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今日時政
蹈浪濤頭再弄潮(長三角見証高質量發展·江蘇篇(上))
本報採訪組
2019年10月11日08:1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說起江蘇,人們都知道是個經濟強省。江蘇經濟總量超9.26萬億元,位居長三角第一、全國第二。中國百強縣,江蘇有24個,擁有量全國最多。

  然而,行走在江蘇大地,時時能聽到江蘇干部群眾自省:“數據上看,江蘇已經達到小康標准,但是不是全面小康?”“同在江蘇,蘇北何時才能趕上蘇南?”“已經先富起來,如何繼續又富又美?”

  “要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把中央通過的各項改革方案落到實處,大膽探索,勇於實踐,積極試點,積累經驗。”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的殷切期望。

  落實新要求,江蘇蹈浪濤頭,一項項瞄准高質量發展的深度變革醞釀生發、拔節生長。

  觀念之變

  辯証看待“守”與“創”,百尺竿頭再跨越

  張家港,長江奔騰入海的要津。徜徉在這座舊名沙洲的小城,廣廈林立,晝夜繁華。聊天時,當地人臉上洋溢著自豪:我們這裡有全國第一家內河港型保稅區、第一條縣級市高等級公路……

  讓張家港人自豪的,還有當下的富庶。2018年,張家港人均GDP高達21.6萬元,相當於全國人均GDP3.3倍,並連續十幾年穩居全國縣域經濟百強榜前三名。

  在江蘇,像張家港這樣的百強縣,都值得去看看。改革開放以來,江蘇憑借臨海優勢,靠著敢想敢做的精氣神,鄉鎮企業遍地開花,縣域經濟欣欣向榮。如今,在中國經濟規模超千億元的29個縣(市)中,江蘇佔11個,數量最多。

  然而,僅靠當年“小雞吃米、粒粒下肚”的蘇南模式,能創造高質量發展的新輝煌嗎?

  去年,南通派出代表團赴浙江寧波考察學習,回來后心裡有點“酸”:同為第一批沿海開放城市,寧波舟山港貨物吞吐量已全球“十連冠”,而南通港還在全國十名開外﹔寧波GDP已經超過1萬億元,而南通剛過8000億元……

  “思想上的‘機遇疲勞’讓南通一再錯失良機。”南通市市長徐惠民難掩惋惜:成為沿海開放城市,卻沒及時升級港口噸位﹔趕上鄉鎮企業崛起、外向型經濟爆發,卻沒能及時轉型升級……

  “不能‘身體進入新時代,思想還停在過去時’!”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語氣堅定,“踏上新時代的歷史征程,處在高質量發展的歷史節點,要主動向思想要紅利,用思想添動力。”

  沖出誤區、沖破枷鎖,一場場“頭腦風暴”在全省上下風起雲涌,將江蘇干部群眾思想“堵點”逐個找出、一一打通。

  ——實體經濟大而不強,如何實現提質增效?

  有整車制造能力的企業多達30家,銷量加起來卻不及上汽集團一半﹔A股上市公司超過400家,但像華為、騰訊、阿裡巴巴這樣的“明星級”企業卻不多見……翻開賬本,江蘇實體經濟總量大,但高端產業發展不充分,制造業大多處於中低端。

  江蘇人反思,這背后既有“路徑依賴”,也有“速度焦慮”,還有“眼光局限”。隻有跳出思維定勢、固有模式、狹隘眼界的窠臼,順應世界產業和科技變革大勢,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才能讓經濟發展更“高”更“優”。

  ——南北梯度差異明顯,如何推動協調並進?

  “蘇北煤城”是徐州過去的標簽。“要擺脫‘地級市思維’,破除傳統‘蘇北意識’。”徐州市委書記周鐵根說,這些年,徐州迎來全球頂尖的手機配件供應商,柔性電路板“隱形冠軍”等一批優質企業落戶,在新一輪產業升級中和蘇南同場競技。

  蘇南反驕破滿,增強危機意識﹔蘇中不甘中游,爭先進位﹔蘇北苦干實干,克服“等靠要”心態……江蘇各地揪住各自思想問題,各補短板,各展其能,開拓進取,協同發展。

  ——政府與市場一強一弱,如何增強治理能力?

  “強政府”在江蘇經濟發展的特定階段創造了歷史輝煌,也留下了“副作用”。政府不放手,企業有依賴,總喜歡“找市長”而不是“找市場”。

  調研中,不少干部群眾認定,高質量發展需要“有為政府”,也需要“有效市場”。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真正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對外開放好中有憂,如何提升開放層次?

  江蘇開放得早,但這些年拼搶意識有所弱化,甚至有人認為,“家底”厚了,不用那麼稀罕外資了。更深層的“隱憂”,是對外開放層次不高,抓開放就是抓招商、抓出口的思維依然存在。

  不少干部表示,打破“陶醉心態”,打破思維定勢,江蘇才能做深做透對外開放這篇大文章。

  ——科教資源轉化不足,如何提高創新效率?

