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新中國成立70周年
重大工程彰顯中國力量
2019年09月26日14:4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遠望7號”船圓滿完成第45顆北斗導航衛星海上測控任務,船員們在甲板上擺出“70”字樣,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
  亓 創攝(人民視覺)

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投入使用近3年,現已實現了跟蹤、漂移掃描、運動中掃描等多種觀測模式。
  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攝

2019年4月8日,由中國通用技術集團中機公司總承包的斯裡蘭卡南部鐵路項目一期工程正式通車。該工程是“一帶一路”沿線互聯互通的重點項目,也是斯裡蘭卡近百年來首次新建鐵路。
  中國通用技術集團供圖

全國首座三維數字化智能生態電廠——中國華電山東萊州公司。
  中國華電供圖

2019年1月17日上午,浙江啟明電力集團海纜工程公司的工人們正在為國電舟山普陀6號海上風電場57號機組敷設輸電海纜。
  姚 峰攝(人民視覺)

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見証中國創新步伐——

飛天攬月探未來

2019年3月10日零點28分,一聲巨響劃破大涼山的夜空,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騰空而起,將“中星6C”衛星成功送入預定軌道。至此,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完成了第300次飛行任務。

1970年,長征一號成功發射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翻開了中國航天歷史新篇章,中國成為繼蘇、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制並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

70年間,中國航天事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跨越式發展,並以多個重大工程為牽引,推動科技進步、綜合國力提高。

從神舟一號到十一號,載人航天工程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研制發射11艘“神舟”飛船、1艘“天舟”貨運飛船、1個“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1個“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將11名航天員共14人次送入太空。

從嫦娥一號到四號,月球探測工程實現了多個世界“首次”——首次獲得7米分辨率全月立體圖,首次在地月拉格朗日L2點進行長期探測,首次獲得月表下面200米左右的地質剖面圖,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探測等。

諸多舉世矚目的重大工程,是中國航天人多年始終堅持“質量第一”的結果。一個龐大的工程,往往涉及上百台儀器設備、上萬個電器元器件等。對每一台設備精心檢測,對每一個元器件仔細把關,對每一個環節反復推敲,對每一個可能存在的漏洞一再排除,最終鑄就中國航天的閃亮名片。

“中國航天事業的成功從不是一蹴而就、敲鑼打鼓就輕輕鬆鬆實現了的,而是在艱難困苦中,奮斗淬煉出的‘烈火真金’。無論站得多高、飛得多遠,都不能躺在功勞簿上,越奮斗才會越強大。”親歷了中國航天事業跨越式發展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履謙這樣說。

從“兩彈一星”到登陸月球、載人航天、觀“風雲”知天象……一個個航天工程,令中國人探索宇宙奧秘的夢想逐漸照進現實。

長江三峽工程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

高峽平湖添勝跡

臨近國慶,三峽沿岸樹葉漸紅,進入一年中“三峽游”最熱的時候。巨閘攬江臥,船行碧波間,天南地北的游客們欣賞著美景,也為三峽工程這一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而贊嘆。

三峽工程背后是中國人近一個世紀的治水夢。1919年,孫中山先生最早提出建設三峽工程的設想﹔1994年12月14日,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正式開工﹔1997年11月8日,三峽工程實現大江截流,一期工程勝利完成﹔2006年5月20日,三峽大壩全線到頂185米高程,世界第一水壩宣告完工。自此,三峽上游仍重岩疊嶂,懸泉瀑布洪流滾滾﹔大壩下游一片波瀾不驚,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三峽工程的成功建設疏通了長江的“血管”,為長江增添了生態底色,譜寫出人水和諧新篇章。

三峽工程是中國呈現給全球的高標准、高水平、高質量工程,防洪、發電、航運等綜合效益顯著。三峽大壩巨大庫容所提供的調蓄能力,不僅可防長江上游的大洪水,也將長江中下游的防洪標准從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大大減輕長江中下游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等省汛期的防洪壓力。三峽大壩兩側的電站廠房,擁有世界第一的裝機容量,以平均每小時2000多萬千瓦時的電量輸送到華東、華中和廣東等地,服務千家萬戶。三峽工程通航后,帶動長江航運業迅猛發展。2002年,通過三峽壩區河段貨運量約1000萬噸﹔2018年,三峽船閘過閘貨運量達1.42億噸,長江成為名副其實的“黃金水道”。

