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刊鄉訊
【書評書介】加拿大華僑華人社會內窺及省思——讀黃學昆新作《心歸何方——媒體人眼中的加拿大華人社會》
2019年11月29日14:04  來源:中國僑聯

作者:丘進,男,華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國際關系、華僑華人等。本文選自《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19年第3期。

不久前,收到黃學昆先生新作《心歸何方——媒體人眼中的加拿大華人社會》(中國華僑出版社2018 年出版,后文簡稱為《心歸何方》)。檢閱之,察覺作者洞悉加拿大華人社會眼光獨到。該書的副題——媒體人眼中的加拿大華人社會,則像一隻內窺鏡,從細微之處入手,對具體、瑣碎案例進行分析,逐漸疊加,進而呈現一個宏觀而獨具特色的華僑華人世界。黃學昆先生長期擔任幾家華文媒體的社長、主編,作為一個職業媒體人,十余年沉浸於華社,對這個族群有深刻的了解,寫了200多萬字的評論、報道,以此為基礎,選編了這部文集,在很大程度上涵蓋了加拿大華社之方方面面。更重要的是,作者對很多社會、法律、經濟、教育、國際關系等重要問題都有深邃的理性思考,尤為難得。茲從幾個方面略加評介,以期與僑界人士分享。

一、關於抵制種族歧視與爭取合法政治權利 

種族問題是海外華社面臨的普遍問題,自然也是《心歸何方》闡述的開篇重點。據史家考証,中國人遠渡重洋抵達加拿大的時間,大約在1788 年,當時有66 名廣東匠人從澳門搭舟抵達溫哥華,時間先於加拿大開國之1867 年。因此地氣候溫濕,加之海路暢達,粵人移入猛增,早期多從事開礦、修筑鐵路等繁重勞動。據學者研究,1881 —1885 年,廣東華工直接受雇於修筑太平洋鐵路者達6500人,被譽為加拿大早期基礎建設之第一功臣。《心歸何方》開頭幾章中有許多相關內容,當今加拿大華人在駁詰當地種族歧視者時憤然疾呼:“我們是加拿大的國家創建者!我們是最早的納稅人!我們是主流,而非外人!”“我們是加拿大人,這裡就是我的家!”歷史之音鏗鏘,振聾發聵,不容置疑。

恰如本書作者所雲,230 年來,華僑華人為加拿大早期之開發,繼而為加拿大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所做的巨大貢獻,是彰彰載冊的,這也是本書得以立論的一塊重要歷史基石。

1982 年施行的《加拿大權利與自由憲章》(Canadian Charter Of Rights And Freedoms)明確規定了加拿大種族平等,但實際上,堪稱主流的盎格魯薩克遜民族對外來移民一直抱有深刻偏見。書中援引加拿大警方統計顯示,猶太人、非裔、亞裔在加拿大不同程度地受到種族歧視甚至遭到種族仇恨,而華人更是首當其沖。作者嚴肅指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華人沒有像黑人或其他族群那樣積極地奮起反抗,華人往往有怕惹事的心態,遇到種族歧視言行后,一般選擇回避和退縮,不去報案,這反而助長了種族主義的氣焰。為此,作者主張,在加拿大遇到種族歧視等違法事件,一定要保留充分而明確的証據,盡快報警並向法庭起訴,社團也可以出面組織示威抗議活動,利用媒體輿論力量進行聲討和譴責,據理力爭,要讓種族歧視者付出代價。作者據此呼吁華人“不再做沉黙的羔羊”,這是華人自強的第一步。決不能採取息事寧人的軟弱做法。

作者十分注意加拿大華人社團狀況。據估計,加拿大各種名目、不同規模的華人社團組織,至少有7000 多個。因為疏於管理監督,很多社團空有其名﹔社團的意義和作用,也是千差萬別。這是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的現象,不足為奇。但在這種社團林立的環境下,如何通過社團推動華人社會良性發展,則是值得華人社會關注並致力解決的嚴肅問題。作者積極參與當地華人社團的各種活動,親歷若干華人參選的實況,他不僅記錄下完整過程,在《北美時報》發表了大量報道和評論,記載了許多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和信息。他善於總結每個案例失敗與成功的經驗與 教訓,對於華人社團現象,進行理性的分析,彌足參考。

