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刊鄉訊>>《華僑華人歷史研究》
【分析探討】美國“華人間諜威脅論”的內容、成因和影響分析
2019年07月05日15:34  來源:中國僑聯

作者:鄧玉柱,男,暨南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華僑華人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華僑華人和國際移民問題研究﹔潮龍起,男,暨南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華僑華人研究院教授,主要從事華僑華人、中國社會史研究。本文選自《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19年第2期。論文梳理總結了“華人間諜威脅論”的主要內容,並對其成因和影響展開了分析。

 

“華人間諜威脅論”是美國政府、媒體炒作中國政府利用美國華人“竊取”美國技術情報的概稱。近年來,美國關於“華人間諜威脅論”的炒作愈演愈烈,對中國的國際形象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響。2018 年2 月1 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例行記者會上專門對美國政府炒作“中國間諜威脅論”的問題進行了批駁。從20 世紀90 年代的《考克斯報告》,到特朗普執政期間經常見諸報端的所謂美國華人“竊取”美國技術情報而遭逮捕的消息,“華人間諜威脅論”隨著中美關系的變化,周期性地成為美國政府、主流媒體炒作的熱點。那麼,為什麼“華人間諜威脅論”會在美國屢次出現?其內容和影響又是什麼呢?

目前,關於“華人間諜威脅論”的學術討論並不多,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媒體關於華人“間諜”的反應、中美“網絡間諜”爭端等領域。如汪曉風從中美經濟“網絡間諜”爭端的發展演變、中美兩國對“網絡間諜”的不同認知、中美“網絡間諜”爭端產生的動因及調適路徑等方面對中美經濟“網絡間諜”問題進行了系統分析。邱林川採用建構主義理論框架分析了《紐約時報》等報刊關於李文和案的報道情況, 指出美國主流媒體在報道“李文和間諜案”過程中存在“族裔定性”的問題。其他相關成果多是一些發表在報紙雜志上的評論性文章,學術價值有限。本文擬借助美國華人胡善慶(Jenemy S.Wu)博士等人創辦的聯邦案件(Fedcases)數據庫、美國國防部和美國華人社團組織百人會等官方機構和民間組織發布的研究報告及筆者在美國訪學期間關於美國華人科學家和工程師的訪談資料等,對美國“華人間諜威脅論”的主要內容、成因及其影響等問題進行初步探討,以加深對美國政府頻繁炒作“華人間諜威脅論”本質的認識。

一、美國“華人間諜威脅論”的產生及發展

20 世紀90 年代,隨著改革開放事業的持續推進,中國的經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日益提升,美國逐步將中國視為一個日益上升的威脅,並開始鼓吹“中國威脅論”。這一時期,中美關系摩擦不斷。1999 年5 月8 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用導彈襲擊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一度使兩國關系降至谷底。在此背景下,美國國內掀起了一股炒作“華人間諜威脅論”的風潮。

美國政府關於“華人間諜威脅論”的炒作始於“李文和案”。1996 年,美國聯邦調查局懷疑W-88微型核彈頭資料被中國間諜竊取,對設計該彈頭的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實驗室展開調查,並把目標鎖定在該實驗室工作的華人科學家李文和身上。經過三年的調查,李文和於1999 年12 月10日被指控為中國政府竊取美國核武庫機密而遭逮捕。在李文和被捕前,美國聯邦情報人員以匿名方式將“李文和竊取美國核機密”的“消息”透露給《紐約時報》。1999 年3 月8 日,《紐約時報》在頭版刊出了美籍華人科學家李文和涉嫌向外國泄露美國原子彈機密而被開除的消息。此后近6個月的時間裡,《紐約時報》對“李文和案”進行了系列報道,“反復稱李文和是‘間諜’,把‘為數龐大的機密情報’交給中國”。美國媒體有關“李文和間諜案”的炒作紛至沓來。同年5 月25 日,美國眾議院“與中國貿易與軍事交流特別調查委員會”在毫無証據的情況下發布《關於美國國家安全以及對華軍事及商業關系的報告》(俗稱《考克斯報告》),宣稱所有來美的中國訪問者都是潛在的間諜,他們正在為中國竊取美國的核武器機密。美國從國會到民間掀起了“華人間諜威脅論”的風潮。

