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新中國成立70周年
聚焦強軍目標 瞄准世界一流
2019年09月26日08:4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①:8月下旬,陸軍第76集團軍某旅在昆侖山腹地組織多兵種實兵演習。
  陳善鋒攝
  圖②:6月4日,武警廣西總隊特戰隊員正在進行武裝奔襲訓練。
  余海洋攝
  圖③:7月,武警北京總隊某部特戰預備隊員正在進行考核。
  賈 娟攝
  圖④:南部戰區海軍航空兵某飛行團飛行員合影。
  高宏偉攝

南部戰區聯合參謀部某局副局長廖新華——

聯合作戰,提高制勝力

本報記者 李龍伊

南部戰區某聯合作戰研究室,唇槍舌劍,“硝煙”彌漫,一場紅藍對抗演習方案推演一時間陷入僵局。大家爭論的焦點是:按照既定作戰方案,紅方能否應對藍方火力突擊?

“方案可不可行,讓數據來說話吧。”時任某部部隊長的廖新華向現場指揮員建議。

隨后,一場“數據戰”在聯合作戰實驗室打響。廖新華帶領團隊以藍方空襲兵器總體參數和飛行方案為依據,精細推算彈道參數曲線,反復推演紅方防空兵器火力通道、攔截區域、殺傷概率……

很快,一份關於紅方作戰方案的可行性報告及優化調整建議在推演中“一錘定音”,得到普遍認可。在之后的紅藍對抗演習中,這份紅方作戰方案大顯神威,一舉擊敗藍方,為紅方贏得演習勝利。

“軍隊能不能打仗、能不能打勝仗,指揮是一個決定性因素。”廖新華感慨,戰區和軍區雖然隻有一字之差,卻存在本質上的差別。過去軍區也經常搞聯合演習,實際是臨時“搭班子”,難以實現真正的聯合作戰、聯合制勝。

2016年2月1日,中央軍委舉行戰區成立大會,拉開了我軍聯合作戰體系構建的序幕。按照“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原則,建設絕對忠誠、善謀打仗、指揮高效、敢打必勝的聯合作戰指揮機構。戰區,成為聯合作戰的前沿。

當時在北京某部工作的廖新華得知南部戰區急需聯合作戰人才,第一個報了名。

現代戰爭,來自陸、海、空、天等多維戰場的信息流無影無蹤,卻實實在在影響乃至決定著戰爭的勝敗。“指揮員是‘大腦’,各軍種的部隊是‘四肢’,我們戰區人要做的就是打通作戰‘神經中樞’,為聯合作戰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廖新華這樣概括戰區的工作。

“戰區成立后,聯合作戰指揮體制得到建立健全,健全軍委聯合作戰指揮機構,組建戰區聯合作戰指揮機構,平戰一體、常態運行、專司主營、精干高效的聯合作戰指揮體系基本形成。”廖新華介紹。

編輯點評:建立健全軍委、戰區兩級聯合作戰指揮機構,使人民軍隊聯合作戰指揮體制邁出了關鍵的一步。過去相對獨立的不同軍種部隊,如今在戰區的調度下常態化開展聯演聯訓﹔過去軍區抽組指揮機構時的商請函,如今在戰區改成了指揮命令﹔過去難以共享的數據信息,如今源源不斷在戰區內諸軍種部隊間流轉……

海軍濱州艦艦長黃凱——

遠海訓練,鍛造新戰力

李龍伊 劉亞迅 方思航

仲夏夜,宮古海峽口,雲飛浪卷。濱州艦保持著嚴格的電磁靜默和燈火管制,高速挺進波譎雲詭的西太平洋。

“右舷××度,距離××公裡,一架×型飛機向我接近!”天剛拂曉,雷達兵便發現空情。

艦長黃凱坐鎮駕駛室發出命令:“密切監視,注意取証!”駕駛室內,官兵們堅守各自戰位,沉著應對……“結合執行遠海訓練任務,我們經常因時因地因情穿插一些使命課目訓練,在與‘強敵’對抗中、在近乎真實的作戰背景下砥礪艦艇戰斗力水平。”黃凱說。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民海軍牢固樹立戰斗力這個唯一的根本的標准,深化遠海實兵對抗演練,全面提升海上威懾和實戰能力。中國海軍走向大洋的“頻率”不斷加快,“頻道”轉換更顯平常,遠海訓練向常態化實戰化體系化邁進。

“近年來,人民海軍東出第一島鏈、南下印度洋、西進亞丁灣,艦行大洋,展開潛艦機攻防對抗、防空反潛、航空兵遠程突擊、海空聯合火力打擊等一系列實戰化課題演練,實戰化訓練不斷向遠海遠域拓展。”黃凱介紹。

艦艇遠海訓練鍛造出“新戰力”。據悉,此次遠海訓練編隊由濱州艦等多艘驅護艦組成,可是我們登上駕駛室極目遠眺,發現濱州艦似乎是“孤軍深入”——以往鐵甲列陣的大型編隊悄然消失了,放眼望去,海天盡頭竟不見一艘編隊艦艇。

黃凱介紹,現在遠航艦艇雖也組成編隊,但編隊結構卻是鬆散型,甚至可以說有“編組”、無“隊形”。隨著航跡延伸,各艦航線也是不同的,有時甚至“你南我北,反向而行”,最遠間距達上百海裡。