中國形成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規模最大的特高壓交直流混合電網——

電力動脈亮神州

騰格裡沙漠戈壁灘上,有一塊佔地430多畝的土地鐵塔林立,這是世界首條±66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寧東至山東直流輸電工程的“電源端”銀川東換流變電站。這條長1300多公裡的“電力動脈”,開啟了中國西電東送的北通道,自2011年投運以來,將火電、黃河上游的風光電“打包”送到山東,累計外送電量超2500億千瓦時,每天可將近1億度電送至山東地區。

雲南省尋甸縣金源鄉高山大嶺間,世界上容量最大的特高壓多端直流輸電工程——昆柳龍直流工程,正在緊鑼密鼓的建設中。作為中國西電東送南通道的重點工程,昆柳龍直流工程採用運行更為靈活的多端直流系統,把雲南的水電分別送到廣西和廣東。

作為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標志性工程,西電東送工程實現了全國范圍的資源優化配置。2000年上半年廣東嚴重缺電,當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做出了“十五”期末西電新增向廣東送電1000萬千瓦的重大決策,全面拉開了西電東送南部大通道建設的序幕。同年11月8日,貴州省洪家渡水電站、引子渡水電站、烏江渡水電站擴機工程同時開工建設,標志著中國西電東送工程全面啟動。如今在廣東,每用三度電就有一度來自西部。

發展初期,西電東送超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的建設主要依賴國外。而今,中國已攻克了特大電流下的絕緣特性、電磁環境、設備研制、試驗技術等世界級難題,建設了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規模最大的特高壓交直流混合電網。中國特高壓技術已應用於海外,為加快世界能源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成熟技術和成功經驗。

將西部的能源轉化成電,輸往東部,前者帶動發展,后者獲得能源,優勢互補、東西共贏。西電東送,不僅送出了電力,更推動了中國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點亮神州萬家燈火。

青藏鐵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高原線路裡程最長的鐵路——

雪域高原幸福路

“那是一條‘神奇的天路’,把人間的溫暖送到邊疆……”作為世界上海拔最高、高原線路裡程最長、沿線環境最惡劣的鐵路,青藏鐵路被譽為“世界屋脊上的鋼鐵大道”,更被人們稱為發展路、團結路、幸福路。

從前,出藏難於上青天。1949年,整個西藏僅有1000多米的便道可以行駛汽車,水上交通工具隻有溜索橋、牛皮船和獨木舟。而在2018年暑運期間,青藏鐵路累計發送旅客286.2萬人次。青藏鐵路的建成推動西藏進入鐵路時代,密切了西藏與中國內地的時空聯系,拉動了西藏地區的經濟發展。

全長1100公裡的青藏鐵路大部分線路處於“生命禁區”和“無人區”,4萬多名建設者遵循科學、求實創新,奮斗在建設第一線,最終克服了極端環境和多年凍土的地質構造、高寒缺氧的環境和脆弱的生態等三大技術難題。參與青藏鐵路建設的中鐵十四局三公司職工林紅武回憶,為保証青藏鐵路格拉段的三岔河特大橋工程工期,2002年春節他沒有休息,奮戰在施工一線。“冬季的青藏高原寒風凜冽,三岔河特大橋工地極端溫度達到零下33.6℃,再加上接近4000米的海拔,大部分人都有強烈的高原反應,頭疼欲裂的滋味直到現在仍記憶猶新。”

青藏鐵路分兩期建成,一期工程東起青海省西寧市,西至格爾木市,於1958年開工建設,1984年5月建成通車﹔二期工程,東起青海省格爾木市,西至西藏自治區拉薩市,於2001年6月29日開工,2006年7月1日全線通車。青藏鐵路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中國奇跡”,其建成對改變青藏高原貧困落后面貌、增進各民族團結進步和共同繁榮、促進青海與西藏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作為全球最大規模的人工調水工程,南水北調讓1億多人直接受益——