進入21 世紀后,隨著中美競爭日益激烈,美國政府關於“華人間諜威脅論”的炒作與日俱增。2003 年,美國聯邦調查局聲稱反間諜是僅次於反恐的第二要務,並認定中國是今后10 到15 年間“美國最大的間諜威脅”。近年來,隨著中國海外高層次人才吸引政策“千人計劃” 和“中國制造2025” 計劃的頒布實施,美國政府掀起了新一輪的“華人間諜威脅論”炒作浪潮。表現有三:一是涉及華人的“間諜”案件明顯增多。如經濟間諜活動成為聯邦調查局(FBI)優先處理事項之一,其中針對中國的間諜案件急劇增長,自2009 年成立專門處理經濟間諜的部門起,平均每年增長18%,大多數案件涉及中國。二是針對“華人間諜威脅”的言論進一步公開化、夸大化。美國白宮貿易和制造業政策辦公室2018 年6 月發布的《中國的經濟崛起如何威脅美國和世界技術和知識產權?》的報告,宣稱由中國政府招募的華人間諜廣泛分布於美國的大學、國家實驗室等科研部門,從事著非傳統信息的收集工作。三是鼓吹“華人間諜威脅”的官方調查報告大量出現。如美中經濟和安全評估委員會(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2009 — 2018 年發布的系列年度報告、美國國家反間諜和安全中心(National Counterintelligence And Security Center)發布的《網絡空間中的對外經濟間諜活動》(Foreign Economic Espionage in Cyberspace)報告等,均宣稱中國正在利用美國華人作為非傳統間諜手段竊取美國技術。

二、美國“華人間諜威脅論”的主要內容

自1999 年美國眾議院發布宣稱所有華人都是潛在間諜的《考克斯報告》以來,美國政要、新聞媒體及官方報告等發表了大量關於美國華人從事“間諜活動”的言論。概括其主要觀點,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所有華人都是間諜”

“華人間諜威脅論”者宣稱所有赴美的華人都是潛在間諜,從科學家、留學生、訪問學者到普通訪客,遍布各個行業。美國眾議院特別委員會1999 年發布的《考克斯報告》認為,中國針對美國的大部分技術間諜活動並不是中國國家安全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軍事情報部所屬的職業特工進行的,而是由學生、科學家、研究人員和游客等非專業人員完成的,“中國正日益將留在美國的中國學者當作獲取情報的資源”。2018 年初美國白宮貿易和制造業政策辦公室發布的報告宣稱,中國正在通過五種途徑獲取美國技術,其中包括利用“開源”(open source)方法“廣派留學生、科學家、商人等搜集技術情報”。美國聯邦調查局報告也宣稱,中國政府正通過有償報酬的方式,讓中國公民或美籍華人在美國目標科技公司找到工作,讓他們成為公司“內部人士”,從而更容易竊取到美國的技術知識。

除政府部門公開發表的研究報告外,美國政要甚至總統也在公開場合毫無事實依據地夸大華人“間諜”活動的事實。2018 年2 月3 日,在美國參議院情報委員會舉行的例行國家安全聽証會上,美國聯邦調查局局長克裡斯托弗·雷(Christopher Wray)宣稱,中國政府正在利用學術界的華人教授、科學家或者留學生作為非傳統形式間諜收集美國科技情報。2018 年8 月,美國總統特朗普竟然在其位於美國新澤西州的高爾夫俱樂部舉辦的一場晚宴上宣稱“幾乎所有來自中國的留學生都是間諜”。

(二)“美國華人正在竊取美國先進的軍民兩用技術”

