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推進襄陽市僑聯系統組織建設,我們按照改強機構、改進作風、改出活力的總思路,以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為抓手,擴大組織覆蓋,推動工作覆蓋,強化服務覆蓋,全市僑聯系統組織建設得到較好推進。
一、總體思路
僑聯組織建設,要借勢借力巧用力,隻有在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總體格局中去全力謀劃和推進,才能破難題、有成效。襄陽市僑聯,利用群團改革的大勢,堅持“黨建帶僑建”的原則,嚴格遵循強“三性”、去“四化”的總目標、總要求,緊密聯系全市僑聯工作實際,堅持問題導向,聚焦聚力於解決全市僑聯系統基層組織基礎薄弱這個突出問題,實行“三抓”工作機制(抓領導支持、抓問題調研、抓責任落實),全市僑聯組織建設得到了市委的高度重視與支持,通過改革幫助僑聯解決了很多困擾多年的難題,為全市僑聯組織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二、主要做法
一是找准關鍵點,做好示范引路。襄陽市僑聯的自身建設是全市基層僑聯建設的關鍵點,將對全市基層僑聯組織建設產生很強的示范效應。為了抓好自身建設,襄陽市僑聯利用換屆契機,優化了基層代表、委員、常委的一線佔比,選任5名兼職副主席,成立了僑聯僑界文化交流促進會、新僑(青年)委員會、法律顧問委員會﹔爭取組織部門支持,把僑聯建設納入黨建工作總體部署並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爭取人社部門支持,為僑聯安排2名公益崗位﹔爭取市編辦支持,在辦公室加挂“權益保障部”牌子﹔爭取市財政支持,增加歸僑僑眷交流聯絡、扶貧幫困等專項經費50萬元並列入預算,落實了60周歲以上老歸僑每月100元的生活補貼,為開展僑聯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經費支撐。
二是壯大亮點,提供對標樣板。南漳縣、老河口市僑聯是我市成立較早、開展活動比較好的基層僑聯,襄陽市僑聯把這兩個縣市僑聯的建設作為樣板抓在手上,通過以點帶面,為全市基層僑聯改革提供標杆。市僑聯多次深入這兩地僑聯開展調研督導,遇到問題積極化解,最終促成南漳縣僑聯在原有2個事業編制的基礎上,再增加1個行政編制﹔促成老河口市僑聯在原有2個參公事業編制的基礎上,再增加1個機關編制。這兩地僑聯的改革改強了機構,也改出了僑聯工作的活力,特別是老河口市僑聯針對基層組織建設難、僑聯隊伍壯大難、僑情信息採集難、對外聯誼走出去難等問題,立足“五新”(領會新精神、提出新問題、梳理新思路、打造新亮點、建設新陣地),切實推進僑聯改革工作的做法,可復制和推廣。襄陽市僑聯多次召開全市縣(市)區僑聯改革工作推進會,全面學習推廣他們的經驗,以此推進全市僑聯系統的改革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其他縣(市)區為了加強僑聯工作,主動對標這兩地僑聯,學習他們的經驗,為全市僑聯系統改革營造了較好環境。
三是突出重點,組織強力推進。襄州、棗陽、高新區這三個地方是歸僑僑眷比較集中的地區,也是僑聯工作的重點,同時也是僑聯組織建設不太規范的地區,市僑聯把這三個地方的僑聯組織建設作為改革工作的重點著力解決,多次與這三個地區的分管領導和主要領導進行溝通和交流﹔為了推動僑聯組織的建立健全,市委分管領導程武常委高度重視,親力親為,多次向市深改領導小組過問工作進展,直接與縣(市)區主要領導及分管領導聯系溝通指導,最終促成襄州區、棗陽市僑聯與統戰部合署辦公,配備一名專職副主席或秘書長,高新區僑聯設在群眾工作部,採取社會招聘方式明確一名工作人員。目前,全市新僑創新創業基地已經落戶高新區。襄州區僑聯在各鎮、村選聘僑情信息員並建立了全區僑情信息員數據庫,僑聯工作手臂得到延伸。
四是化解難點,在組織建設盲點上求突破。為了消除全市僑聯組織建設的盲點,市僑聯把尚未成立僑聯組織的保康縣和湖北文理學院作為僑聯組織建設的難點,積極借助中央、省市僑聯改革方案等有關會議和文件要求,用好用活這些“尚方寶劍”,多次到保康縣和湖北文理學院爭取領導重視和支持,最終促成湖北文理學院成立歸國華僑聯合會(留學人員聯誼會),促成保康縣成立了獨立的僑聯組織,全市僑聯組織建設盲點終於突破,實現縣(市)區和高校全覆蓋。
三、取得成效
在湖北省僑聯和襄陽市委的高度重視下,襄陽市僑聯系統的組織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一是改強了機構,全市基層僑聯全部健全完善,市本級在2019年3月的機構改革中承接市外辦“海外華人華僑社團聯絡聯誼工作”職能,轉隸增加1名行政編制。各縣(市)區及高校僑聯應建盡建,實現了全覆蓋。縣(市)區僑聯新增行政編制3個(南漳、棗陽市、宜城市),新增事業編制11個(老河口市1個、谷城縣2個、保康縣3個、襄州區5個),新增兼職僑聯干部26人,挂職僑聯干部4人,部分縣(市)區用以錢養事方式解決公益性崗位4個﹔縣(市)區僑聯10萬元工作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縣(市)區共9個基層僑聯實現了應建盡建,未能獨立辦公的,都建立完善“一套班子、兩塊牌子”的體制機制,市編辦下文明確與統戰部合署辦公的僑聯,僑聯主席兼任統戰部副部長,深改辦下文將與統戰部合署辦公僑聯的工作納入統戰考核內容,鄉鎮(街道)統戰委員負責僑聯工作,市、縣、鄉鎮三級上下貫通、左右協同、內外聯動的組織網絡基本健全,實現了僑聯的組織覆蓋。二是改進了工作,僑聯工作社會化進一步推進,初步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重視、僑聯運作、部門支持、社會參與的工作格局。“五僑”(市人大民宗僑外工委、市政協港澳台僑委、市僑聯、市外辦、致公黨襄陽市委)聯席會議制度進一步健全完善,通過資源、信息、知識、經驗等交流與共享,形成工作合力,實現了僑聯的工作覆蓋。三是改出了活力,網上僑聯建設進一步加強,建立健全海外華僑華人微信群、僑之家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集宣傳平台、工作平台、信息平台、服務平台、互動平台五位一體的“網上僑聯”服務陣地不斷推進﹔“1+5”服務模式(僑聯干部+基層僑聯組織+僑團+僑企+新僑+困難僑界群眾)全面推行,僑聯干部與僑界群眾的直接聯系不斷強化﹔“僑胞之家”、“歸國留學生創新創業服務站”、“新僑創新創業基地”等工作平台正由活動型向服務型升級發展,覆蓋廣泛、快捷有效的服務僑界群眾體系逐步完善,實現了僑聯的服務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