一江清水通南北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1952年10月,毛澤東在視察黃河時,首次提出南水北調的宏偉設想。

從設想到現實,歷時近70年,這一世界最大規模的人工調水工程連通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自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以來,調水總量已超260億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過1億人,提高了受水區40多座大中城市供水保証率。

調南水解北渴,北方水資源嚴重短缺局面得到顯著緩解。在北京,已累計接收丹江口來水達到50億立方米,其中有超過33億立方米用於自來水廠供水,佔入京水量的近七成,新增126余萬市民喝上市政自來水﹔在河南,受水區37個市縣全部通水,鄭州中心城區自來水八成以上為南水﹔在河北,石家庄、邯鄲、保定、衡水主城區的南水供水量佔75%以上,滄州達到100%﹔在天津,14個區居民全部喝上南水﹔在山東,東線工程累計調入水量超39億立方米,南水成為新的供水“生命線”。

50年論証,10多年建設,27位院士、6000人次專家、100多次研討會、50多種方案,南水北調工程最終確定了東、中、西三條調水線路,並先期實施全長2899公裡的東、中線一期工程。世界第一大輸水渡槽、第一次隧洞穿越黃河、第一次大直徑PCCP管道、世界最大的泵站群……憑借中國智慧,一個個難題相繼被攻克,60多項新材料新工藝、100多項國內專利,世紀工程躍然於世。

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南水北調,這一水資源優化配置的重大戰略性基礎工程,已經取得了實實在在的社會、經濟、生態綜合效益,未來更多人還將從中受益。

西氣東輸工程輸送和銷售天然氣超4900億立方米,服務4億人——

氣貫東西惠民生

“小時候用蜂窩煤、煤餅燒水做飯,煙熏火燎,不安全也不衛生。后來用上煤氣罐方便了不少,但是換煤氣罐又成了問題,扛上扛下還是不方便,也有安全隱患。現在有了管道天然氣,燒菜燒飯干淨又安全,空氣也變好了。”家住浦東的王鴻華是個老上海人,他對西氣東輸工程帶來的改變有著切身感受。

4000多公裡外,位於塔裡木盆地的塔裡木油田一派忙碌的景象,這裡是西氣東輸的源頭、主氣源地之一,擔負著向以上海為中心的華東地區、以北京為中心的華北地區共15個省份、120個大中型城市供氣的任務。截至今年5月底,塔裡木油田已累計向下游供應天然氣2315億立方米,輻射約4億居民、3000余家企業。

西氣東輸,這一具有戰略意義的能源運輸大動脈,是拉開西部大開發序幕的標志性建設工程。2002年7月4日,西氣東輸一線工程(新疆輪南至上海)開工典禮舉行,此后又建設了西氣東輸二線工程、三線工程。

17年來,從西氣東輸一線,將西部豐富的天然氣資源輸送到經濟發達的長三角地區﹔到西氣東輸二線,實現引進境外管道天然氣的歷史性突破﹔再到西氣東輸三線,首次引入社會資本和民營資本參建——西氣東輸,已從“一條線”變成“一張網”。

從西到東,從北到南,從天山腳下到長江兩岸,西氣東輸工程正惠及千家萬戶。目前西氣東輸工程運營管道總長超1.2萬公裡,途經16個省(區、市)和香港特別行政區、160多個城市,輸送和銷售天然氣超4900億立方米,惠及人口超過4億。

作為一項舉世矚目的宏大工程,西氣東輸在把西部天然氣資源源源不斷東輸的同時,也把東部地區“滾滾財源”通過這條管道輸送到西部,實現了東西共贏,為調整能源結構、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生活質量作出巨大貢獻。

