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挺華給受他資助的貧困生寫“家書”
東安二小圖書館,鐘挺華與孩子們一起閱讀雷鋒書籍
鐘挺華教學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操
“遵從父親的遺願,將他的遺體捐獻,用於醫學教學和研究......”
8月21日上午,歸國華僑、“中國好人”鐘挺華遺體捐贈儀式在湖南省永州市職業技術學院醫學實驗實訓中心舉行,其子鐘東述說著父親最后的心願。
依照老人的遺願,捐贈儀式現場沒有花圈禮炮,儀式從簡,肅穆安靜,來自各行各業的200余名群眾自發前來為其送行。
湖南省僑聯專門發來唁電:“鐘挺華先生熱心公益、無私奉獻,遺囑將個人遺體捐贈進行醫學研究,精神可嘉......”
新華社、人民網、湖南衛視新聞聯播、湖南日報、紅網、永州新聞聯播、永州日報等媒體紛紛進行了宣傳報道。
同一天,一條“那個點燈的人走了......”的微信刷爆朋友圈。
是什麼讓一位老人溘然長逝后引發社會各界的懷念追思和新聞媒體的宣傳報道?
追尋鐘挺華的足跡,了解越深,越被他的事跡感動。他用愛、用情、用心譜寫了一曲“大愛人生”的壯麗詩篇。他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不忘初心、牢記黨恩”的庄嚴承諾。這位老人,足以讓我們尊重和緬懷﹔他的精神,也足以讓我們傳承。
莫道桑榆晚
33年前,鐘挺華從工作崗位上離休。對他來說,年齡不是實現人生價值的阻礙。離休后,他沒有顧及享受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而是將全部身心投入到關心下一代工作和弘揚雷鋒精神等慈善志願服務事業中。
他先后組建東安縣志願者服務促進會和3個助學基金會,資助800余名貧困學生;節衣縮食為46所中小學校捐贈雷鋒銅像,開通“雷鋒新花之鄉”網站,編寫圖文長卷《雷鋒塑像閃金光》,組建雷鋒車隊,設立雷鋒班級,帶動3萬余志願者學雷鋒、做好事;首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演示操,在東安縣各中小學校推廣普及。
他的事跡先后被湖南日報、新浪網、網易網、新華網、人民網、鳳凰網等國內數十家權威媒體網站登載,被譽為“東安活雷鋒”“全職助學義工”“全能助學志願者”。2014年11月,他被湖南省僑聯評選為“湖南省歸僑僑眷先進個人”和“湘籍僑界十大杰出人物”。2015年1月,被湖南省委組織部、省委老干局授予“全省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榮譽稱號。2016年12月,榮登“中國好人榜”獲評“助人為樂好人”。2017年11月,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評為“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工作者”。2018年8月,被中國僑聯評為“全國歸僑僑眷先進個人”。
33年來,他的晚年生活,像一壇陳年老窖,越老越濃香,永遠在傳遞正能量。他始終用自己的真情和行動,去感動他人,引導他人。在他生命倒計時的幾年裡,老人依舊為傳承雷鋒精神四處奔走,為貧困學子送去助學金,編寫倡導青少年遵紀守法的快板詩、順口溜。
“一個人隻有一生,這一生最多不過一百二十歲,但延長生命的法寶是什麼呢?就是以一顆慈善之心去溫暖他人……”鐘挺華如是說。
這個耄耋老人以奔跑的姿態,一直在奉獻不止的路上。
不忘初心記黨恩
祖籍廣東省蕉嶺縣的鐘挺華,1930年出生在印度尼西亞,1934年回國,1949年6月參加廣東、江西、福建三省邊區游擊隊,1958年到東安縣工作,1984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6年從東安縣委宣傳部離休,是東安縣第一屆歸僑僑眷聯合會副主席、東安縣政協第一屆常委。
鐘挺華的家位於東安縣的老城區,一幢八十年代的老舊房屋,隻有六七十平米,家裡的家具早已磨去了棱角。因為擺滿雷鋒像章、報刊書籍,家裡顯得非常狹小。其實,以他的離休待遇,他完全有能力改善居住條件。然而,他卻沒有。
就是這樣一個對自己很苛刻的老人,在他離休后的幾十年,幾乎是傾盡所有,將自己的時間、精力,還有物質全部奉獻給了社會。
2002年以來,鐘挺華省吃儉用,相繼在東安縣蘆洪市鎮中心小學和廣東蕉嶺縣新鋪兩所小學發起創辦3個助學基金會,其中他個人出資11萬余元,累計資助800名貧困學生。
