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海外僑訊
玉壺鎮:僑韻悠悠滿壺山(新時代·新僑鄉)
本報記者  賈平凡 文/圖
2019年11月22日00: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玉壺鎮跨溪大橋。

“故鄉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這句詩,鐫刻在每一位玉壺游子的心上。

玉壺為浙江省溫州市文成縣轄鎮,是全國著名僑鄉。自1905年第一位玉壺籍華僑胡國恆走出國門,百余年間,玉壺人的足跡遍及世界。現在,全鎮有6.8萬余人僑居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

身遠乎,心存故土。玉壺的山水風物、發展建設始終牽動著海外鄉親的心。在玉壺,僑胞捐建的學校、道路、橋梁比比皆是,數額巨大的僑匯業務吸引眾多銀行入駐鎮上。僑購文化步行街、僑家大院、僑愛同心樂園……在大街小巷移步易景間,僑元素琳琅滿目,新僑韻扑面而來。

近年來,以建成“僑韻玉壺·國際慢城”為目標,玉壺鎮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現在,不僅回鄉“看看”的玉壺鄉親越來越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也絡繹不絕。

走,且隨本報記者的腳步,共赴玉壺,一同踏進百年僑鄉的燦爛秋色裡,共品一座國際慢城的靜好歲月。

換新顏 山清水秀慢生活

從文成縣城出發,在山間公路上驅車半小時左右,從車窗望去,山腳下一片密集的建筑,在綠樹的掩映中隱約可見。隨行的當地朋友提醒:那就是玉壺鎮了!

幾分鐘后,車子在一座寬闊干淨的跨溪大橋旁停了下來。橋頭的黑色歐式拱門上,“僑韻玉壺·國際慢城”8個大字和橘色的蝸牛標識相映成趣。11月的陽光正好。身旁,十幾位老人或立或坐,圍觀一盤殺得正酣的象棋對弈。

站在玉泉溪畔,四下望去,壺山環抱,草木繁茂。堤上,兩岸民居,中西合璧,素雅整潔﹔橋下,淺溪淙淙,碎石堆積,野趣漫生﹔水邊,一頭黃牛,幾隻白鷺,共浴秋光。

在玉壺走走停停,腳步會不知不覺慢下來,心情會自然而然舒展開。“國際慢城”果然名不虛傳。2016年5月10日,玉壺被意大利國際慢城聯盟總部正式認定為“僑韻”國際慢城,成為中國第五個國際慢城。

穿行街巷,一塵不染的街道兩邊,歐式裝修風格的小樓鱗次櫛比。這哪裡是一個蜷縮在山窩窩裡的鄉鎮?倒像是一個歐洲小鎮。

“在海外打拼半輩子,回鄉養老最幸福的事情,就是看看綠水青山,呼吸新鮮空氣,享受慢節奏的生活。”在僑購文化步行街,68歲的旅荷華僑胡允革和74歲的旅法華僑洪才虎,向記者聊起了他們這幾年的退休生活和家鄉變化。

“10年前,玉泉溪水質污染嚴重,垃圾隨意堆放,鎮上不好看也不好聞。”兩位老僑都感嘆,“這兩年,玉壺大變樣了。”

大變樣背后是大整治。據玉壺鎮黨委書記王榮華介紹,近年來,玉壺鎮高標准開展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圍繞“一溪兩岸兩入口、三街三橋多節點”有序推進。整治過程中,充分融入“僑鄉”和“慢城”兩大文化元素,兼顧了“面子”和“裡子”。2019年1月,玉壺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獲得浙江省樣板鎮殊榮。

“小巷大街喜換了新顏,如風少年如今頤養天年。”婉轉深情的《僑鄉情》,是玉壺人自己譜寫吟唱的歌曲,唱出了家鄉的變遷,也唱出了心中的喜悅。

“八山一水一分田”,是玉壺的自然稟賦。它是把玉壺人逼到海外謀生的最初動力,也是玉壺人魂牽夢繞的詩意故裡。新時代,山青了,水綠了,玉壺人的鄉愁更濃了。

忙創業 家鄉遍地好機會

在村子裡開西餐廳(“洋家樂”)是件稀罕事兒。但在玉壺鎮的很多村子裡,“洋家樂”開得正俏。

“以前經常來這兒吃本地菜,有時也讓老板做幾道西餐嘗嘗。”時近中午,記者在歐耶酒吧餐廳門外,偶遇了剛從吉布提回鄉的華僑周光騰一家7口。這家餐廳老板周友近是意大利歸僑,紅火的生意讓他經常很忙碌,“人最多的時候,要做十幾桌菜。”