中國建成覆蓋全國、通達世界的公用電信網,光纖入戶逐步普及——

寬帶中國聯萬家

9月19日,華為發布Mate30系列新機,其搭載的處理器為日前發布的全球首款旗艦5G SoC芯片——“麒麟990”,下載速率2.3Gbps,上行峰值速率1.25Gbps﹔疊加 LTE 后,更可達到下載峰值速率 3.3Gbps,上行峰值速率 1.32Gbps,為用戶帶來絕無僅有的高速體驗。

然而,長飛光纖總裁庄丹還記得21年前自己剛入職的時候,隻有公司高管可以撥號上網。1997年,中國網民數量僅為62萬人,上網對許多人來說還是一件“稀罕事”。

從撥號上網,到ISDN上網、ADSL上網,再到百兆寬帶、千兆寬帶,寬帶入戶工程進展速度超乎想象。一條條光纜鋪到大江南北,一個個基站屹立在高山沙漠。目前,中國已建成包括光纖、衛星、程控交換、移動通信等覆蓋全國、通達世界的公用電信網,讓中國人指尖輕觸即可聯通全球。

2013年,中國政府發布的“寬帶中國”戰略實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寬帶網絡全面覆蓋城鄉,寬帶應用深度融入生產生活。臨近2020年,“寬帶中國”戰略目標實現得如何?

用數據說話——光纖寬帶不斷升級,百兆光纖入戶逐步普及,到2018年末,光纖接入(FTTH/O)用戶已達3.68億戶。移動寬帶用戶總數由2014年末的5.8億戶增至2018年末的13.1億戶,年均增長22.4%。2018年,網民數量達到8.3億人,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消費達711億GB,是2013年的56.1倍,5年間年均增速高達123.8%。

一轉眼,上網從“稀罕事”變成了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無論是網購、繳納水電費,還是打車、點外賣或學習、工作,都離不開網絡。

站在如今的5G時代,回想當年的撥號上網,再想想更早前完全不知網絡為何物,不少人發出“恍如隔世”的感嘆。

三北工程累計完成造林保存面積3014.3萬公頃——

綠色長城護北疆

新疆阿克蘇市東北部的柯柯牙,維吾爾語意為“青色懸崖”。30多年前,這裡卻是一片植被稀疏的荒漠,與青色並無太大關系,冬春時節狂風裹挾著黃沙,天地渾濁一片,威脅著幾十萬居民生活。

1986年,為改變惡劣的自然條件,阿克蘇啟動柯柯牙綠化工程。30多年來,當地大力推進治沙造林,曾是沙塵暴策源地的柯柯牙如今綠樹成蔭,森林覆蓋率大幅提高﹔並以此為原點,在戈壁荒灘上建起一片百萬畝的“林海”。

新疆阿克蘇、山西右玉、河北塞罕壩、內蒙古庫布其……在這一個個生態修復、發生巨變的地區,都能看到三北工程的顯著成效。

1978年,中國在西北、華北、東北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點地區啟動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作為一項重大生態工程,按規劃,三北工程建設范圍涵蓋中國北方13個省(區、市)的551個縣(旗、市、區),建設總面積406.9萬平方公裡。從1978年開始到2050年結束,歷時73年,分3個階段8期工程進行。

如今,三北工程已累計完成造林保存面積3014.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由5.05%提高到13.57%,活立木蓄積量由7.2億立方米提高到33.3億立方米,對減少沙化土地的貢獻率約為15%,在中國北疆筑起了一道抵御風沙、保持水土、護農促牧的綠色長城。

英國《經濟學人》雜志指出,中國的三北工程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大的植樹工程,預計到2050年工程完成時,防護林將延伸4500千米,直到中國北方沙漠邊緣。英國《衛報》贊賞道,如果三北工程在2050年如期完成,它將成為地球上最大的人造“吸碳海綿”。

經過幾代人艱苦努力,三北工程建設取得巨大生態、經濟、社會效益,成為全球生態治理的成功典范。未來,三北工程建設的持續推進,還會為建設美麗中國帶來更多新的驚喜。

本版撰稿:邱海峰  孔德晨  徐佩玉

(責編:蔣琪、徐玉涵)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