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界風採
新中國滄桑巨變令海外僑胞自豪
無論我走到哪裡,都流出一首贊歌
本報記者  李嘉寶  嚴  瑜
2019年10月11日09:4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天安門廣場上的“普天同慶”花壇。
  本報記者 賀 勇攝

  10月1日,美國華人企業家聯合會會長施乾平與參與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祝活動的孩子們合影。
  施乾平供圖

  10月1日,海外僑胞代表參加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聯歡活動。
  日本愛知華僑總會會長 趙良行供圖

  9月28日,海外僑胞參觀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
  中新社記者 侯 宇攝

  9月28日,海外僑胞參觀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
  中新社記者 侯 宇攝

  9月28日,海外僑胞參觀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
  中新社記者 侯 宇攝

  一路披荊斬棘,一路高歌前行,共和國走過七十載春華秋實。

  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百廢待興,到改革開放后的奮起直追,再到新時代闊步邁向民族復興,海外華僑華人見証了祖(籍)國翻天覆地的滄桑巨變,也分享著中國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榮光。自豪與自信,感動與感慨,千言萬語匯聚成一曲深情的贊歌,流淌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本報記者採訪了多位參加國慶觀禮的海外僑胞,聽他們滿懷喜悅的心情,講述和共和國攜手走過的難忘歲月。

  

  站起來——

  “這是一個民族的新生”

  9月28日,北京展覽館內人潮涌動。來自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0多名海外僑胞在這裡參觀“偉大歷程 輝煌成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

  步入70年時光隧道,腦海深處的記憶翻涌而來,74歲的美國紐約溫州同鄉會榮譽會長黃根弟熱淚盈眶。

  “抗日戰爭勝利那年,我在上海法租界出生。那時,外國人高高在上。我的父母給他們做佣人,生活很苦。4歲時我回到家鄉溫州,吃不飽飯是經常的事。”他動情地說,“新中國的成立讓全世界看到,中國人民真正站起來了。看著五星紅旗照耀下的共和國一路進步,一路發展,國力越來越強,老百姓的生活越過越好,我為祖國驕傲!”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伴隨著第一面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古老滄桑的中華民族,久經風雨的中華大地,開始迸發出空前的活力。

  “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才能發展中國。”78歲的旅荷華僑總會永遠名譽會長胡志光堅定地說。“新中國剛剛成立時,我們的內外環境都很險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新中國開始探索自己的道路,闖過一個又一個難關。我們全面恢復了國民經濟、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開始實施‘五年計劃’等。”

  當看到展區內的新中國第一輛解放牌汽車時,瑞士瑞中文化藝術交流協會會長趙元停下腳步,興致勃勃和同行的朋友討論起來。

  “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造不出來。我剛出國時,在國外航班上看到外國乘客拒絕中國生產的飲用水,心裡特別難受。”趙元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經過70年的發展,中國形成了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成為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制造業大國。‘中國制造’更是成為品質的保証。”

  第一條鐵路建成通車、第一批國產汽車下線、第一台拖拉機生產成功……一個個“新中國第一”,講述著一個個動人心魄的歷史故事。尼日利亞華助中心主席陳光感慨道:“70年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只是彈指一揮間,但對於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來說,這是滄桑巨變、換了人間的70年。中國人民展現出‘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英雄氣概,實現了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這不僅是一個國家的新生,也是一個民族的新生。”

  為什麼中國能夠實現如此驚人的歷史性飛躍?許多海外僑胞給出了這樣的答案——“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東部非洲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暨東部非洲中國總商會主席韓軍表示,中國今天的發展成就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民奮力拼搏鑄就的。在70年的奮斗歷程中,一代代共產黨人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無私奉獻,寫下了可歌可泣、感天動地的壯麗篇章。

  富起來——

  “偉大時代帶來無限機遇”

  1978年,在馬來西亞出生長大、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生活的劉陳玉梅第一次回到中國。當時的中國,改革開放春潮涌動。劉陳玉梅用好奇又欣喜的目光,觀察著這片陌生又熟悉的故土。她當時還沒有意識到,祖籍國將為她從事國際貿易生意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不在中國買貨,還能在哪裡買貨?”如今擔任中巴聯合會名譽主席的劉陳玉梅笑著告訴記者。“記得第一次來中國時,人們都穿著藍布衣服,商場裡很多貨櫃都擺不滿。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越邁越大,中國商品逐漸走向世界,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有質的飛躍。我們回國探親也從‘帶東西回來’變為‘帶東西回去’。”

  “不可否認的是,走過40多年改革開放的光輝歷程,中國已經是一個大國、一個強國了。我無限感慨,無比高興。”劉陳玉梅說。

  從特區到沿海城市,再到內陸地區,多個開放地標崛起,一幅幅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圖景在中國大地繪就。隨著中國逐漸向世界打開窗,敞開門,海外華僑華人以更大的深度和廣度參與到祖(籍)國的發展建設中。他們是“春天的故事”的閱讀者,更是講述者。

  1988年,胡鏡平離開家鄉溫州來到法國創業。起初,他在廣東東莞採購皮具,出口到歐洲、非洲等地。“上世紀90年代,中國掀起新一輪改革開放的熱潮,來法國旅游、經商和學習的中國人越來越多。中法各領域合作關系日益緊密,我做進出口貿易也更紅火了!”