到玉壺鎮垟頭村,當地朋友極力推薦一家“洋家樂”,“西班牙餐和意大利餐很正宗。”老板羅小杰曾旅居海外25年。2017年10月,他回到玉壺,在自家的兩層小樓裡,開了個西餐廳,因精湛的廚藝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也成為玉壺歸僑成功創業的典型代表。

近年來,回鄉創業的玉壺歸僑明顯多了。“90后”的“僑二代”兩兄弟回鄉開石雕工作室,也上了報紙和電視。2005年,15歲的胡慧溪和13歲的胡植柱被父母接到意大利讀書。2012年,兄弟倆決定一起回國發展。

“中國發展這麼快,機會肯定多。”健談的胡植柱興高採烈地講起了回國后的創業經歷,“玉壺第一位華僑胡國恆,把石雕販賣到歐洲。這讓我們想到,把沉寂了幾十年的玉壺石雕工藝重新喚醒。”

從遠赴異鄉拜師學藝到6年清苦的學徒生活,從獲得各類石雕工藝比賽大獎到舉辦“石光流彩——大師回歸故裡展”石雕展覽,從成為非遺“溫州石雕”代表性傳承人到成為浙江省玉石雕刻師……兄弟倆一步一個腳印,為創業做足了功課,夯實了根基。今年,胡植柱石雕工作室正式開門迎客。

“為了讓石雕藝術品能走進更多百姓家,我們設計了一系列文創方案,相信市場前景會很好。”胡植柱信心滿滿地說。

為鼓勵和推動玉壺籍華僑華人回鄉創業,玉壺鎮近期研究出台了《玉壺國際化旅游休閑街區扶持獎勵辦法》,並規劃了“雙定三減”經營區。進口商店“扎堆”的僑購文化步行街,也是海外人才創新示范街。“數據代跑,推進登記全程‘0’跑路”“全程追蹤指導、承諾優先辦理”……各個店鋪門外的牆壁上,“企業開辦1日結”政策告示清晰醒目。

“辦理企業營業執照,一個下午就搞定了。”胡植柱深有感觸地說,“‘隻跑一次’政策讓創業的效率大大提高。”

樹新風 移風易俗助發展

跨溪大橋邊上,有一處高大宏偉的歐式建筑引人注目。它是龍背文化禮堂,也稱僑家大院。

在龍背文化禮堂三樓,一個名為“壺山今古”的歷史展覽引人駐足。“心中有黨不忘恩”“心中有民不忘本”“心中有責不懈怠”“心中有戒不妄為”“心中有家不忘根”,展覽共有5個章節。一張張珍貴的歷史圖片、一段段詳實的文字介紹,不僅脈絡清楚地展現了玉壺鎮經濟、社會、文化各領域的光輝歷史和發展現狀,也將慢慢沉澱為海內外玉壺人共同的文化記憶。

這樣的文化禮堂不止一個。在玉壺鎮垟頭村,一入村,人們便先看到中央港文化禮堂和僑團風尚館。

“移風易俗促文明,僑風慢韻筑和諧”,僑團風尚館牆壁上的一句話引起了本報記者的注意。當地朋友感慨,“這兩年,玉壺的婚喪嫁娶儀式大大簡化,鋪張奢靡之風大為改觀。”

在此過程中,玉壺籍的眾多海外僑領發揮了積極帶頭作用。意大利中國總商會會長陳正溪是玉壺人,他表示,“華僑華人在海外打拼很不容易,倡導節儉辦事,也為鄉親們卸下一些負擔。”

去陋習、樹新風,玉壺鎮積極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在垟頭村村口,紫、黃、藍、綠四色 “大相框”依次排列,胡氏、吳氏、蔣氏、周氏四族族訓和玉壺僑界文明公約被放大懸挂其中。路過時,人們會自覺不自覺地看上幾眼。文化的涓流,就這樣,在不經意間,入眼入心,潤物無聲。

這兩年,胡允革退休閑居鄉裡,但卻一點也不清閑。他正全身心地扑在玉壺鎮華僑歷史陳列館新館的建設上,“要把玉壺百年的華僑史好好記錄保存下來,代代傳承,這是留給子孫后代最寶貴的財富。”

未來,玉壺鎮將打好“僑牌”文化,助力鄉村振興。王榮華表示,要做好三個“借力”。一是借力僑史。深挖僑鄉歷史文化,為僑鄉經濟打上文化烙印,提高玉壺的城鎮辨識度﹔二是借力僑智。廣開言路,充分吸納華僑鄉賢對於鄉村振興發展的意見和建議﹔三是借力僑資。吸引僑企回歸創業,培育發展“僑業態”,以產業振興激活鄉村振興。

(責編:蔣琪、徐玉涵)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