計,截至2017 年底,該國在冊華人總數為211,198 人,是西班牙第一大亞洲移民群體,佔該國移民總數的4%。除了長期以來不斷增長的族裔數量之外,這一群體的創業能力與經濟活動也為西班牙社會所關注。尤其是在經濟危機之后,中國移民數量依然逆勢增加,經濟活動保持活躍,這一現象引人探究。

整體而言,對於西班牙中國移民經濟的發展和現狀,相關研究已有不少,國內外許多學者對此進行了探討。西班牙的華金·貝爾特蘭(Joaquín Beltrán)教授是西班牙中國移民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之一,他主要研究了經濟危機之前中國移民在西班牙的經濟活動特點,涉及行業與跨國聯系,從移民自身因素以及環境因素探討了西班牙華人高創業率的現象,回顧了華人移民在西班牙長達一個多世紀的經濟發展,比較全面地介紹了中國人移民西班牙的歷史脈絡與現狀。阿美利亞·薩伊茲(Amelia Sáiz)教授的研究同樣集中於該領域,她主要從性別角度探討了華人女企業家在族裔經濟中的角色和發展。馬德裡的格拉迪斯·涅托(Gladys Nieto)教授則從社會學角度探討了西班牙華人社會中有關企業家的形象。在國內,該領域的研究專家李明歡教授主要對西班牙華人的社會、經濟、職業和產業構成進行了探討,她同樣注意到西班牙華人中高比例的“老板”率,並對2008 年后這一比率的持續增加進行了初步研究。吳恙分析了包括族裔經濟在內的西班牙中國移民現狀。其他學者如樓項飛比較了西班牙和中國的企業環境差異﹔陳肖英研究了西班牙華人經濟分化的現狀和跨國主義發展。楊猛、劉柳等人的研究和報道則較為微觀,側重於西班牙華人企業家生態圈的發展。西班牙華人研究者如麻卓民、張甲林等早期移民更是以親歷者的角度記錄了華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研究資料。

雖然相關文獻涉及西班牙中國移民的多個方面,但需要指出的是,現有研究在深入探討華人企業家在西班牙的發展策略及其動因方面依然有所不足,多數研究僅將西班牙華商作為歐洲華人的一部分來進行研究,或僅將移民經濟作為社會研究的一部分加以探討,因此涉及深度有限,未能進行較為系統的分析。西班牙華人族裔經濟雖然發展時間較短,但增長迅速,特色鮮明,尤其在2008 年金融危機爆發后,西班牙社會和經濟環境發生了劇變,對中國移民企業家在西發展的策略產生了較大影響,宏觀層面的體現便是族裔經濟多方向、差異化的發展現狀。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通過2015—2018為期三年在西班牙對華人社群的田野調查以及對25位在西華人企業家的深度訪談,力圖以動態視角更加完整和全面地探討西班牙華人企業的發展歷程及其在2008年經濟危機后採取的發展策略。

二、西班牙華人移民企業發展歷史

對移民企業在西班牙的發展回顧有利於我們更系統地了解整個西班牙華人族裔經濟,並對2008年后西班牙環境變遷與企業發展有更為深刻的認識。在此之前,華金·貝爾特蘭、麻卓民、李明歡等對西班牙華人移民歷史從社會學和人類學角度已經做了較為全面的研究,並將其劃分為不同階段,在此不多贅述。本文從企業和經濟視角出發,基於前人研究,將西班牙華人移民企業發展歷程根據歷史時期及行業特點進行重新梳理,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一)萌芽階段:15 世紀—20世紀

中國人與西班牙的商業活動最早可追溯到15 世紀。從那時起,中國商人已經是歐洲、非洲和亞洲之間的歐洲殖民者建立的商業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571 年,西班牙在馬尼拉建立了貿易堡壘,當時,在那裡已經生活著大約150 名中國福建籍商人,西班牙殖民者需要通過他們來與明朝進行貿易往來。因此,馬尼拉港成為西班牙帝國和明朝之間貿易的重要樞紐。也正是從那時起,由廈門—馬尼拉—阿卡普爾科—西班牙組成的太平洋貿易航線,即“太平洋絲綢之路”正式形成。1585 年,三位中國商人通過這條航線經菲律賓和墨西哥抵達西班牙,成為最早的在西華商。這些貿易路線的建立是之后中國人移民歐洲的關鍵。