他創辦的助學基金會堅持以思想互助、以愛育愛為原則,經常性組織學生開展學習文體活動。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他組織編印發放8期2400份奧運宣傳資料,組織孩子們開展奧運知識搶答賽、奧運圖標制作賽、奧運長卷簽名等多項活動,讓農村孩子也有機會睜眼看世界,接觸外面的精彩。
為幫助貧困生身心健康成長,10多年來,他給受資助的學生寫了400多封“家書”,贈送學習資料、賀卡等8000余份。孩子們也始終記著敬愛的鐘爺爺,給他回信100余封,寄來相片、手抄報、賀卡等600多件。
在他的愛心感召下,他成立助學基金會的幾所學校,同學們在接受愛心的同時,也奉獻出自己的愛心。從2006年以來,分別建立了幸運兒愛心基金會,參與學生的思想得到了愛的洗禮和熏陶,愛心的火炬得到心手相傳。
在鐘挺華的生活中,奉獻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2013年東安縣捐資助學慈善晚會上,83歲高齡的他慷慨解囊,當場捐款16200元。2014年以來,他組織了3次“高齡志願者集體生日花宴”,累計147名70歲以上的志願者和縣城二小、舜德學校的學生一起歡慶生日,並現場捐贈2600元。
直到他離開這個世界的最后三個月,這個可敬的老人,仍將生活中節儉下來的3000元用於幫助貧困學生,向貧困戶捐款6000元用於購買生產資料。在離世前住院時,工資卡上僅剩下83元。
老伴唐庚妹說:“每月8000多元工資的他,每個月隻留1500元生活費,他把節省下來的錢全部用來幫助大家”。
不是親眼所見,親耳所聞,有多少人能相信這是真實的存在。
2019年4月8日,永州市僑聯負責人走訪慰問鐘挺華,並向他送達“全國歸僑僑眷先進個人”榮譽証書。看著手捧榮譽証書高興得像個小孩的老人,問道:“您幾十年如一日地投身到公益事業中,幾乎耗盡了所有的積蓄,是什麼支撐著您這樣做?”
他笑著說:“我出生在國外,從小回到國內。在我19歲的時候是共產黨帶領我參加革命,幫助我學到了文化知識,我一直都記在心裡。現在我能夠做些力所能及的好事,也是對黨的一種報答,我覺得一切都值得。”
一切都值得。鐘挺華用朴實無華的語言和長年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不忘初心,牢記黨恩”的共產黨員情懷。
做雷鋒精神的傳承者
在千方百計關愛和幫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時候,鐘挺華發現,潛移默化的熏陶很重要。以雷鋒同志為榜樣,能讓更多的青少年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於是,他決定成立志願者服務組織帶動社會各界學雷鋒,傳承雷鋒精神。
2010年,鐘挺華與8位愛心人士倡議成立東安縣志願者服務促進會。
在籌備階段,年已80的他全然不顧冠心病、高血壓等病症的困擾,踩著單車、擠著公交,奔走穿梭在各個單位和社區,為愛心事業尋求志同道合者的熱心幫助,尋求領導和部門的關心支持,尋求愛心人士的理解參與。他編寫、印發4000多份宣傳資料,自編了志願者之歌。
在他的努力下,東安縣志願者服務促進會於2011年9月正式成立,鐘挺華被選為名譽副理事長。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鐘挺華的帶動下,現在,這個永州市第一家縣級志願者服務組織注冊會員3萬多人,並在進一步發展壯大。
東安縣77歲的退休教師賀新華,擔任東安縣志願者服務促進會副秘書長,他省吃儉用捐資助學6萬多元。縣人民醫院退休醫生李楚民先后為貧困生捐款10多萬元。在東安縣城打工的莫鐘科,經常放下手中的工作,參加學雷鋒活動。
他還策劃在全縣中小學校捐建雷鋒雕像,讓雷鋒精神永駐人們心中。
2013年6月,鐘挺華向東安縣大盛中學捐贈第一座雷鋒雕像。他不辭辛苦,經常坐3個多小時班車來到學校,給孩子們講雷鋒故事,組織學雷鋒活動。
時任大盛中學校長唐輝說:“潤物無聲,孩子們都自覺用雷鋒精神來指導學習、生活。” 2013年以來,在鐘挺華的指導下,大盛中學每月開展學雷鋒活動,成立了幫助貧困生的雷鋒愛心基金,學校沒有一名適齡兒童輟學。
唐輝離開大盛中學后,先后擔任該縣川岩鄉學校、花橋鎮學校校長,每到一處,他都成立雷鋒愛心基金,組建學雷鋒志願者團隊。
