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新中國成立70周年
服務業風雨砥礪七十載 新時代踏浪潮頭領航行--新中國成立70周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六
2019年08月06日14:28  來源:國家統計局
原標題:服務業風雨砥礪七十載 新時代踏浪潮頭領航行--新中國成立70周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六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服務業規模日益壯大,綜合實力不斷增強,質量效益大幅提升,新產業新業態層出不窮,逐步成長為國民經濟第一大產業,成為中國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基礎。

  一、服務業規模日益壯大,成為中國經濟的第一大產業

  新中國成立70年,是服務業快速成長的70年。1952-2018年,我國第三產業(服務業)增加值從195億元擴大到469575億元,按不變價計算,年均增速達8.4%,比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速高出0.3個百分點。

  (一)改革開放前,服務業在波動中發展成長

  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首要任務是發展工業特別是重工業,服務業處於輔助和從屬地位。這一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總體呈上升趨勢,但增長不穩定,服務業與經濟運行趨勢基本一致,在波動中發展成長。1952-1978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從195億元增長到905億元,年均增長5.4%,比GDP年均增速低0.8個百分點,比第二產業低5.6個百分點。服務業增加值在三次產業中的比重偏低,1978年末,我國服務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隻有24.6%,排在三次產業最末位,比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分別低3.1和23.1個百分點。

  (二)改革開放以來,服務業進入快速發展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改革開放拉開序幕,服務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行業,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這一時期,服務業各領域改革穩步推進,行業准入門檻不斷降低,服務業發展速度較快,在三次產業中的比重不斷提升。1978-2012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從905億元增長到244852億元,年均增長10.8%,比1952-1978年均增速快1倍,比GDP年均增速高0.9個百分點,比第二產業低0.5個百分點。1985年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超過第一產業,2012年超過第二產業,上升至45.5%。

  (三)黨的十八大以來,服務業發展進入新階段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服務業發展,推出了一系列改革舉措來培育和促進服務業新經濟、新動能的發展壯大,平台經濟、共享經濟、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服務業發展進入新階段。2012-2018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從244852億元增長到469575億元,年均增長7.9%,高出GDP年均增速0.9個百分點,高出第二產業1.3個百分點。服務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進一步上升,6年提高了6.7個百分點,2015年超過50%,2018年達到52.2%,佔據國民經濟半壁江山。

  二、服務業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對經濟發展影響力日益凸顯

  新中國成立70年,我國服務業發展實力日益增強,對國民經濟各領域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在經濟增長、就業、外貿、外資等方面發揮著“穩定器”作用。

  (一)服務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穩步提升

  改革開放前,我國服務業基礎薄弱,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較低。1978年底,服務業對當年GDP貢獻率僅為28.4%,低於第二產業33.4個百分點。改革開放后,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企業、居民、政府等各部門對服務業需求日益旺盛,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升。1978-2018年間,服務業對GDP的貢獻率提升了31.3個百分點。黨的十八大以來,服務業對GDP貢獻率呈現出加速上升趨勢,6年提高14.7個百分點,接近改革開放40年增幅的一半,2018年達到59.7%,高出第二產業23.6個百分點。

  (二)服務業吸納就業能力持續增強

  改革開放前,工業、農業是我國吸納就業的主體,1953-1978年服務業就業人員年均增速雖然達到3.7%,但比重相對較小,1978年服務業就業人員佔比僅為12.2%,比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分別低58.3和5.1個百分點。改革開放后,在城鎮化建設帶動下,大量農業轉移人口和新增勞動力進入服務業,服務業就業人員連年增長。1979-2018年,服務業就業人員年均增速5.1%,高出第二產業2.3個百分點。黨的十八大以后,服務業繼續保持4.4%的增長速度,平均每年增加就業人員1375萬人。2018年底,服務業就業人員達到35938萬人,比重達到46.3%,成為我國吸納就業最多的產業。

  (三)服務貿易佔對外貿易比重不斷上升

  改革開放前,除了對外援建項目和少數外國友人來華旅游外,對外服務較少。改革開放后,我國積極開展國際間經濟、技術、學術、文化等合作交流,服務貿易規模快速提升。1982-2018年,服務進出口總額從47億美元增長到7919億美元,年均增長15.3%,比貨物進出口總額[1]年均增速高出1.3個百分點。2016年,我國服務進、出口規模在世界排名分別位列第2位和第5位。2018年,服務進出口總額佔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達到14.6%,較1982年提升了4.5個百分點,越來越接近世界20%左右的平均水平。近年來,隨著我國服務業競爭力的不斷提升,服務出口額呈現加速增長態勢。2017年、2018年服務出口額分別比上年增長8.9%和16.9%,高於服務進口額當年增速5.5和4.7個百分點。