作者發現,華人在向政府爭取自身權益的事務上,往往很難團結一致,共同發聲,步調一致,而是各豎旗號,各說各話,甚至發生“窩裡斗”。這樣很容易造成華人利益最小化之后果。但這種情況,在非裔、印巴裔、猶太裔等社區卻很少見,后者在涉及本族群利益上,每每站在同一立場上,在政治權利方面獲得利益最大化。通過兩相比較,作者強烈呼吁華人社團,尤其是社團領導人,一定要以整體、大局為重,要有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意識,存小異而求大同,使華社在各個族裔共生的大環境中凸顯自身優勢,結成一致不二的統一戰線, 共同爭取本族裔的最大利益。

作者認為,華人在參政議政的路上,幾十年來的確取得一些卓著成就,但他也嚴肅指出,華人約佔加拿大總人口5%,而華裔在各級政府、議會中“當官”的比例卻明顯偏少,在經濟、科技、教育和文化上已經擁有較強實力的加拿大華人,呈現一條腿(經濟) 長、一條腿(政治) 短的尷尬局面,這很容易受到政治或社會風浪的沖擊。對於“華人選華人”、“隻有華人才能代表華人利益”等觀點,作者經過大量分析和論証指出,華人隻有走出“華人選華人”的誤區和迷思,才可以向其他族裔宣示自己在政治上的成熟。“投票給那些有意並長期為選民服務的人,而不應隻看其族裔背景”,這是一個更符合實際而且容易為整體國家政治和多元文化制度所接受的選擇。

二、對新移民問題的揭示與啟迪

《心歸何方》用了較多篇幅,介紹若干新移民遭遇的困惑和困境。很多新到加拿大的中國人,把中國的一些習慣和觀念搬到加拿大,較為多見者如:遇到問題動輒“找關系”“走捷徑”,搞不好反而惹上官司﹔有的人不守規矩,插隊擁擠,在公共場合大呼小叫,亂丟亂放垃圾﹔有的人到商店購物或者到飯店就餐,總喜歡以“上帝”自居,擺架子,動輒發脾氣,對服務人員不夠尊重,卻不知道這些在西方國家是對人權和法律的侵犯,是行不通的。《心歸何方》以大量案例為基礎,再三提醒當地華人尤其是新移民,在新的國度中,需要虛心學習當地法律法規,冷靜觀察當地社會習性,遵守制度。如此明確而善意的提醒,相信對任何地方的新移民而言都不是多余的。

近些年,中國學生前往加拿大留學漸成潮流,這也是國內外社會比較關心的大事。加拿大的名牌大學裡,中國留學生佔外國學生總數一半以上,有的大學這個比例高達75%﹔多倫多和溫哥華的公立中小學及私立學校中,己經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小留學生身影。因為中西社會的不同價值觀、家庭觀、倫理道德以及文化上的巨大差異,因而產生各種矛盾與問題,甚至導致中國家長難以接受,陷入極度困惑。作者以不同形式予以全方位引導,他提醒中國家長:在這片容易讓人“三觀”顛覆、思維錯位的土地上,中國家長們滿懷希望種下的“瓜”,將來長出來的是“瓜”還是“豆”?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備。

說了孩子,也不能不提到老人,落葉歸根是中國人傳統的文化,尤其是隨新移民出國定居的老人,他們出國的緣由多種多樣,但思鄉情節與回歸故裡的願望卻是一致的。據觀察,在中國和北美之間越來越頻繁的直飛航班裡,非旺季航班多為老年華人,他們每年一半時間在北美,一半時間回到中國,在原居住地住上幾個月,隻要身體健康,幾乎每年如此,被戲稱為定期“航天員”。這種候鳥式的遷徙生活,固然有利於他們釋放思鄉之情,但實際上是被動地調劑他們與子女之間的關系,減少代際間相處的疲勞感和家庭矛盾。書中有一處的提醒十分實際:退休后到美加與子女團聚的老人,不要輕易變賣掉在原居住地的物業房產,以免在發生家庭窘困之時沒有退路。