  高校167所,在校大學生190多萬人,在蘇兩院院士103人,如此厚實的創新資源,是江蘇人的驕傲。

  然而,有兩件事卻讓江蘇人有點壓力:上海、合肥先后開始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夾在中間的南京不免著急﹔南京大學畢業生留在江蘇的比例不到一半,遠低於復旦、上海交大畢業生留滬,以及浙大畢業生留浙的比例。

  打造創新高地,江蘇必須把豐富的科教資源激活起來,把沉澱的科技成果轉化出來,把高端的創新人才集聚過來。

  “思想上‘融冰’,行動上才能‘破冰’。”江蘇省委常委、宣傳部長王燕文說,惟有時時保持“創”的狀態,不守成、再創業,方能百尺竿頭再進步。

  鹽城突破“思維圍牆”,全方位接軌上海﹔泰州跳出“城河思維”,激活“大海基因”……今日江蘇,百舸爭流,新發展理念正持續激發高質量發展的巨大動力。

  方式之變

  平衡把握“破”與“立”,供給側改革做深做細

  原料裝卸碼頭變成水下攝影棚,紅通通的鍋爐換成數字電影綠幕,密布的排污管讓位給音樂噴泉……誰能想到,這個攝制過《流浪地球》《魔獸》等知名影視作品的“華萊塢”,曾經是無錫最大的軋鋼廠——雪浪軋鋼廠。

  從軋鋼廠到“夢工廠”,改變的不僅是產品,還有產值。去年,無錫國家數字電影產業園產值55億元,貢獻稅收5.5億元,而雪浪軋鋼廠最火時,一年稅收也不過1億元。

  資源有限,不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怎能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江蘇大地上,一輪產業供給側“破舊立新”的大變革正轟轟烈烈展開。

  ——去過剩產能,立新興產業,產業布局氣象更新。

  在徐州,“輪胎王”王來志曾把輪胎化工生意做到全市最大。然而,傳統產業升級碰到天花板,2015年王來志毅然轉行,投入近億元將化工倉庫廠房打造成數字產業園。他跑高校、跑研究所、跑企業,終於引來30多家科技型企業進駐。“被時代推上船,咱就不能再回頭!”

  這樣破舊立新的故事,每天都在江蘇上演。

  “舊的”越來越少。2016年至2018年,全省累計壓減煤炭、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產能,分別為國家或省定目標任務的100%、205.3%、161.2%、100%。

  “新的”越來越強。徐州半導體、南京智慧電力、蘇州納米材料、泰州生物醫藥、常州石墨烯……一大批高新產業集群茁壯成長。2018年,江蘇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分別增長8.8%、11%,佔比提高至32%、43.8%。

  ——棄低端產品,強高端供給,產品定位層次更高。

  在南通海門,一艘極地探險郵輪9月6日正式交付使用,16萬元一張的船票賣到了3年后。

  “這是國內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極地探險郵輪,破厚冰不在話下,渾身都是高科技。”招商局重工(江蘇)有限公司總經理姚汝林說,全球航運業處於低谷,但郵輪卻是市場寵兒,探險郵輪尤受青睞。“造低端散貨船沒有出路,產品定位必須瞄准高端。”

  在無錫街頭,記者發現不少私家車安裝了“千裡眼”。這種智能后視鏡不僅能觀察車身前后的路況,還可“看”到下一個路口的紅綠燈讀秒、路面實時視頻、車輛排隊信息等。前方有車突然急剎,300米開外同車道上的車也能立馬得到預警提示。

  “去年以來,無錫突破車路互聯協同、應用場景推廣、標准體系驗証等多項產業前沿和核心關鍵技術,在全球首次構建真正意義上的城市級車聯網環境。”無錫智慧城市建設發展有限公司總裁華賢平介紹。

  因為產業結構偏“重”,一些江蘇制造曾被調侃為“傻大黑粗”。今天,在國產大飛機C919的發動機裡,有江蘇永瀚的渦輪葉片,半個巴掌大卻值幾萬元﹔在剛剛落地的5G網絡中,有亨通集團自主研發的光纖光纜,總出貨量長度可連接地球和太陽……江蘇制造之精,江蘇智造之尖,顛覆了許多人的印象。

  ——減勞動密集,興人工智能,創新服務價值更大。

  在南京淮海路蘇寧極物店內,顧客在屏幕上輕輕一點,機械臂就開始揮動起來磨咖啡。從點單到喝上咖啡,最快隻需45秒,比傳統手泡咖啡快3倍以上,還能“記住”每位客戶的喜好。

  “從‘賣商品’轉為‘賣服務’,智慧零售是零售業的又一次升華。”蘇寧控股集團董事長張近東說,運用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可以實現商品、用戶、支付等零售要素數字化,進而實現採購、銷售、服務等零售運營的智能化。

  在南京康尼機電檢測室,顯示器實時監測廣州5號線地鐵門,隻要關閉異常,立刻蹦出紅色故障提示。智能化地鐵門,不僅能在線監測,還能遠程診斷,及時發現設備“亞健康”。從“故障維修”變為“全周期保養”,大數據讓制造業順利延伸至生產性服務業。“越來越多的客戶願意購買這種數據服務。”總工程師史翔說。

