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刊鄉訊>>《華僑華人歷史研究》
【國際移民】阿根廷移民政策的演變——兼論阿根廷中國移民的歷史與特征
2019年07月05日15:30  來源:中國僑聯

作者:李善龍,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民族學、國際移民與海外華人﹔曾少聰,男,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國際移民與海外華人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民族學、漢民族研究、國際移民與海外華人。

本文選自2019年第2期《華僑華人歷史研究》。

 

隨著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穩步推進,拉美華人移民活動逐漸成為新的研究熱點,其中,阿根廷的中國移民現象近年來越來越引人關注。作為傳統的移民國家,移民政策是阿根廷國策的一個重要層面,也是阿根廷社會運作機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阿根廷於1853 年正式通過了憲法,對移民做了相關的規定。1876 年,阿根廷頒布首部移民法,其實施時間前后長達百年。其后,阿根廷又分別於1981 年、2004 年頒布了新的移民法,在此期間,阿根廷還曾頒布若干移民條例。移民法的制定和修改、移民條例的頒布和實施對包括中國移民在內的國際移民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近年來,國內外學術界開始重視對阿根廷中國移民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該領域仍然是國內外學術研究的薄弱環節,研究成果相對較少,且主要以文獻研究為主,立足於深度田野調查的研究不多。已有研究成果主要關注華人社團、華商經濟、族群關系和社會適應、中國移民的海外安全和阿根廷的福清新移民研究等問題,而較少關注和研究阿根廷的移民政策與中國移民之間的關系。本文嘗試在梳理和分析相關文獻資料的同時,利用筆者在阿根廷進行田野調研獲得的資料,探討阿根廷移民政策的歷史演變及其對中國移民產生的影響,進而闡述阿根廷中國移民的歷史及特征。

一、阿根廷移民政策的歷史演變

(一)自由開放時期:19 世紀50 年代—— 20 世紀30 年代

阿根廷1810 年5 月25 日獨立,雖然擁有廣袤的土地和豐富的農業資源,卻面臨著勞動力嚴重短缺問題。為解決勞動力短缺問題,阿根廷政府廢除了西班牙殖民時期嚴格限制外來移民的政策,實施鼓勵移民策略。曾任阿根廷總統的貝納迪諾裡·瓦達維亞於1820 年提出“農業墾殖計劃”,試圖依靠吸引歐洲移民來發展農業生產,促進經濟發展。但受當時國內政局不穩、移民人身安全缺乏保障以及基礎設施落后等因素制約,該計劃以失敗告終。1824 年,阿根廷政府成立了僑務委員會,設立移民管理局,開展吸引移民工作。不過,在阿根廷獨立后的半個世紀裡,受考迪羅主義盛行、政治紊亂、經濟衰微等因素影響,從1825 年至1857 年,隻有少數移民來到阿根廷。

在19 世紀50 年代之前,胡安·巴蒂斯塔·阿爾韋迪、多明戈·法斯蒂塔·薩米恩托等知識精英不遺余力地倡導和呼吁移民,他們的目標是,把阿根廷建設成為自由、文明、現代化和歐洲化的共和國國家。在他們眼中,阿根廷是野蠻之地,美洲印第安人、高喬人和黑人等是野蠻、落后和無知的代表﹔而歐洲則是文明之地,歐洲人是文明、進步和道德的典范﹔引進歐洲移民是改變阿根廷社會落后和野蠻現狀的重要途徑。阿爾韋迪還提出了著名的口號:“移民就是治理”。薩米恩托認同歐洲資產階級秩序和白人至上的觀點。他在《法昆多》中提出的“文明——野蠻”二元論,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用歐洲“文明”去戰勝美洲“野蠻”的發展思路。他們所提出的親移民政策逐漸被阿根廷統治者採納和實踐,自由開放的移民政策成為阿根廷的基本國策之一。

