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新中國成立70周年
春風化雨 文明家國
2019年09月25日08:3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重學習 書香遍神州

  本報記者 張 賀

  從1950年開始,一場遍及全國的識字掃盲運動轟轟烈烈地展開了。識字班、掃盲班如雨后春筍般興起。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語言學家王寧曾在青海從事農村掃盲,農民對文化的渴求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時有的家長主動把地鏟平磨光,把樹枝削尖,讓她教孩子寫字。王寧說:“掃盲運動的重要意義不僅僅是認得幾個字,更重要的是促使農民開始重視文化和知識。”

  各地想出了不少適合群眾的識字辦法,比如編寫“識字記工課本”,幫助不識字的群眾從自己的名字學起,然后學各種農活、農具和牲畜的名字,學習記賬格式。因為貼近日常生活,僅用兩三個月的業余時間就能讓農民初步掌握記賬、記工的本領。各地還紛紛推廣“速成識字法”。僅1953年就有700多萬人用速成識字法脫盲。

  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公布,為識字脫盲添加了一件利器。1960年6月5日,注音識字展覽會在北京舉辦,有1.3萬多人前來參觀。展覽上,一個特殊的筆記本吸引了大批觀眾。這個筆記本看上去猶如天書,到處是圖畫。筆記本的主人叫張文順,是吉林省永吉縣一位農村黨支部書記。因為不識字,張文順用畫圖代替文字。每逢開會,領導布置托兒所工作,他畫小人﹔布置密植,他畫一個框框,上面點滿了黑點。這種圖畫文字當然記不了多少東西,回到村裡向群眾傳達幾句就沒說的了。張文順從1959年11月參加注音識字學習,隻用兩個月,就摘掉了文盲的帽子。從此,他的筆記本再也不求助於畫圖了。

  掃盲運動取得了巨大成績。1964年全國第二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15歲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經由80%下降到52%,先后有1億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據2017年統計,我國文盲率已經下降至5%左右,基本消滅青壯年文盲。

  新中國通過普及教育和掃盲運動,在全社會營造了歷久不衰的學習氛圍。

  黨的十八大以后,我國社會的閱讀和學習風氣更加濃郁。今年8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蘭州視察讀者出版集團有限公司時說,“人民群眾多讀書,我們的民族精神就會厚重起來、深邃起來。要提倡多讀書,建設書香社會。”目前,全民閱讀活動已在全國范圍內廣泛開展,400多個城市常設讀書節、讀書月等活動。各地各部門以“4·23世界讀書日”為契機,開展了一系列全民閱讀活動,每年吸引8億多讀者參與。

  

  傳家風 激發正能量

  本報記者 楊 昊

  湖南省衡南縣茶市鎮何祠村有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戶主何芳靜今年84歲,是一位有著41年教齡的鄉村教師。每年春節,何芳靜都要召開一年一度的家庭座談會,一家人坐在一起討論子女的學習工作、為人處世等,這個習慣已經堅持了24年。

  時光流逝,這個家庭在歲月中沉澱下“和睦、儉朴、勤奮、創新”的家風,在良好家風帶動下,何芳靜的子孫輩都個個優秀,引人羨慕。今年,何芳靜一家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

  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中,家國從來兩相依。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家庭文明建設,指出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

  我國有4億多個小家庭,一起組成了中華民族大家庭。正如何芳靜家庭一樣,越來越多的家庭注重家庭建設、家風營造,一起浸潤和滋養著社會風尚。一系列創建活動,也讓家庭文明成為普遍追求。在廣袤的城鄉之間,全國文明家庭、五好家庭、“最美家庭”、星級文明農戶等活動如火如荼,成千上萬的小家庭走出家門,走進社區,比一比、晒一晒,展現幸福、綻放美麗、引領風尚。

  北京的李澍曄不僅自己全家熱愛閱讀,還在社區開起了知識講座﹔河南的劉付貴家庭孝親敬老美名揚,還組建了義務宣講團,在社區講了200多場﹔廣西的龍素日家庭與殘疾人聯辦合作社種植蘑菇,想方設法幫他們自立自強……

  從家庭到鄰裡,從鄰裡到社區,從社區到社會,家庭文明向社會文明源源不斷地輸送著正能量,千千萬萬家庭的好家風,正一起支撐起全社會的好風氣。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當“相親相愛、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越來越深入人心,國民獲得的精神和道德滋養也將越來越豐厚,實現中國夢就有了溫暖而深沉的力量來源。