  (四)服務業吸引外資能力大幅增強

  改革開放后,外商直接投資規模日益擴大。1983-2018年,外商直接投資額從9.2億美元增長到1383億美元,年均增長15.4%。從投資方向看,2001年以前,外商主要投資於制造業﹔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服務業對外資的限制進一步放開,投資於服務業的外資比例大幅上升。2005年外商直接投資額中,服務業僅佔24.7%,2011年這一比例已經超過50%,2018年達到68.1%,服務業已經成為外商投資的首選領域。

  三、服務業轉型升級有序推進,發展質量效益穩步提升

  新中國成立70年,服務業實現了由門類簡單、地區差異低、單一公有制向門類齊全,區域協調、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轉變。服務業產業結構、行業結構日趨協調優化,發展質量效益穩步提升。

  (一)傳統服務業加速升級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服務業部門構成簡單,內容及形式比較單一。1952年服務業各部門中,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佔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分別為35.9%、14.9%和7.5%,總和接近60%,構成服務業主體。經過70年建設,服務業門類更加齊全,各部門發展更趨均衡。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等傳統服務業比重不斷下降,2018年分別為17.9%、8.6%和3.4%,總和已不足30%,較新中國成立初期比重下降近一半。金融業、房地產業等現代服務業對經濟支撐作用逐漸增強,2018年佔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分別達到14.7%、12.7%,較1952年上升了8.7和5.6個百分點。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等新興服務業更是經歷了從無到有的快速發展,影響力越來越大,2018年增加值佔服務業比重分別達到6.9%和5.2%,按不變價計算,近3年年均增速更是高達23.4%和9.9%,成為助推服務業持續增長的新動能。在互聯網的推動下,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等傳統服務業加速轉型升級,紛紛依托新技術發展電子商務、網絡訂餐、網上零售等新業務新商業模式。2015-2018年,我國電子商務交易額、網上零售額年均增速分別為17.8%、28.8%﹔2018年,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到18.4%。

  (二)服務業區域結構不斷優化

  改革開放前,我國地區間服務業發展水平差異不大,主要為滿足工農業生產和人民基本生活提供服務。改革開放后,各地區工業化、現代化建設進程以及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服務業呈現出不同的地域特點和階段性特征。2018年,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服務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過50%的地區共有15個。其中,北京、上海服務業增加值佔比分別達到81.0%和69.9%,接近發達國家水平。隨著服務業的不斷壯大,地域集聚和行業集聚趨勢初步顯現。從區域上看,服務業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2],2018年,廣東、江蘇、山東、浙江、北京、上海服務業增加值絕對額位列全國前6位,佔全國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45.6%﹔從行業上看,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集聚度相對較高,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3]中,兩個門類營業收入排名前3位的省份營收之和已經超過全國總量的50%。

  (三)服務業所有制結構日益多元

  改革開放前,服務業一直以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為主。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逐步形成,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在服務業中快速成長。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進一步放寬金融業等行業市場准入和限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創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服務業市場化水平不斷提升。2018年底,全國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中,私人控股企業數量佔比超過65%,營業收入和從業人員佔比分別接近35%和45%﹔港澳台和外商控股企業數量佔比雖不足5%,但營業收入佔比已超過13%。

  (四)服務業發展效率穩步提升

  黨的十八大以后,一系列助推服務業發展的改革措施深入推進。商事制度改革降低了私人辦企業難度,財稅體制改革減少了服務業企業稅收負擔,“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掀起了全社會創業創新熱潮,“放管服”改革優化了營商環境。據工商和稅務部門數據顯示,2018年,服務業日均新登記注冊企業接近1.5萬家,全年服務業新登記注冊企業佔工商新登記注冊企業的比重接近80%﹔服務業稅收收入同比增長10.5%,高於第二產業3.1個百分點,佔到稅收收入總量的56.8%。服務業發展環境的不斷改善,增強了服務業企業發展活力和競爭力,服務業生產效率穩步提升。2018年,我國服務業全員勞動生產率[4]較新中國成立初期(1952年)和改革開放初期(1978年)分別提高了10.7倍和7.1倍。