宣稱中國政府正在利用美國華人“間諜”竊取美國前沿軍事、民用技術,是美國“華人間諜威脅論”的核心觀點之一。美國國防部向國會提交的《2017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事和安全發展年度報告》認為,中國正在為支持中國軍事現代化而開展各種間諜活動,獲取“美國出口限制技術、受控設備以及其他無法通過正常途徑獲得的材料”,以滿足中國軍事發展需求。1999 年發布的《考克斯報告》宣稱,中國通過間諜手段“獲取美國先進的軍、民兩用技術是中國進行軍事現代化的一條路徑……中國利用了美國已有的研究成果,從而大大提高了解放軍的軍事技術研究開發能力”。該報告還宣稱中國對美國洛斯阿拉莫斯等5 家國家實驗室進行了持續滲透,認為正是由於中國竊取了美國的核武器技術,中國才“一躍發展到擁有較現代化的熱核武器設計能力”。

“華人間諜威脅論”者聲稱,所有商業技術領域都受到了華人“間諜”活動的威脅。美國聯邦調查局發布消息稱“美國的所有行業,任何擁有專業知識產權的公司都有可能受到威脅”。美國國會中美經濟安全審查委員會主席邁克爾(Michael Wessel)聲稱,中國政府制定了嚴密的國家計劃以獲取美國先進的商業應用技術,其中包括與新能源汽車、信息技術等領域相關的尖端技術。2015 年,FBI 的一項調查宣稱,參與調查的165 家私營公司中有一半聲稱是經濟間諜或盜竊商業機密的受害者,其中95%的企圖來自與中國政府有關的個人。美國知識產權委員會2017 年的一項研究報告也宣稱,中國是世界第一的“知識產權侵權者”,假冒商品、盜版軟件和盜竊商業機密每年使美國經濟損失高達6000 億美元。

(三)“華人間諜遍布美國各地”

“華人間諜威脅論”者聲稱,華人“間諜”遍布美國各地,但主要集中在華人技術移民較為集中的加利福利亞、賓夕法尼亞州等地,尤其是硅谷等華人科學家、工程師集中的地區。美國媒體報道稱,在世界級科技公司集中的美國西海岸地區,尤其是舊金山灣區是華人“間諜”活動的“重災區”(見圖1)。

美國《政客》雜志2018 年初的報道稱,“FBI 所有與反間諜有關的知識產權案件20%來自舊金山灣區”,作為高科技公司雲集的硅谷活躍著各種“更新的、更靈活的‘非傳統’類型的間諜活動”。2018 年2 月,美國聯邦調查局局長克裡斯托弗·雷也宣稱,華人“間諜”遍布美國主要大小城市,活動於所有學科領域。

三、美國政府炒作“華人間諜威脅論”的原因

美國政府之所以將美國華人當作“間諜”,並將其視為美國全社會的“威脅”,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日益增多的華人留學生、科學家“回流”參與中國人才吸引計劃,引起了美國政府對中國科技快速發展的擔憂﹔另一方面是因為美國華人群體所處的社會地位及某些華人個體的不當行為為“華人間諜威脅論”提供了口實。

(一)美國政府遏制中國科技發展的需要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益成為各國生產力發展和經濟增長的決定性要素。加大人力物力財力投入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已成為世界各國政府的共識。近年來,中國在航空航天、量子通訊等領域進步很大,成績卓著,引起了美國政府的極大擔憂。2018 年6 月美國白宮貿易和制造業政策辦公室發布的《中國的經濟崛起如何威脅美國和世界技術和知識產權?》的報告,甚至將中國政府招聘海外華人科技人才回國工作的活動列為“盜取”美國科技情報的經濟“入侵”活動,認為中國政府於2008 年啟動的“千人計劃”,是中國官方針對不同科技領域高層次人才而開展的“竊取”美國科技情報的行為。

為了遏制中國“千人計劃”“中國制造2025”等項目的實施,美國政府加大了對所謂華人“間諜”的監控和起訴力度,以限制掌握前沿技術的華人科學家回歸中國。據胡善慶博士等人的統計,1997 年至2015 年,依據美國《經濟間諜法》起訴的間諜案件總數為144 起,其中45 起案件與中國有關。

2008 年以前美國政府每年針對華人科學家的案件起訴數量最多不超過3 件,其中1999、2000 和2003 年為0 件,但2008 年后每年針對華人的起訴數量逐漸增多,其中2008、2009、2011 和2015 年均達到5 件之多。不難看出,自2008 年起美國政府加大了對華人涉嫌“間諜”案的起訴和審判力度,而這一年恰好是中國頒布實施海外人才吸引政策“千人計劃”的元年。美國政府借炒作“華人間諜威脅論”,遏制中國科技發展的目的可見一斑。