(二)早期階段:20 世紀初— 20 世紀50 年代

1893 年,青田人作為先鋒打開了法國巴黎的移民大門,青田石的雕刻和販賣便是這些移民賴以生存的經濟來源。20 世紀30 年代左右,巴黎青田石市場飽和,一批青田人被迫南下西班牙謀生,成為西班牙第一批中國創業者。他們的行業集中於流動攤販,主要商品依然是青田石手工制品,如石刻項鏈或飾品等,一旦存貨用完,他們便會在當地購買原材料進行簡單加工后販賣。這些首批創業者並沒有長期定居西班牙的打算,主要是想盡可能地謀取商業利益,隨后回中國購買土地成為地主。這一中國移民企業家的早期階段隨著1936 年西班牙內戰的爆發而終結,並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前都再無大規模的商業活動。

(三)中餐業的興起與繁榮:20 世紀50 年代— 90 年代中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前往西班牙的移民流重新活躍起來,並在這一時期出現了新的商業模式——中餐館。根據華金·貝爾特蘭的研究,中餐業於1958 年出現在馬德裡和巴塞羅那,這標志著中國在西創業者的經營模式發生了徹底改變:即從流動攤販轉變為固定經營模式。隨著國際旅游的興起,1970 年左右,早期在歐洲北部經營中餐廳的中國移民開始來到西班牙開設分店,促進了西班牙中餐業的發展。1973 年中西建交之后,通向西班牙的移民之門進一步敞開,更多移民持合法簽証抵達西班牙,其中,大多數在當地中餐館當學徒一段時間之后便開設自己的中餐廳。1978 年西班牙國王訪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餐在西班牙的普及,而與此同時,中餐廳提供的低廉的套餐價格和西班牙民眾周末在外就餐的習慣共同推進了這一時期該行業的繁榮。1990 年,中餐業在西班牙發展達到頂峰,幾乎所有“老板”都選擇了中餐廳進行創業。

(四)移民企業的早期多元化發展:20 世紀90 年代末— 2007 年

在繁榮之后,過快的發展和過低的行業壁壘使得中餐業同質化嚴重,市場出現嚴重飽和,單位利潤下降明顯,而此時又正逢1994 年歐洲的經濟衰退以及20 世紀90 年代開始抵達西班牙的中國移民浪潮(見圖1),在西華商被迫進行新的創業選擇。

整體來看,這一時期華人創業者選擇了兩種不同的發展方向。一是在傳統行業繼續發展。以餐飲業為例,面對飽和的市場,創業者在這一時期選擇經營新的餐飲種類,如韓餐、日餐等﹔或者選擇了新價格定位,如更加便宜和實惠的Wok(中餐自助)。二是脫離傳統行業,擴展新領域,開發藍海市場。其中代表性的行業有貿易進出口、建筑行業、紡織行業、批發零售行業以及服務行業等。隨著西班牙經濟的復蘇,歐元對人民幣的持續走高以及華人企業差異化發展的成功,西班牙中國移民經濟再次出現欣欣向榮的景象。

這一時期在西華人企業雖然出現了多樣化發展,但仍處於早期階段,受制於移民本身的教育程度,無論是哪一種發展模式都尚未擺脫低“門檻”的特征,新興行業也大多為勞動密集型。整體來看,華人企業依舊呈現出“行業高度集中,資金高度分散”的特點。缺乏足夠的進入壁壘使得新的藍海市場很快再次淪為紅海市場,這也為2008年后西班牙華人企業的大規模二次轉型發展埋下了伏筆。