19 世紀50 年代后,阿根廷政治日趨穩定。1862 年,阿根廷結束了長期內戰的局面,統一了國家,為經濟發展和吸引移民創造了良好條件。1853 年,阿根廷頒布了首部憲法,該憲法採取了親移民立場,建立了偏好歐洲移民的長期法律框架,憲法第25 條規定:“聯邦政府鼓勵歐洲移民”。同時,阿根廷憲法還慷慨地賦予外國移民與本國公民幾乎同等的權利。19 世紀50 年代后,阿根廷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逐漸形成了以農牧業產品出口為主的發展模式。這種發展模式需要更為充足的勞動力。為鼓勵和吸引移民,阿根廷政府於1876 年通過了移民與墾殖法,為移民提供便利,其重要措施如下:一是賦予移民與本國公民幾乎同等權利,免除移民服兵役等義務﹔二是設立農業墾殖場,授予移民土地﹔三是在歐洲設立移民辦事處和物色移民代理商﹔四是為歐洲移民提供交通補貼、免費住宿、種子和工具等優惠措施。

阿根廷的親歐洲移民政策為工業化后歐洲的過剩人口、貧困人口、政治難民等群體移居阿根廷提供了便利。阿根廷豐富的農業資源、充裕的就業機會和良好的經濟收入吸引著大批歐洲移民的到來。據統計,1857 — 1939 年,阿根廷的移入人口共計6,756,712 人,遷出人數為3,179,752 人,淨移民人數達3,576,960 人。移入人口中,意大利籍者2,973,971 人,所佔比例高達44.01%﹔西班牙籍者有2,085,819 人,佔比30.77%。阿根廷成為一個重要的移民接受國,移民成為阿根廷人口增長的重要推動力。1869 —1929 年,移民佔阿根廷人口增長總量的60%。1930 年之前,阿根廷形成以歐洲人佔主導地位的移民國家,成為具有顯著歐洲特色的國家。大規模的移民潮不僅極大豐富了阿根廷的勞動力市場,而且推動了阿根廷經濟的快速發展。“從19 世紀60 年代到1914 年,阿根廷的國內生產總值每年至少以平均5% 的速度增長。”一戰之前,阿根廷贏得了“世界糧倉和肉庫”的美譽,進入了世界上最為富裕的國家行列。在某種程度上,阿根廷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正是大規模移民的結果。

(二)相對趨嚴時期:20 世紀30 年代初至90 年代末

1929 年發生了世界經濟大蕭條,經濟危機的到來嚴重沖擊了阿根廷的經濟發展,同時,也終結了阿根廷大規模移民和自由移民的進程。作為一個長期依賴世界市場和世界資本的國家,大蕭條引起了世界市場的商品價格,尤其是初級產品價格的巨大波動,嚴重打擊了阿根廷的經濟。“1930 —1931 年,阿根廷出口收入減少了三分之一,從20 年代后期的平均約10 億比索減少到1931 年的僅6 億比索。國內生產總值在1929 年和1931 年之間下滑了14%,糧食生產產量下降了20%,制造業下降了17%”受經濟不景氣影響,阿根廷的失業人數快速增多。“失業的農業工人以及工作所得隻能維持半飢半飽生活的人數,在危機時期竟達70 萬人。農業工人和雇農的困苦情況,曾由議會討論多次。”龐大的失業人口對阿根廷轉向日漸嚴格的移民政策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20 世紀30 年代初,阿根廷採取了多項限制移民措施:一是大多數州開始限制移民以保護本地人的工作。1930 年12 月,阿根廷通過了一項法令,征收移民的人頭稅﹔二是驅逐部分失業移民出境﹔三是要求移民申請者提供工作合同。 阿根廷的移民人數急劇下降,由1921 — 1930年的87.8 萬人降至1931 —1940 年的7.3 萬人。鑒於嚴峻的外部經濟形勢,20 世紀30 年代后,阿根廷採取內向發展戰略,實施進口替代發展戰略,極力推動阿根廷的工業化。工業化進程推動了阿根廷由農村向城市的內部移民。據拉特斯估計,1930 — 1944 年,約有85.2 萬人從農村遷移到城市。內陸省份因人口外遷,產生了嚴重的勞動短缺問題。擁有優勢產業的一些省份,急需豐富和廉價的勞動力,南美移民成為他們主要勞動力來源。玻利維亞移民到薩爾塔省和胡胡伊省從事甘蔗生產或到其他省份從事煙草種植工作﹔而巴拉圭移民到阿根廷的東北部從事森林砍伐、棉花種植和巴拉圭茶的種植等工作。阿根廷與鄰國之間巨大的經濟收入差異成為鄰國移民阿根廷的重要因素。1950 — 2000 年,阿根廷人均GDP 是玻利維亞和巴拉圭的3 倍,巨大的收入差距使巴拉圭和玻利維亞成為阿根廷的主要移民來源國。南美移民逐漸取代了歐洲移民,成為阿根廷的主要移民群體。