(二)美國國內對華人長期存在的歧視和偏見

美國主流社會對華人存在嚴重偏見,許多華人對美國的政治忠誠度受到懷疑。自19 世紀以來,“亞洲人和亞裔美國人被美國政府視為天生不忠的趨勢一直持續到今天”。從1882 年的《排華法案》,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對在美日裔的監禁,均折射了美國政府對待亞裔的種族主義政策傳統。21 世紀以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美國學界、政界及美國社會出現了一種以‘恐中’、‘反中’為主要特征的新的‘政治正確’”,那些與中國接觸過密的學者往往被指責,甚至被視為是中國派到美國的間諜。2001 年,美國百人會開展的一項調查發現,23%的美國人對亞裔美國總統候選人的支持感到不安,7%的人不想為亞裔美國人的首席執行官工作(不想為非洲裔美國人工作的比例為4%),32%的美國人認為華裔美國人可能對中國的忠誠度高於對美國的忠誠度。

美國主流社會對華人的歧視傳統使得中美關系緊張狀態下的華人更容易受到懷疑。目前,中美科技競爭日益激烈,圍繞高新技術知識產權的糾紛日益增多,華人科技從業者因其族裔背景而被起訴或定罪者也日益增多。美國百人會2017 年發布的《起訴中國“間諜”:經濟間諜法的實証分析》報告顯示,從2009 年至2015 年,所有依據《經濟間諜法》被起訴的被告中52%是華人,其他族裔如白人佔37%,阿拉伯裔僅為1%,其他亞裔僅為10%。

此外,在被判刑定罪的人員中,華人和所有亞裔被告的平均刑期是25 個月和22 個月,是白人被告(平均刑期11 個月)的兩倍有余。白人被告幾乎一半(48%)獲得了減刑或者緩刑判決,而隻有21%的華人被告和22%的亞裔被告獲得了減刑或緩刑。

(三)少數華人科學家日常工作中客觀存在不當行為

首先,少數美國華人科學家自身在工作中的失誤操作或違規行為,客觀上為美國相關執法部門的監控和起訴提供了把柄。如部分參與中國“千人計劃”的華人科學家未能按美國的法律或公司規定,及時向美國政府或所在公司通報其在中國的兼職及薪資情況,觸犯了美國法律。在“千人計劃”入選專家中,時常出現不合美國法律規范的事件, 如2017 年9 月,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OAA)前雇員、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王姓工程師,在返回美國探親時被捕。據美國百人會發布的消息,王姓工程師被逮捕的理由與他在中國的兼職有關 ,他被指控違反了美國聯邦政府雇員不得接受美國政府之外任何工資的法律規定,故意從中國“長江學者”“千人計劃”項目中獲取報酬。

其次,少數華人科學家日常工作中對所在公司的保密協議和相關法律未予以足夠重視,涉密操作不合規范。一些華人科學家為了工作方便,將公司或實驗室的文件下載到私人電腦,或將涉密文件帶回家中,這些行為極易被雇主或美國政府當作“竊密”的把柄。如李文和在1999 年被捕前,曾未經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同意,自行下載非機密的軍事資料,並將自己的工作文件備份。這種做法最終使他被判犯有“不當處理機密數據”罪。除此之外,李文和在聯邦調查局對其展開調查初期,在沒有咨詢律師的情況下,對包括聯邦調查局等機構的調查人員說了許多情況,使其后來在應對起訴時處於十分不利的局面。一位華人資深IT 工程師針對此事評論道:“華人科學家在與美國政府,尤其是與中國發生聯系的時候一定要咨詢相關的律師,不要讓人抓住把柄,否則后患無窮。”

