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海外僑訊
讓“紅頭船”揚帆在大灣區上(僑界關注)
賈平凡
2019年09月18日08:4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讓“紅頭船”揚帆在大灣區上(僑界關注)

  紅漆油飾船頭、棕色圓腹船身、黑色鉤字點綴,雙桅高擎,雲帆高張……一走進位於廣東汕頭的樟林古港,人們便被一艘古朴的木制大船吸引了目光。這艘靜泊港口的“紅頭船”有何來歷?

  “紅頭船”不簡單。它是數百年前潮汕地區華僑華人遠渡重洋拓殖海外的遠洋商船,是聯通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紐帶,是中國人愛拼敢闖、勇立潮頭、艱苦創業的歷史見証,是中華民族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啟示當下,昭示未來,“紅頭船”精神歷久彌新。

  “要讓‘紅頭船’精神揚帆在大灣區上。”在汕頭採風途中,一位海外華文媒體人對本報表示。日前,由中國僑聯主辦,廣東省僑聯承辦的“追夢中華·聚焦大灣區”2019海外華文媒體廣東採風行,攜全球14個國家和地區的19位海外華文媒體代表,相繼走進汕頭、潮州和廣州。頂烈日、涉長途、沉下心,為期6天的嶺南僑鄉行中,採風團一路行,一路思,一路寫。在他們的鏡頭和筆端,以“紅頭船”精神為代表的僑鄉文化成為大灣區建設宏偉藍圖中最美麗的背景色。

  以僑鄉為舟 逐區域發展之潮

  一張張字跡斑駁的泛黃信紙,一字字飽含深情的家長裡短,一筆筆數量不等的匯款銀票……9月6日,在採風行的第一站——汕頭僑批文物館,海外華媒一行在一個個陳列文物的櫥窗前走走停停,唏噓不已。

  “批一封,銀兩元”,“僑批”是歷史上華僑華人通過民間渠道及后來的金融郵政機構寄給家鄉眷屬書信和匯款的合稱,被譽為“跨國兩地書”。

  “見字如面,紙短情長,一封封僑批,浸透著海外僑胞的血淚和汗水,蘊含著他們對祖國、故裡和親人的一片深情,反映出海外僑胞情系故裡、吃苦耐勞、勇於開拓、篤誠守信的精神。”馬來西亞《海內外》雜志社社長續炳義不勝感慨。

  僑批是僑鄉文化的典型代表,潮汕是歷史悠久的著名僑鄉,廣東是僑胞人數最多的僑務大省。採風廣東,僑鄉不可不去,僑韻不可不品。

  在汕頭,調研汕頭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參觀汕頭大學,造訪樟林古港,探尋“嶺南第一僑宅”陳慈黌故居﹔在潮州,賞玩大吳村的精美泥塑,踱步龍湖古寨的深宅大院,離了開元寺又到牌坊街,登臨廣濟橋飽覽韓江兩岸秀色,流連市井街巷貪看潮繡非遺傳承人飛針走線繡花忙……觸摸一方山水的歷史脈絡,捕捉稍縱即逝的精彩畫面,沉浸在“海濱鄒魯”“嶺南門戶”的湖光山色和人文勝景中,不知不覺間,海外華媒早已鏡頭含情,筆端蘊秀。

  僑鄉文化裡蘊藏著區域發展的無限潛能,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恰逢其時。作為一個從汕頭走向海外的華媒人,美國中美郵報副社長魏炯才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下稱《規劃綱要》)裡尋找家鄉的發展機遇。他表示,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將發揮輻射引領作用,統籌珠三角九市與粵東西北地區生產力布局,帶動周邊地區加快發展。不僅如此,以珠江-西江經濟帶為腹地,大灣區還將帶動中南、西南地區發展,輻射東南亞、南亞等地區,市場潛力巨大,發展機遇無限。“這為新時代僑鄉發展擘畫了新藍圖。”

  融入大灣區,謀取大發展。澳大利亞澳星國際傳媒新聞主編耿東昶認為,廣東是大灣區建設的大后方,是大灣區區域協調發展的關鍵一環。除了大灣區規劃的重點城市,大灣區周邊城市也應根據《規劃綱要》找到自己在整個區域發展中的定位。像汕頭、潮州這樣歷史文化積澱豐厚的僑鄉,可以巧借東風,打好“僑”牌,在文化旅游和綠色發展上做文章。

  以創新為槳 蕩深化改革之波

  由遠及近的虫鳴聲,鳥兒在林中疾飛的振翅聲,大風吹動樹枝的吱呀聲,裹挾著淅淅瀝瀝的雨滴聲……多頻交織,聲聲入耳,讓人仿佛置身熱帶雨林中。在廣州科學城勵豐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展示廳裡,海外華媒一行閉目側耳,沉浸其中,享受了一場由科技打造的視聽盛宴。