三、2008 年經濟危機后的環境變化

西班牙經濟危機的爆發可以看作是西班牙華人移民企業發展的分水嶺,環境的變化作為主要因素為移民企業的轉型發展再次施加了有力的“推動與拉動”作用。這一時期環境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經濟環境惡化

2008 年的金融危機對西班牙影響巨大,整個國家經濟進入負增長階段,幾年之間,西班牙迅速跌出全球十大經濟體行列(見圖2)。

2008 — 2014 年,西班牙民眾購買力下降9.2%,失業率從2006 年的8.26% 一度達到2012 年的25.77%。惡化的經濟形勢不僅影響了西班牙本國民眾的日常生活,也對當地的移民群體產生了明顯影響:2012 —2013 年,西班牙經歷了近17 年以來首次的移民數量負增長,約31 萬人離開西班牙返回母國或前往第三國家謀生。

對於中國移民企業來說,受影響最為嚴重的便是兩大傳統族裔經濟支柱產業:餐飲業和零售業。在產品服務同質化嚴重、市場高度飽和的環境下,商品價格便成為這些低進入壁壘產業的核心競爭因素,而匯率則對其利潤有著重要影響。然而,隨著歐元兌人民幣持續走低以及企業間愈演愈烈的價格戰,傳統經濟產業的利潤空間被不斷壓縮,不少曾經利潤豐厚的店面變得入不敷出。勞動密集型行業同樣備受打擊,如建筑施工企業、紡織工廠等。這些華人產業往往依賴西班牙社會的需求,但在整個西班牙社會需求低迷的環境下,這些企業難以維系人工成本,大量企業被迫削減規模或解散。西班牙華人企業家們必須尋求新的發展和改變以應對這一新形勢。

(二)社會矛盾凸顯

隨著經濟危機的不斷加深,西班牙社會在尋找其原因和解決辦法的同時,也將矛頭對准了中國移民企業家。有關刻板偏見、無端臆測和指責屢見不鮮,之前隱藏的社會矛盾在經濟危機下不斷顯露。“西班牙經濟危機是中國經濟入侵的結果”“中國人正在用低劣的百元店佔領我們的市場”“中國企業不交稅”等是西班牙企業家和民眾對於中國移民企業家常見的指責和猜測。而在有些情況下,這些指責甚至是沖突還會以更加直觀的方式顯現出來。如,筆者在2017 年9 月於西班牙馬拉加市的田野調查中發現這樣的案例:西班牙人的一家小型百貨超市倒閉,店主將原因歸咎於中國百元店將其顧客搶走,並在自家的店門上貼出告示標明:“如果你在中國百元店買東西那你就別來這裡買了,我們關張都是因為你們的錯,西班牙人也需要吃飯,我丟了工作,失去了家,我也有兒子要養活!別再讓中國人開店了!真的夠了!”而幾日后,一位中國商人給予了回擊,另一張告示貼在了這張紙的下方,內容為:“要怪就怪你自己不知道如何經營生意,你應該面對你沒有競爭力的事實——一個中國人。”

除了西班牙民眾和企業家外,西班牙政府的一系列針對華人移民企業家的執法行動同樣讓中國企業家們深陷輿論漩渦。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2012 年的“帝王行動”。在此次行動中,西班牙知名華商被捕,檢方指控以其為首的犯罪團伙涉嫌走私中國貨物,4年內共洗黑錢12 億歐元。經當地媒體報道后,西班牙社會上下嘩然,客觀上使得之前社會上流傳的謠言和臆測坐實,這使華人企業家在西班牙的社會形象受到重創。此后,一系列針對華商的經濟犯罪調查行動時有發生,並呈日益頻繁之勢,密集的傳統行業成為打擊重點(見表1)。

與前一階段相比,中國移民企業受到了更多來自社會的壓力和政府的監督,新的社會環境要求中國移民企業進行規范化經營並尋傳統產業內外的新發展,以改善其在西班牙的經營狀態。