再次,少數華人科學家未能嚴格遵守相關行業法律或職業道德,存在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2018 年8 月初,“千人計劃”專家、通用電氣主任工程師(Principal Engineer at GE Power)鄭姓華人在美國家中被捕,被指控涉嫌為中國竊取蒸汽渦輪制造流程圖等技術機密。美國聯邦法庭的起訴書稱,鄭姓華人試圖把 39 份通用公司的設計圖紙加密打包,放到一張照片文件的代碼后面,並將其偽裝成一張正常的日落風景圖從公司服務器上拷貝出來,發至自己私人郵箱。目前,雖然該案還在審理當中,真相尚無從查考,但鄭姓華人加密拷貝文檔至自己私人郵箱的行為顯然有違職業規范,為美國執法部門調查其侵權提供了証據。

四、美國“華人間諜威脅論”的影響

美國“華人間諜威脅論”自20 世紀90 年代末出現以來,對中國的科技發展、華人在美國的生存發展及“華人間諜威脅論”的始作俑者——美國的科技人才儲備均造成了諸多負面影響。具體情況分析如下。

(一)對中國的影響

第一,美國政府為應對所謂華人“間諜”威脅採取的系列措施,打擊了美國華人科技人才參與中國科技發展的積極性。美國通過反“間諜”行動,加大對華人科學家的起訴力度,僅從2017 年至2018 年上半年,就有數名“千人計劃”專家被美國政府逮捕或起訴。除此之外,美國政府還通過立法或行政處罰等方式,阻礙華人科學家參與“千人計劃”。2018 年5 月9 日 ,美國眾議院批准通過了《國防授權法案》( NDAA)修正案,其中一項提案規定,允許國防部拒絕向參加由中國等國家贊助的“人才或專家招募計劃”的研究人員提供資金資助。美國政府針對華人科學家的起訴和法律限制,使參與中美科技交流的華人科學家陷入左右為難的境地,“一方面,他們經常受到美國大學、政府研究機構的鼓勵,與中國的同行開展合作交流﹔另一方面,他們又擔心可能因錯誤行為而被起訴。”

第二,美國政府針對中國公民收緊移民政策,對我國海外人才儲備造成不利影響。基於對華人可能會獲取美國學術研究機構高科技知識情報的擔憂,特朗普政府對中國公民赴美學習和工作簽証的數量採取了限制措施。據美聯社報道,從2018 年6 月11 日起,申請赴美主修STEM(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專業的中國留學生,尤其是主修機器人技術、高科技制造業或航空專業的中國研究生隻能獲得一年的F1 學生簽証。留學生群體是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力量之一,美國政府通過收緊簽証政策的措施限制了中國理工類留美學生的規模,勢必對我國海外理工類人才儲備造成不利影響。

第三,美國政府通過簽証等手段阻止中國科學家赴美開展正常學術交流的行為,對中國科學家開展國際科研合作造成了負面影響。2017 年,美國駐華大使館曾拒絕向准備赴美參加研討會的航天工業某工程師發放簽証。2017 年7 月,北京某高校生命科學專業某教授在辦理赴美簽証參加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舉辦的研討會時屢次被拒簽。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加強國際科學研究合作已成為人類應對諸多挑戰的必然趨勢,美國政府的行為為中國科學家與國際同行開展學術合作與交流設置了障礙。

(二)對美國的影響

對於美國政府而言,“華人間諜威脅論”是一把雙刃劍,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阻礙美國華人參與中國科技發展的目的,但也對美國的人才培養和儲備造成了不利影響。移民在美國科技發展過程中作用突出。據2016 年美國人口普查數據,硅谷大約71%的科技員工是外國出生的移民,其中尤以中國人和印度人為多。一般而言,在美國學習的中國留學生,尤其是具有博士學位的高層次人才,是美國科技創新的重要潛在力量。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2013 年的研究報告顯示,92%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在畢業五年后仍選擇留在美國工作,為美國的科技創新服務。因此,美國政府關於收緊申請STEM 專業中國留學生F1 簽証的規定,勢必造成STEM 類中國留學生數量減少,__進而影響美國科技創新后備人才的培養和儲備。

