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顧

(第二期)

2019年11月

創新傳播手段  “圈粉”年輕一代

新“打開方式”讓僑批“活”了(僑界關注)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9年11月08日10:22

歌仔戲《僑批》演出現場。
  (圖片來源:第十六屆中國戲劇節官網)

說起僑批,你會想到什麼?是風干的墨跡,泛黃的紙張,還是一個個異鄉奮斗的悲歡故事?

僑批是海外華僑華人寄給國內書信和匯款憑証的合稱,又稱“銀信”。在通信不發達的年代,僑批見証了海外華僑華人移民創業的歷史,記錄著他們為住在國和祖(籍)國經濟社會發展所作的貢獻。2013年,僑批檔案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成為“世界記憶遺產”。

如今,從閩台合作的歌仔戲《僑批》,到晉江一中將僑批水墨漫畫引入美術課堂,再到華僑大學學生推出有僑批元素的舞台劇,僑批文化從悠遠的歷史中走來,吸引了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關注。

給僑批注入青春活力

“歌仔戲擁有百年發展歷史。現在,它的觀眾已經以年輕人為主。”歌仔戲《僑批》編劇、廈門市台灣藝術研究院院長曾學文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說。

在第十六屆中國戲劇節上演出的歌仔戲《僑批》,講述了主人公黃日興被騙至南洋后,在華工阿祥的幫助下逃出礦區,將華工們的僑批挨家挨戶傳遞到國內僑眷手中的故事。

2016年,曾學文想到要用歌仔戲來展示僑批文化。“閩南人的故事,用閩南的地方劇種表達尤為貼切。”曾學文說,“歌仔戲以歌為主。歌聲在表達情感時容量很大,能夠呈現優美、哀怨、溫情、舒緩、悲涼等各種曲調,讓人感覺舞台上的故事仿佛就發生在身邊,娓娓道來。歌仔戲好聽、好唱、好看,不斷隨著時代發展而變化,是年輕而活潑的。”

今年9月,歌仔戲《僑批》走進廈門大學,為青年學生帶來僑批文化的視覺盛宴。在觀看《僑批》后,不少人熱淚盈眶。在曾學文看來,“這是因為《僑批》講述了一個共情的故事。僑批關乎人離別的情感,而每個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會經歷分離,所以會產生心理上的共鳴。”

福建省漫畫研究會副會長、晉江一中美術老師楊銀平,向本報分享了僑批文化在年輕一代中的另一種“打開方式”。在初中美術課“寄情山水”課題中,他親手繪制展現僑批故事的水墨漫畫,供學生欣賞。同時,他還讓學生將國畫條幅折成三段,在中間一段紙上畫出家鄉的山水建筑,親手制作僑批。

在華僑大學,僑批文化在校園舞台上迸發別樣青春活力。華僑大學學生藝術團、音樂舞蹈學院、華文學院等海內外學子組成的藝術團隊,通過舞台劇的形式演繹僑情僑史。演員們通過吟誦僑批引入表演主題,令人動容。

激發愛國愛鄉之情

無論傳播形式如何創新,豐富的精神內涵是僑批文化不變的內核。在歌仔戲《僑批》中,曾學文不僅將“愛拼才會贏”的閩南精神融入其中,還在戲中弘揚了“恩、義、情、諾、儉、孝”的中國傳統思想。他說:“這部劇是閩南人闖南洋的真實寫照。我們不是在表達苦難,而是在表達苦難背后的精神。”

在美術課上,楊銀平將“寄情山水”的“情”解讀為愛國之情、愛鄉之情和愛家之情,這些情感在僑批中都有體現。他還把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寫給集美大學老師的原信讀給學生聽:“再窮,哪怕要賣工廠,也一定要把學校辦下去。”

楊銀平表示,從學生時代到走上工作崗位,母校與工作單位的發展都離不開華僑華人的幫助。正是在“純美獎學金”、“陳嘉庚獎學金”等華僑華人資助的獎學金項目支持下,楊銀平才能順利完成學業。“我想通過僑批,讓學生們了解華僑華人對祖(籍)國發展作出的貢獻,從而學會感恩。傳承僑批文化正是感恩的一種方式。”楊銀平說。

華僑大學原校長、華文教育專家賈益民向本報表示,僑批的文化內涵可以概括為四點:“僑批是歷史的見証,人們可以通過僑批了解華僑華人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歷程﹔僑批是情感的記錄,那種朴素傳統、歷久彌新的愛國愛鄉之情能夠激發海外華僑華人青年對祖(籍)國的熱愛﹔僑批是時代的縮影,反映出僑鄉的發展變化,能增進海外華僑華人對故鄉的認識﹔僑批是文化的繼承,僑批文化從古至今傳承下來,青年一代也肩負著將這種優秀中華文化繼續傳承下去的責任和使命。”

讓傳統與現實對話

如今,僑批文化的傳播方式越來越豐富多樣。正在創作中的獻禮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電視劇《出洋》,通過潮汕僑批故事,塑造廣東籍海外華僑華人的藝術群像﹔微紀錄片《中國故事之情寄僑批》,讓觀眾在不到7分鐘的時間裡,從各個方面認識僑批﹔新加坡廣東籍作家蓉子主編的散文集《僑批裡的中華情》,其中的“僑批故事”是青年作者們閱讀僑批后創作的作品,加深了青少年讀者對僑批的了解……這些新穎的表現形式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認識僑批、保護僑批。

去年暑假,浙江大學暑期社會實踐團的大學生們奔赴潮汕地區,深入探索僑批文化,感受背后的可貴精神。

未來,如何才能為僑批文化傳承方式的創新提供不竭動力?賈益民認為,應該將僑批文化內容與年輕人所關注的現實問題緊密結合起來,針對他們關心的問題,選取典型的僑批故事與僑批人物,採取年輕人更容易接受、理解的方式進行傳播。

楊銀平正是通過這種方式為學生們講解僑批文化。他將過去僑批的傳送者類比為現在的快遞小哥,並告訴學生,他們的共同點是“追求速度快”與“講誠信”。楊銀平發現,學生對這種授課方式非常感興趣。

曾學文也強調了連接傳統與現實的重要性:“對我而言,編劇是把傳統文化與當代觀眾連接起來的一座橋,我創作的故事要符合觀眾的審美需求,這是我經過多年實踐掌握的技巧。用精彩而感人的故事講述僑批文化,才能提升人們對文化的自信和對傳承文化的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