  2015年,胡鏡平的事業邁上了新台階。在寸土寸金的巴黎市中心歌劇院大街、盧浮宮旁邊,他收購了一家免稅店。“之前,這家免稅店的客人主要來自俄羅斯、泰國、日本、韓國等地。如今,咱們中國人才是主力!”胡鏡平高興地說,“我在國外生活、創業30多年,見証了中國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中國人的腳步正走向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從事古典家具制造的斐濟僑商陳玉樹也有同感。“企業的發展和祖國的發展緊密相連。”陳玉樹說,“改革開放東風勁吹,中國傳統文化也逐步走向世界。工藝美術家們有了國際視野和世界眼光。我在創作時能夠更加自信地將中國傳統藝術元素融入到家具設計中,把它們推向世界市場。”

  如今,陳玉樹在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設立了藝術中心,和全球藝術家交流互鑒,讓中國古典家具藝術綻放世界舞台。“這是偉大的時代帶給我們的無限機遇。”陳玉樹說。

  強起來——

  “21世紀屬於中國”

  這幾年,澳大利亞昆士蘭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劉秀華每次回到中國,幾乎都會選擇高鐵作為往來城市之間的交通工具。一日千裡的“中國速度”讓這位出國近20年的僑胞深感自豪。更令她驚喜的是,她從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成就展上獲知,中國自主研發的磁懸浮列車,時速可達600公裡。“我特意在磁懸浮列車的模型前留影為念,中國的發展速度正如一往無前的高鐵列車,讓人震撼。”

  進入新時代,“中國號”列車駛入快車道。伴隨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日漸強大,日益自信。今日之中國,不僅是中國之中國,更是世界之中國——這是受訪海外僑胞最深的感觸。

  2016年,在外貿領域打拼了30多年的巴西華人協會榮譽會長葉碎永轉向新的領域。“我們的團隊開始在巴西幾個大城市市中心的商業地帶開商場,定位是全面銷售國貨。中國近幾年的發展帶給我更多自信和勇氣!”葉碎永言語間難掩興奮。

  旅美學者、南京大學華智研究院研究員徐德清則驚嘆於中國近年來迸發的創新活力。“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在互聯網及電子支付領域的成就令人矚目。如今,在許多發達國家,還需使用信用卡或現金支付,而在中國,一部手機就能解決不少問題。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前沿領域,中國的發展水平也已處於世界前列。中國將學習他國先進技術與自主創新研發相融合,依托巨大市場,充分激發民眾追求新事物的熱情和創造力,展現出蓬勃朝氣。”

  來自法屬波利尼西亞的華人辛西婭,是一名在海外出生長大的“華三代”。雖然不懂中文,但她依舊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成就展上看得入神。“從每一張照片、每一個模型中,我都能感受到中國各領域的飛速發展。尤其是近年來,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工業水平、科技實力等都大幅提升。中國人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讓我非常看好中國的發展前景。”

  加拿大中華餐飲協會主席王文康談及家鄉廣東以及整個中國的發展變化,難掩興奮之情。“2019年初公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振奮人心。這個有著6000多萬人口的區域,發展前景不可估量。”

  7年前,順應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浪潮,王文康將自己的事業版圖擴展到加拿大和美國,在海外開了3家中餐館。此后,“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讓他將視線重新聚焦到中國。“看到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我們非常驕傲。未來,我在中國國內、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投資隻增不減。”

  談及未來,工業打印機制造商、美國華人企業家聯合會會長施乾平躊躇滿志。“中國從產業鏈末端的‘世界工廠’向自主創新的‘中國智造’轉變,我要緊跟國家發展腳步,從‘走出去’向‘走進去’、‘走上去’邁進,以工匠精神擦亮中國自主品牌。”

  5年前,一位斯洛伐克編劇的感慨讓斯洛伐克—中國教育文化交流協會會長盧榮玉記憶至今:“這位編劇在多次訪問中國后告訴我,他愛上了中國,並看好中國的未來,他相信21世紀屬於中國。”

(責編:蔣琪、高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