三、注重發揮華文媒體的特殊作用

作者十分重視華文媒體在國際政治中的特殊作用。例如,2016 年,中國與菲律賓就南海幾個島嶼主權歸屬爭執日趨激烈,菲律賓將中國告上國際法庭,在國際上鬧得沸沸揚揚。不久,作者收到一位華人麥勵濃的信,內附一篇關於黃岩島主權歸屬的短文和兩張南海地圖歷史相片。作者敏感地察覺其中的重要意義,立即走訪了麥勵濃,從麥氏處獲得兩大本1945 年版美國海軍用菲律賓地圖冊,詳細說明了南沙群島各島礁的地理位置,其中黃岩島、仁愛礁、禮樂礁、中業島等全都劃歸中國境內,並不屬於菲律賓。次日,《北美時報》即以頭版刊出這一重大情況,很快被中國官方新聞單位轉載,並立即引起世界各國的關注。在這個重大事件上,華文媒體功不可沒。

華文媒體也十分注意介紹西方先進的社會管理方式,以供華社參考。例如,加拿大覆蓋1800 萬人的養老金體系運行良好,其養老基金近年來投資收益率達10% 左右,2016 年,人均月退休金最高超過1200 加元。也就是說,該國養老繳費收入大於支出,實現了可持續發展。《北美時報》歸納出加拿大此項改革的要點和長處,是值得中國借鑒的。

此外,作者對中國企業在加拿大投資的現狀頗為擔憂,他從媒體人的角度了解到中資企業在加拿大面臨大面積虧損,在礦產、石油等行業的並購投資企業,幾乎是“全軍覆沒”。本書的第二十四章對此種情況做了詳細報道和分析。數據資料表明,中國企業(尤其是石油、礦產行業)在加拿大“水土不服”。加中貿易也存在著嚴重不平衡,最近幾年對華出口量都出現了下降。究其原因,加拿大對華出口的,大多是低附加值的原材料,而航空航天、電子通訊等類高附加值、高科技產品,則又被政府列入限制對中國出口之列,使其對華貿易存在嚴重的逆差長期難以扭轉。這一問題,值得我國有關部門留意。

《心歸何方》提到,對外籍華人施行“華裔卡”和免簽証等呼吁,在海內外一直有不同聲音。海外華人回到中國,無論是探親、生活,還是工作、經營,在華長期居住是十分普遍的,也是很自然的。前不久,一些媒體紛紛報道華人回國探親時被要求到家24 小時內必須去當地公安機關報到,否則會被追究責任,這在海外華人社會引起不小的波瀾。作為一個學者,作者對上述一些敏感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的觀點和所持的論據,是有一定代表性的。

在本書中,作者還用不小篇幅介紹中國僑務部門提出僑團建設、華助中心、華文教育、文化交流、繁榮中餐、中醫關懷、事業扶助、信息服務等多項惠僑計劃,加大為海外基層僑胞服務力度和受益范圍,以提升海外僑胞的民族向心力和自豪感,增強華裔二三代民族認同感,支持海外僑胞民族特性和民族文化的傳承。但同時作者也指出,在國家法律、法規和具體制度面前,華人的身份畢竟是“外國人”,如何既讓華人不忘初心,不斷提升自己的民族認同感和對祖籍國的向心力,又要遵守法律效忠入籍的國家,依然是一個長期有待解決的問題。此外,在海外長期留居的僑民,是入籍當“外國人”,還是不入籍繼續做“華僑”?確實令很多人傍徨、糾結,這或許是本書的題目——《心歸何方》的核心含義。

(責編:蔣琪、徐玉涵)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