(三)新型移民群體形成

2007 年,西班牙在冊中國移民數量突破10 萬。持續增加的移民數量一方面帶來了傳統行業難以吸收的過剩勞動力,進而促進了小微個體企業的誕生,如咖啡館和酒吧﹔另一方面,也使一些有別於早期移民的新的群體的數量得以增加,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中國留學生群體(見圖3)。

從圖3 可以看出,這一群體的數量在10 年時間裡增長了11 倍多,在中國移民總數中的比例從2005 年的不足1% 提高到2016 年的4%。這一群體與早期移民的最大區別在於,他們具備更高的文化程度、語言能力、信息儲備和專業能力,這使他們可以勝任更復雜的工作,擁有進入較高壁壘行業的資本。與其類似的還有移民新生代的成長,2008 年后正值其畢業參加工作之際,他們無論在知識儲備、專業知識還是文化語言上都遠高於其父輩。這些新群體的出現和擴大為西班牙華人企業的發展和轉型提供了客觀基礎和新的機會。

四、新環境下華人企業的縱橫發展

通過田野調查和案例研究,筆者發現,2008 年之后,在上述新環境的作用下,“縱向創新發展”和“橫向突破發展”成為西班牙華商的兩種發展模式。前者指的是在同一行業多維度的縱深發展,通過在經營和管理模式上創新來達到區別於同一行業傳統企業的目的﹔而后者則指的是通過跳出競爭激烈和缺乏進入壁壘的傳統市場,在產業維度上進行突破,探索較高壁壘市場尋求差異化從而規避現有以及將來可能存在的競爭風險。

雖然在經濟危機之前,西班牙華商已初步展現了這兩種發展模式,但2008 年后,這兩種發展模式變得更加深入和廣泛,企業的差異化手段和方式也更加多元。下面結合田野調查的結果具體分析和探討兩種發展模式的成因。

(一)深入傳統行業的縱向創新發展

從整體來看,縱向創新發展普遍存在於西班牙華商的經濟活動之中,因為他們中的大多數尚未具備足夠的跨行業發展所需的物質和社會資本,離開傳統行業無論對於早期企業家還是對於新企業家來說都意味著較大的風險和較多的不確定因素。因此,在商業模式、策略、企業管理上的調整和創新便為其提供了較低風險的差異化措施。通過對25 位西班牙華人移民企業家的深度訪談和田野調查,可以將2008 年后西班牙中國移民企業家所展現的縱向創新發展歸為以下幾個方面。

1. 經營規模擴大

具體來講,擴大經營規模指的是通過增加營業面積來達到增加營業收入目的一種發展策略。盡管這並非一種新的發展方式,但在這一時期卻格外突出。該策略主要表現為兩個方式:一是擴大單一店面。通過購買或租用鄰近的商鋪來增加同一店面的面積,在保持有利的區位優勢和維持現有管理成本的同時,更多的面積有利於增強商品的多樣性和增加吸納客戶的數量。與經濟危機前相比,不少傳統行業店面面積已擴大了2~15 倍,甚至出現了上萬平米的“超級百元店”。究其原因,不難發現,西班牙經濟危機導致的地產泡沫破裂成為這一發展策略的有力推手,華商可以用遠低於經濟危機前的投入進行店鋪擴張。二是開設分店。與2008 年前不同,這一時期開設分店的主要目的由之前的積極佔領市場變成了回避區域競爭和獲取戰略資源,如華人旅行社開始在西班牙鄰國旅游熱點開設分店,與相關當地公司簽署獨家合作協議,搶佔戰略資源。在經營模式上,連鎖化經營和加盟制的出現展現了該發展策略從“單打獨斗”到“齊心合力”的新特征。注重品牌建設,服務產品標准化的新型移民企業開始出現。這一時期分店在地理跨度上的不斷擴展,一方面歸功於信息科技的發展使遠程管理變為可能,另一方面則歸功於新型移民的不斷增多使專業管理人員經營取代傳統分店依托於血緣親屬網絡經營成為可能。