  四、服務業新動能加快孕育,新產業新業態亮點紛呈

  新中國成立70年,服務業積極適應時代變化,新產業新業態層出不窮。黨的十八大以來,新興服務業蓬勃發展,新動能茁壯成長,服務業迎來了快速發展期。

  (一)生產性服務業步入快速成長期,支撐制造業邁向價值鏈中高端

  黨的十八大以來,制造業企業為提升核心競爭力,分離和外包非核心業務,對生產性服務業的需求日趨迫切。而新一輪稅改及時打通了二、三產業間稅收抵扣鏈條,有力促進了制造業、服務業的分工細化和融合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得以快速成長。2016-2018年,規模以上生產性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長13.3%,高於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年均增速0.5個百分點。其中,與制造業生產密切相關的服務行業發展勢頭較快。2018年,規模以上工程設計服務、質檢技術服務、知識產權服務、人力資源服務、法律服務和廣告服務企業營業收入較上年分別增長18.0%、10.3%、25.1%、20.1%、17.5%和17.5%。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壯大,為制造業邁向價值鏈中高端提供了更多的專業服務支持,有力促進了我國產業由生產制造型向生產服務型加速轉變。

  (二)互聯網行業躍入高速增長期,深刻改變社會生產生活方式

  20世紀90年代我國正式接入國際互聯網后,互聯網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在中國大地上生根發芽、快速成長。2008年后,隨著智能手機以及3G、4G通訊網絡的推廣普及,互聯網開始迅速滲透到普通大眾日常生活中,互聯網上網人數大幅攀升。2018年底,我國互聯網上網人數達8.3億人,移動電話普及率達112部/百人,分別是2008年的2.8倍和2.3倍。黨的十八大以來,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不斷發展成熟,互聯網與國民經濟各行業融合發展態勢正在加速成形,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共享經濟、數字經濟深刻改變了社會生產生活方式,加速重構經濟發展模式。2012-2018年,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從11929億元增長到32431億元。2014-2018年,規模以上互聯網和相關服務、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速分別達到32.8%和21.2%,遠超規模以上服務業11.1%的年均增速。

  (三)“幸福產業”邁入蓬勃發展期,助推公共服務量質齊升

  新中國成立70年,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社會服務等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大幅改善。2018年,全國共有各級各類學校51.9萬所,其中普通高校2663所,是1949年的13倍﹔各類醫療衛生機構99.7萬個、床位840萬張,分別是1949年的272倍和98.9倍﹔公共圖書館3176個、文化館(站)44464個,分別是1949年的57.7倍和49.7倍﹔社會服務床位782萬張,是1978年的48倍。2017年全國體育場地已超過195萬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1.66平方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完善。2008年全面實現城鄉義務教育免除學雜費﹔“十二五”時期初步形成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2018年底,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9.4億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人數達13.4億人,建成世界上最龐大的社會保障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共服務領域建設,旅游、文化、體育、健康、養老等幸福產業蓬勃發展。2017年,旅游及相關產業、文化及相關產業、體育產業增加值分別達到37210億元、34722億元、7811億元,比上年增長12.8%(未扣除價格因素,后同)、12.8%、20.6%,佔當年GDP比重分別達到4.53%、4.23%、0.95%。2016-2018年,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中,健康服務業、養老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速分別達到13.3%和28.1%,我國公共服務規模、質量和水平不斷提升。

  回首新中國成立70年,服務業發展取得累累碩果。展望未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現代化進程加快推進,國家創新實力穩步提升,營商環境持續改善,服務業發展規模、發展質量、發展效率將進一步提升,服務業綜合實力會大幅增強,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積極貢獻。

  注:

  [1]使用美元計價的貨物進出口總額計算。

  [2] 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和海南,具體劃分方法參見國家統計局《東西中部和東北地區劃分方法》。

  [3] 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的統計范圍包括年營業收入1000萬元及以上,或年末從業人員50人及以上的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房地產業(不含房地產開發經營),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教育,衛生和社會工作﹔年營業收入500萬元及以上,或年末從業人員50人及以上的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法人單位。

  [4] 服務業全員勞動生產率為服務業增加值(按不變價計算)與服務業就業人員的比值。

  (國家統計局服務業司)

(責編:皮博、蔣琪)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