  

  除舊俗 文明樹新風

  本報記者 鄭海鷗

  婚事新辦,喜事簡辦,正在成為一股新潮流。近日,北京市順義區一家農場內花團錦簇,30余對來自社會各界的新人身著新婚盛裝,在親朋好友和居民群眾的見証下共赴集體婚禮,活動庄重而不失熱烈,感染了在場的每個人。

  相信“真正的愛情不是高價彩禮、奢華婚禮,而是真心與堅守”,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推崇文明節儉的婚俗與婚禮。今年的5月20日,河北省河間市的30對新人共同迎來“零彩禮”新人集體婚禮﹔江蘇鎮江句容市10對新人在七夕節騎著自行車來到婚禮現場,他們沒有婚紗、不收紅包,接受了2000余人的深深祝福……沒有大操大辦、高價彩禮、惡俗鬧婚,以愛情為本、家庭為重,簡約的形式、豐富的內容,讓人生的重要時刻更顯單純、清新、值得回憶,也吹來了陣陣文明新風。

  實際上,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風氣的轉變顯著地折射在婚姻上:1950年5月1日,新中國的第一部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頒布實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被自由戀愛、法律保護取代,廣大婦女從封建婚姻制度下解放出來。近些年來,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一些地方天價彩禮、奢侈浪費、大操大辦、人情攀比、低俗鬧婚、拜金盛行等問題突出,對此,各地通過出台鄉規民約、規章制度,反對鋪張浪費,推進移風易俗,樹立社會新風。

  風成於上,俗化於下。2018年,民政部專門召開全國婚姻禮俗改革工作座談會,強調要堅持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構建簡約適度的婚姻禮俗禮儀,形成崇尚勤儉節約、反對奢侈浪費的良好社會風尚。2019年,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全面推行移風易俗,整治農村婚喪大操大辦、高額彩禮、鋪張浪費、厚葬薄養等不良習俗。在婚俗改革上的制度化建設讓社會風氣持續好轉。

  千千萬萬自由、美滿、健康的婚姻和家庭作為發展的基石,匯聚成推動新中國砥礪奮進的強大力量。

  

  講奉獻 愛心暖萬家

  本報記者 易舒冉

  52歲的牛廣成,人稱“老牛”,之所以叫老牛,是因為他像老黃牛一樣勤勤懇懇,一心從事志願服務工作。2013年,老牛成立公益組織古美社區環保服務中心,為了推動垃圾分類工作在社區試點先行,老牛想盡辦法,寓教於樂,給居民普及垃圾分類的基礎知識,還和服務中心的志願者們一起研究垃圾分類的器具。老牛說:“垃圾分類是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的基礎工作,還有很多志願工作可以做。”

  無論是環境保護,還是鄉村振興,無論是城市建設,還是鄰裡守望,隻要有群眾需要的地方就有志願者的身影。

  在天津市和平區的街頭巷尾,總有一群志願者在公交車站扶老攜幼,在十字路口指路答疑,在社區花園開辦活動……30年前,和平區新興街朝陽裡社區的13位居民自發組建服務小組,給困難群眾搭把手,成為全國首個社區志願者組織,現在,每3名常住和平區的居民就有1名是志願者。

  再看全國,實名注冊的志願者總數已突破1億,各類志願服務組織超過58萬家,“有時間做志願者,有困難找志願者”已成為廣泛社會共識,志願服務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黨的十八大以來,志願服務體制機制激發新效能。相關部委頒布實施的《志願服務條例》,制定出台的《關於推進志願服務制度化的意見》等政策文件推進志願服務制度化、常態化開展,“陽光行動”“春雨工程”“圓夢工程”等一系列志願服務行動計劃贏得社會廣泛贊譽。

  志願服務不僅是鄰裡相助的愛心善舉,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有機構成。如今,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精神正日益讓民族傳統美德散發出新的馨香,社會文明程度也隨之不斷提升。

  

  圖片說明:

  圖①:孩子們在誦讀經典。 

  王 曉攝 

  圖②:四川達州火車站開展春運“暖冬行動”,為出行旅客提供便民服務。 

  鄧良奎攝 

  圖③:北京國際接力馬拉鬆賽上,北京職工體協表演木蘭扇舞。 

  阿 靜攝 

  圖④:國家圖書館一景。 

  資料圖片

  版式設計:郭 祥 


  《 人民日報 》( 2019年09月25日 11 版)
(責編:蔣琪、徐玉涵)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