2. 產品的優化和升級

如果說擴大經營規模是從構架上對現有企業進行發展,那麼產品的優化和升級則是西班牙華人企業內部“靈魂”的發展。2008 年后,面對復雜的經濟環境,傳統行業的華人企業家開始思考如何在產品上進行調整,從內而外地做到企業差異化。這些調整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產品多樣化。許多企業家注意到了市場需求的變化。雖然西班牙整體市場低迷,需求總量下降,但新型移民群體的需求總量卻在不斷提升,這一群體有著較強的購買力、更多的消費需求和產品要求,因此,不少華人企業根據市場變化開發了更加多樣化的產品。如,旅行社針對中國留學生和移民新生代的需求和特點推出了周末旅游、極限項目體驗、低價一日游等項目。二是產品優化。與迎合新需求的產品多樣化不同,進行產品優化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優化現有產品的質量和價格來進一步鞏固和深入現有市場,在維持現有顧客忠誠度的同時吸收潛在的新顧客。如,在零售業,大型百元店的出現便是產品價格優化的體現,通過規模進貨,同一種產品的售價可以比一般百元店低5%~15%。價格的降低並不意味著產品質量的下降,很多時候恰恰是產品成本優化的體現。又如餐飲業將傳統的中午套餐(Menú)進行結構調整,將咖啡和甜點作為可選項目,讓價格變得十分有競爭力。中國移民企業家同樣在產品的質量上進行了優化,零售業“精品百元店”的誕生便是成功的范例。這種百元店的興起源於TIGER、HEMA 和ALEHOP 這樣的“本土百元店”的出現,這些店鋪同樣提供眾多的商品但質量和設計明顯優於中國的百元店,受到西班牙消費者的喜愛。受其啟發,華人的“精品百元店”應運而生,在產品質量和店內裝潢上都優於普通百元店。

3. 運營方式不斷創新

運營方式的創新和改變廣泛存在於經濟危機后的傳統族裔產業中,並對企業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運營方式這一概念涉及方面較為寬泛,整體來看可以將其發展歸納為下述四點:一是微信的使用。2011 年微信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在西華商的經營模式。在推廣上,傳統的當地華人紙媒廣告幾乎被微信端取代,朋友圈和公眾號使得顧客和商家的溝通更加及時和緊密。可以說,經濟危機后華人群體內部不斷擴大的需求推動了微信在西班牙華人企業運營中的應用,而微信的使用又促進了西班牙華人群體內部商業信息的溝通和內部經濟的發展。二是戰略合作。經濟危機中,華商普遍意識到,個體經營的競爭力是有限的,在傳統產業中戰略合作成為企業運營發展的新方向。西班牙華商間的戰略合作主要有行業內合作和跨行業合作兩種模式。行業內合作的形式主要是由同一產業鏈上的不同企業形成的利益共同體,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優化企業成本結構,提高經營效率,增強競爭力。其中,有代表性的如,某華商在馬德裡創辦的日式餐飲連鎖,通過與另一家專營冷凍食品的華人企業深度合作組成集團,從而擁有從生產、冷鏈運輸到最終銷售的完整產業鏈。跨行業合作的形式體現在由不同行業的華人企業組成的利益共同體上,這種跨行業集團的經營模式通過整合不同領域的資源不僅可以滿足某一客戶群體的不同需求,還可以有效緩解經濟環境對某單一產業造成的沖擊,從而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和生存能力。有代表性的是巴塞羅那某集團,由華人保險公司、教育公司、旅行社和投資咨詢公司共同出資成立,為中國投資者提供了更全面的服務,多行業的結構也讓其在經濟波動中有著穩定的生存能力。三是人力使用。與經濟危機前相比,西班牙中國移民企業的人力資源開始擺脫單一的族裔親友網絡來源。經濟危機中西班牙的高失業率使雇佣本地勞工成了更為經濟和可行的辦法,在個別案例中,西班牙員工甚至佔到了整體員工數量的50%。高素質移民雇員是另一種新凸顯的勞動力,這些員工主要被安排在需要較高職業技能和語言能力的崗位上,如網站維護、公眾號管理、客戶服務等。四是跨國化和全球化。經濟危機中部分傳統行業的移民企業家並沒有將目光局限於西班牙之內,而是參與經濟全球化,在世界范圍內配置資源進行發展,如,素有中國Zara 之稱的Mulaya 品牌,其設計和生產並不局限於西班牙和中國,而華人化妝品牌MiiN 主推的化妝品則採購於韓國。