“信息戰爭時代的遠海編隊是名副其實的‘超視距編隊’,得益於綜合數據鏈和作戰指揮網的銜接,艦艇‘形散神不散’。”黃凱進一步介紹,任何一艘艦艇、一架飛機或者岸基雷達發現“敵情”,就可通過目標數據分發,相隔遙遠乃至看不到的友艦就能從不同方向對“敵”實施同步打擊,然后迅速撤出……這一切,在編隊各艦的作戰指揮室裡,透過態勢顯示屏,能看得非常真切。“艦撒大洋,看似編隊散了,但信息和火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集中!”黃凱說。

編輯點評:中國海軍正推進近海防御型向遠海防衛型轉變。常態化遠海訓練,不僅完善了戰術戰法,增強了遠海體系作戰意識,檢驗了武器裝備的臨界性能,也錘煉了官兵敢打必勝的信心、意志以及戰斗精神。

陸軍第一支專業化“藍軍旅”旅長滿廣志——

紅藍對抗,練出應變力

李龍伊 趙丹鋒 楊 健

近兩年,“活捉滿廣志”的口號,在全軍部隊叫得很響。

滿廣志,陸軍第一支專業化“藍軍旅”旅長。2015年以來,多支“紅軍”部隊以“活捉滿廣志”為目標,卻都以無可奈何收場。滿廣志說:“刀快不快,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磨刀石硬不硬。和平時期,對抗性訓練是最貼近實戰的練兵備戰方式與途徑,紅軍要過硬,藍軍必凶狠。”

為了發揮好藍軍的磨刀石作用,讓與之交手的紅軍部隊練強打仗的真本領,滿廣志帶領官兵一直在探索藍軍的轉型發展之路。

一次對抗演習中,來自某戰區的紅方部隊率先發起進攻,剛攻破藍軍前沿的障礙物,打進去幾個班組,演習導演部就宣布演習結束了,因為紅軍戰損太大,已經喪失了后續進攻能力。

“部隊千裡迢迢來到朱日和,我們不是要讓他們難堪,而是讓他們練強打仗的真本領,立起實戰化標准。”滿廣志開始反思,模擬藍軍對於參演紅軍,對於自己,到底意味什麼,該怎樣體現出最大價值。

通過實戰化練兵大討論,全旅官兵達成一致:要想最大限度地磨煉紅軍,必須把未來對手的戰術思想、行動特點按實際作戰原則模擬出來,將未來對手的好經驗好做法轉化為紅軍的實戰能力,才是“磨刀石”存在的全部意義。

針對每場演習暴露出的“短板”,滿廣志帶領官兵結合演習態勢回放,從單兵單車開始,班、排、連、營、旅逐級逐戰斗階段“解剖麻雀”、拉單列表,把在演習中失利的集體和個人拉到現地,組織場景模擬,查找原因教訓,做到“吃一塹長一智”。

“陸軍對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須提升戰斗力,一切以打勝仗為目標。藍軍旅,就是幫助軍隊練出打贏的能力。”滿廣志介紹說,藍軍部隊瞄准紅藍兼備、攻防兼備、形神兼備的建設目標,不斷研磨戰法、研究外軍、模擬敵人,在面對面、實打實、硬碰硬的對抗較量中,設置危局、難局、僵局,逼著紅軍部隊應局、破局、解局,逼出一支支紅軍部隊猛虎般的戰斗力。

編輯點評:實戰化訓練是未來作戰的預實踐。藍軍旅的認真備戰,折射出人民軍隊堅定不移把軍事訓練擺在戰略位置、作為中心工作,抓住不放,抓出成效的決心。

空軍某部部隊副部隊長郝井文——

搏擊長空,強化戰斗力

本報記者 蘇銀成

東北某靶場,空軍“金飛鏢”突防突擊競賽考核,比拼激烈上演。

當時郝井文所在的航空兵某旅6架戰機,如神兵天降俯沖而下,悄然突破地面防空火力攔截,對多個陌生目標實施精確打擊。當目標碎片翻飛的視頻回傳到千裡之外的作戰值班室時,他意識到,團隊研究提出的關於體系作戰的新戰法得到充分驗証。

這一戰,該旅以大比分奪得團體第一。第一背后是空軍大抓實戰化訓練的折射。2011年,空軍開展歷史上規模最大、對抗性最強、實戰化程度最高的首屆對抗空戰檢驗性考核時,郝井文作為團長,帶隊參加並奪得“金頭盔”。這些年,中國空軍裝備發生的巨變,郝井文歷歷在目。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空軍瞄准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的軍事需求,用“能打仗、打勝仗”的標准加快推進武器裝備的創新與發展,部隊裝備換代升級、成體系發展不斷提速。

殲—20、運—20、殲—16、殲—10C和轟—6K、空警—500等新型武器裝備相繼投入新時代練兵備戰,使空軍綜合作戰能力躍上新台階。中國空軍警巡東海、戰巡南海、前出西太、繞島巡航,飛出了新時代的新航跡。

2017年12月,在海上國際空域,郝井文駕駛戰機飛在第一梯隊,與編隊飛行員一起果斷應對外國軍機干擾,確保了既定訓練目的達成,同時展現了大國空軍飛行員的底氣和自信。

2017年,郝井文帶隊參加“航空飛鏢—2017”國際軍事比賽,取得總分第一的優異成績。“走出去”與“請進來”,這種開放的胸懷與氣勢,充分展示了一個大國空軍的良好形象,中國空軍也在交流合作中收獲友誼,增強自信。

編輯點評:中國空軍瞄准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的軍事需求,在實戰化演訓中更加注重聚焦實戰、更加注重創新驅動、更加注重體系建設、更加注重集約高效、更加注重軍民融合,集聚了“劍鋒所指,有我無敵”的底氣,練就了“能打仗、打勝仗”的過硬本領。

(責編:蔣琪、徐玉涵)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