頻發的華人“間諜”案某種程度上導致了美國科技人才的流失。1999 年發生的“李文和案”使得許多華人科學家因擔心他們的特殊族裔背景而被懷疑為“間諜”案嫌疑人,從而選擇遠離諸如與國防、空間及武器等相關的科研機構。以李文和工作過的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為例,受“李文和案”影響,先后有5 名華人科學家選擇離開了該實驗室,在該實驗室從事科研的亞裔博士后數量也從70名下降到55 名,除此之外,申請該實驗室博士后研究基金的華人學生數量也出現了減少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發表聲明說,由於對安全問題的擔憂,美國許多實驗室基於國籍、種族等方面的偏見,在吸引外國出生的少數族裔科學家方面變得越來越困難。越來越多的証據顯示,現在的環境對美國招募外國出生的少數族裔科學家造成了不利影響。

(三)對美國華人的影響

“華人間諜威脅論”使得美國政府針對華人科學家的無端指責和起訴迅速增加,對華人科學家群體造成了極大傷害。針對華人科學家的諸多無端起訴,使許多華人科學家蒙受了職業和經濟方面的損失。巨額的訴訟費用和輾轉時日的訴訟過程不僅使涉案華人科學家面臨巨大的經濟壓力,而且也使他們承受“不被信任”“被懷疑”的心理摧殘。2014 年10 月,供職於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華人科學家陳霞芬在辦公室內被美國聯邦調查局逮捕,被指控涉嫌為中國非法獲取美國水壩等敏感信息,雖然后來關於她的所有指控在開庭前夕被撤銷,但她卻被原雇主美國商務部解雇。事后陳霞芬曾動情地說:“我被徹底毀掉了。20 年努力的結果全沒了。一夜之間,我從一名優秀的聯邦雇員,降格到一名罪犯。”2018 年3 月至9 月,筆者曾借助在美國訪學的機會,於舊金山灣區等地以華人科學家和工程師為對象就華人技術移民相關問題開展訪談。訪談對象的反應使筆者切實感受到了美國炒作“華人間諜威脅論”背景下,華人科學家和工程師“人人自危”的恐懼心理。訪談中許多人對筆者的身份和訪談動機表示懷疑,不願接受訪談。在接受訪談的華人科學家和工程師中,當筆者問及“如何看待美國華人科學家頻繁遭逮捕的問題”時,許多人表示“我不方便回答這一問題”。

另外,“華人間諜威脅論”使得美國華人科學家被“污名化”,華人群體形象遭到了損害。在“華人間諜威脅論”者看來,凡是華人皆可疑。《考克斯報告》聲稱,基本上所有來到美國的中國訪問者都是潛在的間諜,使人們對那些在美國公司和實驗室工作的具有亞洲背景的外國及美國籍的科學和工程人員產生了普遍性的懷疑。這種情況使得所有華人科學家“人人自危”,“他們擔心與中國的任何合作都會引起懷疑”。那些被美國政府無端起訴的華人,經媒體宣傳報道后,可能使美國主流社會形成“所有華人都是間諜”的印象,最終可能又加倍引發排華反華。對於那些被無端起訴的人,即使后來撤訴或証明無罪,他們所受到的傷害也無法挽回了。

五、結語

綜上所述,產生於20 世紀90 年代的美國“華人間諜威脅論”,通過歪曲事實宣稱所有華人都是“間諜”、加強反“間諜”起訴、收緊留學生簽証政策等方式,阻礙了中國海外人才的回流和培養,對中國的科技發展和華人在美國的生存發展均造成了諸多負面影響。但“華人間諜威脅論”是一把“雙刃劍”,客觀上也造成了美國的人才流失。

美國“華人間諜威脅論”的本質,其實是在中國日益崛起背景下,抱持冷戰思維的美國政府以中國為假想敵,通過捏造和渲染華人“間諜”活動的規模與危害,借機遏制中國科技發展的一種政治策略。這在提倡國際科學研究分工與合作的今天,是一種典型的逆世界科技發展潮流而動、損人不利己的技術民族主義行為。可以預見,美國政府仍會繼續通過炒作“華人間諜威脅論”的方式,限制美國華人留學生和科學家群體的“回流”或“環流”,從而遏制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對此,我們應當有清醒的認識,進一步予以關注和研究,並提出切實有效的應對策略。

主管單位: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

主辦單位: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

投稿郵箱:hqhrlsyj@163.com

(責編:皮博、高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