(二)脫離傳統的橫向突破發展

與上述的縱向創新發展不同,在新的經濟環境之下,高素質移民和已具有足夠社會資源的早期移民將目光瞄准了較高進入壁壘市場。這些市場對於企業家所具有的資本有著較高的要求,這些資本往往是多樣化的,如資金、社會關系、專業技能等。進入這些市場有利於擺脫傳統族裔市場內的過度競爭,同時,較高的壁壘也保証了這些商業模式較難被模仿,從而將在較長的時間裡保持穩定。2008 年后,許多企業進入了西班牙華人之前較少或沒有嘗試的新行業,為族裔經濟帶來了新元素。通過採訪與調查,筆者發現,西班牙華人企業的橫向突破發展主要延伸至以下領域。

1. 族裔服務行業

這些行業的主要客戶群體是華人本身。早在上一階段末期,隨著中國移民數量的增加,群體內部需求的擴張,一些初期的針對個體需求的服務行業開始出現,如影樓、代書樓、美容美發等。然而,2008 年后,族裔服務行業的擴張除針對個體新需求之外還展現了瞄准華人移民企業需求的特點,較有代表性的領域包括:一是保險行業。經濟危機下西班牙社會福利的削減為私人醫療保險創造了新的市場,但由於語言問題華人移民在醫療上始終存在不便,基於這一不斷顯現的需求缺口,2015年由高素質移民創辦的熊貓保險依托西班牙第二大保險公司FIACT 推出了相關產品並受到歡迎。在企業保險上,同樣存在類似需求,西班牙移民企業家注意到這一市場而成立了FIDELIDADE 保險公司西班牙分部,推出了針對華人企業的產品並組織了中西雙語客服團隊。二是能源供應。2012年,創辦者注意到西班牙電力公司收費不合理、交流困難等問題越發凸顯,進而創辦了西班牙第一家華人能源公司Lumisa,推出了更適合華人企業的收費方式和個性化服務,較西班牙供電商節省15%~20% 費用。公司雇用留學生提供中文客服,並有微信公眾號保持信息更新。三是信息技術支持。基於移民企業的縱向創新發展、網頁建設、公眾號前后端開發、網站維護等技術型服務需求增長迅速,直接促進了技術支持型企業的出現,這些企業多由留學生或相關領域的高素質移民創辦。

2. 教育行業

西班牙華人經濟中,與教育有關的行業依據教育對象整體可分為兩類:一是以二代移民為目標群體的華文教育。西班牙的華文教育早在20 世紀90 年代便已出現,但受制於師資和學生數量,發展較為緩慢。2008 年后,這一領域發展迅速,直觀體現在學校數量增加、辦學規模擴大(見表2)。

以巴塞羅那為例,近年來,新的華文學校不斷出現,成立較早、規模最大的孔子學府現已擁有學生2500 余人,分校5 所,師資近百名,是2008 年時的數倍之多。究其原因,2008 年后,主觀上,移民父母“學習不如開店”的想法得到了改善,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讓移民父母更加重視華文教育﹔客觀上,移民總量的增加也帶來了適齡青少年群體數量的增長。同時,2008 年后留學生的大批到來則為華文教育行業提供了充足的教師隊伍,在這些學校中留學生教師的比例可以達到60% 以上。二是以中國留學生為目標群體的留學行業。自2007 年中西學歷互認以來,西班牙因其較低的學費和生活費、寬鬆的入學條件和較優的教育成為中國學生留學的新目的地,圍繞著這一群體的產業也隨之興起,西班牙有關留學服務的企業數量不斷增加。這些企業多由曾經的留學生創辦,主要為新學生提供申請學校、辦理証件等服務。