到離世前,鐘挺華先后向全縣中小學校捐贈46座雷鋒雕像,所需資金26萬元均由他個人承擔。他還兩次共出資1.5萬余元,組織6所中小學校校長及41名優秀學生赴望城雷鋒紀念館和韶山毛主席故居參觀學習。
鐘挺華經常帶領大家圍繞“學雷鋒,做好事,暖人心”開展系列主題活動。2015年7月,鐘挺華在組織學雷鋒活動時,不慎被汽車撞倒。住院20多天,他仍堅持編寫宣傳資料,組織征文活動。
在他的倡導下,縣裡成立了雷鋒車隊、雷鋒班級,開通了“雷鋒新花之鄉”網站,編印《雷鋒新花之鄉》刊物4000余份。
如今,很多受到鐘挺華影響的人,都自覺成為雷鋒精神的傳播者。
東安縣教育局干部蔣禮智,在自己的私家車前窗玻璃旁,插上一張“東安縣雷鋒車隊”小牌匾。在上班、回家的路上,隻要見到有人等車,他都會停下來,義務載上一段路程。
蔣禮智說:“同事們說我是鐘挺華的接班人,其實,他的接班人有3萬多人。”
2013年12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鐘挺華立即奔走學校、社區、單位,宣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014年6月,鐘挺華到東安縣井頭圩鎮學校宣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看到同學們正在做課間操,頓時受到啟發,萌生了把“核心價值觀”融入到中小學生課間操中去的想法。
在東安縣人民醫院80歲退休醫生李楚民的鼎力支持下,鐘挺華等人經過多方摸索探討,歷時3個月編創了一套12節“核心價值演示操”,運用生動的體操方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24個字編成演示操,為廣大市民,特別是中小學生學習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生動形象的教材。
鐘挺華介紹,這套操的設計動作易學易記,既符合中小學生理解能力,又能鍛煉身體。如:把手往上舉,寓意蒸蒸日上,表達“富強”;兩手展開平直像個天平,表達“公正”;兩個人拍手,轉身跟其他同伴拍手,表達“友善”……
2019年5月,全縣中小學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操比賽在東安縣舉行,這套集健身、健美、教育於一體的學生操在各個學校日益得到普及。
鐘挺華說,學雷鋒不能隻看眼前,更要立足長遠。2018年,鐘挺華在縣裡的支持下,在東安縣舜德學校成立了鐘挺華黨員學雷鋒工作室。他經常拄著拐杖來到工作室,與大家交流學雷鋒體會。
他還在東安縣第一完全小學開辦了教師博物館,在東安縣第三完全小學開辦了家庭博物館,呼吁全社會更加尊師重教,重視家庭親情教育。
“雷鋒精神是我一輩子的信仰。隻要我活著還能動,有一口氣在,我就一直干下去。”
這是鐘挺華傳承雷鋒精神的心聲,也是他的誓言。
把骨髓裡的愛都獻給社會
“我當過兵,是雷鋒同志的戰友,我要向戰友學習,把骨髓裡的愛都奉獻給社會!”
2014年,鐘挺華給家人和東安縣委宣傳部留書,並向永州市紅十字會表達去世后捐獻遺體用於研究的意願。2019年7月18日,鐘挺華因病住院,幾度失去意識。7月31日,鐘挺華老人意識好轉,便強烈要求在病房裡填寫了《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表》。8月18日晚23時,鐘挺華老人安詳離開人間。
“父親,我們完成您的遺願,讓您的愛在醫學事業中傳遞和延續。”鐘挺華女兒鐘紅含淚說道。
“自願捐獻的遺體都是醫學生解剖課堂上“無聲”的老師,是鋪筑醫學進步的階梯。”永州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李國春說,遺體捐獻是一項奉獻大愛的人道事業,對於服務醫學教育和科研,救助器官衰竭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019年6月13日,《湖南日報》曾刊發報道鐘挺華老人的深讀《把骨髓裡的愛都奉獻給社會——東安縣89歲離休干部鐘挺華傳承雷鋒精神的故事》。如今,鐘挺華實踐自己的諾言,把最后一份愛捐獻給了社會。
“我們將接過鐘老學雷鋒做好事的這面大旗,從關愛出發,去幫助更多有需要幫助的人,讓雷鋒精神代代傳承。”東安志願者服務促進會副秘書長賀新華說,雖然鐘老離開了,但鐘老的無私奉獻精神永遠是志願者前行的力量。(永州市僑聯 劉剛 整理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