  “破”為“立”騰出空間,“立”為“破”打足底氣。有“破”有“立”,“破”“立”之間帶來的嬗變,讓江蘇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意不斷,新舊動能轉換生機盎然。

  機制之變

  准確拿捏“進”與“退”,“放管服”改革釋紅利

  “政府權力有邊界”“政府對企業無事不擾,有求必應”“政府隻做企業‘圍牆外’的事”……在江蘇,企業家們這樣評價營商環境。

  ——退,把該放的放到位,讓市場真正發揮作用。

  劃清邊界,少用行政工具,多用市場手段。

  在蘇州,土地審批不看“面子”,看“裡子”。工業企業資源集約利用信息系統每年為企業“體檢”,依據生產經營、資源消耗等大數據將企業分類,通過用電、用氣等價格杠杆,鼓勵“優等生”,倒逼“后進生”。

  “一開始不理解,代工工廠生意火,憑啥不批地?”採訪中,蘇州太湖雪絲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胡毓芳對當時記憶猶新,“一比嚇一跳!畝均稅收比人家低很多,再擴張規模就是低水平重復。多虧當時把准備擴產的1000多萬元用於新品研發,當年的代工小廠才能成為今天的領軍品牌。”

  打開大門,少設行政路障,多樹市場路標。

  在南京,証照審批一步不跑、一紙不交、一字不重填。“合伙人身在外地,也可人臉識別,申請營業執照的所有手續隻需半天。”南京大學創業學生韓悅說。

  3個工作日內開辦企業、5個工作日內獲得不動產登記、50個工作日內取得工業建設項目施工許可証,江蘇放開審批之“手”,打開市場之“門”,市場主體活力迸發。去年,江蘇省市場主體總數較上年底增長13.8%。

  ——進,把該管的事管好,讓政府切實轉變職能。

  甘當“店小二”,提升企業獲得感。

  繳稅像點外賣:新辦企業“套餐”、跨區經營企業“套餐”、非居民企業“套餐”……企業進入“江蘇稅務旗艦店”,選好“套餐”一鍵下單。時下,江蘇稅務90%以上的基本事項可通過“江蘇稅務旗艦店”、電子稅務局、辦稅APP等線上渠道“不見面”辦理。

  給企業“減負”就是為經濟“蓄能”。江蘇各地“放水養魚”,紛紛打造一系列政府服務平台,讓企業輕裝前行。

  勇做“急郎中”,對症下藥解難題。

  在雷允上藥業集團的生產車間,燈火通明,聽不到機器轟鳴,隻見一排排藥瓶在傳送帶上列隊前行。自動生產線化身“精准滴灌”,把一顆顆僅3毫克、小米大小的藥丸裝進瓶子。

  “完成如此復雜的操作,過去隻能靠純手工,效率低、易出錯。”集團有限公司信息中心經理馬軍介紹,長期以來,公司灌裝自動化難以突破技術瓶頸。“多虧蘇州市工信局2016年推出智能車間免費診斷服務,請專業技術服務商提供了灌裝解決方案。12條自動化生產線使包裝效率提高50%以上。”

  幫企業“克難”就是給發展“除障”。蘇州每年至少對300個智能車間、20個企業進行智能工廠免費診斷﹔無錫力推“千企技改”﹔常州扶持“機器換人”示范項目147個……江蘇各地政府急企業所急、辦企業所需、解企業所困,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疏通“經絡”。

  願為“鋪路人”,打破壁壘建平台。

  “找銀行沒人貸,上平台被‘搶單’。真是太意外了!”蘇南小型企業主李承業在江蘇省綜合金融服務平台上發布需求后,立刻有一家國有大型銀行通過“搶單”與其對接。

  李承業的企業雖然發展得不錯,但成立初期沒有聘請專業會計記賬,財務數據不完整,導致一些銀行不願授信。此次“搶單”的銀行依據省綜合金融服務平台的數據,結合線下走訪,針對客戶特點推薦“信用快貸”產品,為企業發放100萬元純信用貸款。

  幫企業“搭台”,給資源“牽線”,省產業技術研究院破解科研和產業“兩張皮”,省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幫企業對接項目……在江蘇,各類平台不斷涌現,讓技術、信息、資源等循環“血脈暢通”。

  當“退”則“退”,當“進”則“進”。“進”“退”得宜,力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全面深化改革正成為江蘇高質量發展不斷向前的強勁引擎。

  進入新時代,發展環境和任務變了,江蘇改革開放的姿態沒有變,創新創業的追求沒有變,砥礪拼搏的勁頭沒有變。江蘇將繼續以敢啃硬骨頭、敢涉險灘的勇氣和決心,在奮進中發展,在變革中新生,大步邁向高質量發展。

  (本報記者田俊榮、何聰、許志峰、林麗鸝、劉志強、王浩、姚雪青)


  《 人民日報 》( 2019年10月11日 01 版)
(責編:蔣琪、高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