3. 電信企業

與前述行業相比,電信企業的行業進入壁壘更高,經營也更為復雜,不僅因其對於初始資本的要求較高,更是因其對企業家社會資源的要求較高。西班牙第一家華人電信企業成立於2008 年,企業家通過早期的資本積累和長期以來在西班牙社會積累的社會資源,與西班牙本地電信商達成長期合作,使用其線路獨立經營,開發了針對西班牙華人市場的產品和服務,便宜實惠的跨國通話和中文服務很快就在西班牙華人市場取得了成功。之后幾年,該企業繼續優化發展,產品服務更加貼合華人需求,並聘請高素質移民擔任高管,進一步提高管理水平。隨著移民群體的擴大、跨國聯系的增多,網絡的迅速發展催生了2015 年另一家華人電信企業的誕生。創業者同樣通過在西班牙社會的長期資源積累與知名電信商沃達豐達成合作並推出針對華人群體的產品。筆者在調查中發現,這些新領域的華人創業者都屬於傳統行業的佼佼者,他們雖然受教育層次不高,但往往語言優秀,在西班牙社會中有著廣泛的人脈和關系網,這成為其進入由西班牙企業主導產業的關鍵因素,而高層次移民的增加則為這一產業的經營提供了客觀基礎。

4. 投資行業

從2010 年開始,大批中國投資者的到來催生和推動了這一行業的發展。經濟危機后的西班牙不僅迎來了中國跨國企業的戰略投資,中國個人投資者同樣增長迅速。基於這一跨國資本流動的涌現,在西華商開始向這一領域發展。這一行業主要包括三類:一是地產投資。經濟危機后“投資換居留”的黃金簽証的出現使得西班牙地產投資成為中國個人投資者青睞的項目之一。擁有較多西班牙社會資源和跨國資源的傳統行業華商開始成立地產投資公司,為中國投資者提供地產信息咨詢,購買及移民手續辦理的一條龍服務。二是投資咨詢公司。與地產投資不同,這一類型的公司並不局限於某一具體領域,而是為中國投資人提供多種投資可能和項目,並充當西班牙企業與中國投資人之間的中間人。這些咨詢企業的創辦者往往是高素質移民,對於西班牙社會十分了解,有著較為廣泛的人脈網絡。三是投資孵化器。投資孵化器是一種嶄新的華人投資企業形式,有代表性的如2017 年創辦的I-iN 中西產業孵化器,這一孵化器由西班牙華商與留學生共同創辦,目的是為留學生優秀創業項目提供資金和社會資源孵化幫助,結合新老華人優勢共同開發新的商業領域和商業模式。

五、結論

本文分析和探討了2008 年經濟危機以來西班牙中國移民企業的新發展策略和發展形勢,劇變的經濟和社會環境為中國移民企業帶來挑戰的同時也帶來新的發展機遇。華人企業家具有較強的應變和發展能力,能夠發現新的機會並結合自身優勢資源和實際情況對企業進行調整,在經營理念、組織架構、人員雇佣方面,西班牙中國企業家展現出了與時俱進的特點,他們突破傳統族裔經濟的發展並在經營模式上創新,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利用,不拘一格地將新興事物融入經營管理之中。而從供需整體來看,經濟危機后,西班牙社會總需求相對疲軟,而華人族裔群體內部需求更為有活力,企業的縱向創新和橫向突破發展都出現以供給內部需求為主的傾向(見圖4)。

族裔群體內部經濟的發展降低了其對西班牙社會的依賴性,使得在經濟波動中中國移民經濟的穩定性得以提高,這也是為何在經濟危機環境下西班牙中國移民企業數量依然穩中有升的原因之一。

雖然西班牙華人企業的歷史遠不及英語地區和東南亞等傳統移民目的地悠久,但其發展迅速,形式多樣,極為活躍,是較為年輕的族裔經濟體,對於它的研究將為移民經濟學提供重要的動態研究素材,也會為研究其他年輕族裔群體經濟提供新的參考。

(責編:蔣琪、徐玉涵)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