  “這是真正的高端文創,聲光電的整體設計令人震撼。”緬甸中文網媒體運營總監楊明月激動地說。

  這只是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裡高新技術的冰山一角。3D打印、無人機、區塊鏈、人工智能……在廣州高新技術開發區科創中心,新奇科技扎堆積聚,高端制造琳琅滿目,令人目不暇接。

  從酷炫好玩的黑科技上抽離目光,將視線拉遠抬高,向下俯瞰:知識城、科學城、生物島、黃埔港,一個布局明晰、產業集聚的高新技術開發區的“施工圖”便盡收眼底。

  作為中國首批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之一,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將成為大灣區建設的“智慧大腦”,被譽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灣頂明珠”和“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的核心樞紐”。

  歷經35年的時間考驗,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何能一直勇立時代潮頭?答案並不難尋。“殺出一條血路”“敢為人先”“全國率先開展土地有償出讓”“第一個區塊鏈停車場”……科創中心牆上的大字,赫然醒目,發人深省。先行先試,敢於創新,在中國,廣東一直敢於第一個“吃螃蟹”。

  “大灣區建設中,廣東依然需要發揮‘吃螃蟹’精神,用創新引領大灣區發展。”羅馬尼亞《歐洲僑報》副社長孫雨梅表示,“未來,如何讓港澳融入到中國發展的大環境中來,如何形成粵港澳協同發展的區域發展格局,廣東需要起到模范帶頭和協調統籌作用。”

  “中國改革進入深水區,粵港澳大灣區要趟出一條新路實屬不易。”波蘭環球周報社長陳彪表示,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條件下推進區域深度合作,這是沒有國際先例的開創性、探索性事業。能否真正打破制度壁壘、實現規則對接,將“制度之異”變成“制度之利”,這需要不斷創新,大膽闖,大膽試。

  “大灣區前景光明,廣東未來可期。”意大利歐華聯合時報社長吳敏說,大灣區建設是整合資源的好機會。粵、港、澳資源優勢各具特色,可以將各自的企業品牌、城市品牌、文化品牌和旅游品牌整合起來,打出組合拳,打造世界一流灣區經濟。

  以開放為帆 乘合作共贏之風

  “洋船到,豬母生﹔鳥仔豆,舵(攀)上棚。洋船沉,豬母眩﹔鳥仔豆,生枯蠅(蚜虫)。”在汕頭,童謠《紅船到》,歷經百年,流傳至今。“洋船”即“紅頭船”,“紅頭船”曾為廣東創造了繁榮發展的輝煌歷史,也是中國對外開放、走向世界的重要象征。

  如今,樟林古港雖已繁華不在,但“紅頭船”精神依然活力四射。新時代,大灣區建設又吹響了中國擴大開放的集結號。

  “大灣區將成為中國擴大開放的前沿陣地。”陳彪信心滿滿地說,廣東的汕頭、深圳、珠海和廣州等城市是改革開放后較早實施對外開放的城市,在引進外資、產業對接和國際合作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香港和澳門分別在對接英語國家和葡語國家方面有天然優勢,對消除文化隔閡大有幫助。此外,在“一帶一路”建設的推動下,借得東風,未來會有更多國際合作項目在大灣區落地生根。

  採風行結束后,吳敏的計劃表變得滿滿當當。“明年我們將結合中歐合作重大時間節點,和當地的企業和機構合作,在歐洲開展一系列大灣區品牌推廣活動,重點推介粵港澳的城市品牌、企業品牌和文化品牌和旅游品牌,讓更多人了解大灣區建設的規劃、理念、前景和參與路徑。

  吳敏的計劃有據可循。《規劃綱要》指出,積極引導華僑華人參與大灣區建設,更好發揮華僑華人、歸僑僑眷以及港澳居民的紐帶作用,增進與相關國家和地區的人文交流。

  “僑鄉文化對大灣區建設意義重大。華僑華人是聯通中外的橋梁和紐帶,在大灣區走向世界的道路上扮演著重要角色。”耿東昶認為,熟悉中國和住在國的法律制度、市場規則和文化習俗,華僑華人可搶抓大灣區發展機遇。

  “大灣區建設將惠及東南亞,惠及全世界。”楊明月說,伴隨著中國擴大開放的步伐越來越大,緬甸將會在大灣區建設中受益。積極參與大灣區的國際合作,海外華僑華人可以鋪路搭橋、大顯身手。

  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海外華媒人紛紛表示,願為講好大灣區故事添薪加火。

  “華文媒體要把大灣區故事講透徹,要根據住在國的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有針對性地介紹大灣區建設將給他們帶去的機遇和好處,歡迎他們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切實講好大灣區合作共贏的故事。”孫雨梅還建議,粵港澳大灣區在擴大開放的過程中,要高度重視教育發展和人才培養。

(責編:蔣琪、徐玉涵)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