阿根廷政府曾多次採取各種措施鼓勵歐洲移民,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庇隆政府時期,阿根廷與意大利、西班牙簽署了《移民協議》。1945 —1957 年,有50 萬意大利人來到阿根廷。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隨著西歐國家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加之一些歐洲國家採取各種措施吸引移民,歐洲地區逐漸由移民輸出國變成移民輸入國﹔而與此同時,阿根廷自身的經濟發展放緩,對移民的吸引力下降,因而阿根廷的歐洲移民人數急劇下降。

鑒於歐洲移民的人數縮減,阿根廷與玻利維亞、智利、巴拉圭等拉美國家和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簽訂移民協議,以推動阿根廷的經濟發展。出於國家安全和招商引資的考慮,阿根廷於1981 年頒布了新的移民法,將原先的“永久”和“非永久”兩種移民類型改為“永久居留”“短期居留”和“臨時居留”三種。新移民法歡迎擁有資本、技術的移民者,並對投資移民和技術移民等移民類型給予(永久)居留權等便利條件。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以及我國台灣等經濟發達地區成為阿根廷新興的移民來源地。

阿根廷政府一方面採取措施吸引移民,另一方面則嚴格控制移民渠道。一是嚴格管控非法移民。阿根廷多次頒布法令,嚴格管制非法移民入境,禁止他們就業,採取措施驅逐非法移民以及對社會秩序有危害的移民出境﹔同時,加大對雇用非法移民的雇主的懲罰力度。翁加羅政府宣稱,“阿根廷政府的職責和目標之一,就是防止非法移民”。不過,由於阿根廷邊界線漫長、執法部門執行力不足等原因,管制非法移民的成效不太顯著。二是阻止社會主義國家的移民入境。為防止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影響,阿根廷政府嚴格管制來自社會主義國家的移民。1963 年1 月,阿根廷頒布第788 號法令,宣布限制社會主義國家的移民入境。三是要求移民提供工作合同。阿根廷多次頒布法令,要求移民需提供工作合同。但阿根廷社會不流行且不認可與移民簽訂工作合同,因而移民難以獲得工作合同。這是阿根廷一種嚴厲的管控移民措施。

與20 世紀30 年代之前相比,這一時期的阿根廷移民政策調整帶來了多方面顯著變化:一是移民管控相對趨嚴﹔二是移民來源國發生了顯著變化。一方面,智利、秘魯、烏拉圭、玻利維亞等拉美國家取代西歐和南歐等國,成為阿根廷的主要移民來源國﹔另一方面,日本、韓國和中國等東亞國家成為阿根廷外來移民的新興來源國。

(三)相對包容時期:21 世紀初至克裡斯蒂娜政府時期

2004 年1 月21 日,阿根廷總統公布了新移民法,即第25871 號法令,規定:“移民是每個人基本和不可剝奪的權利。阿根廷共和國持平等性和普及性的原則為基礎確保之”,並“確保所有以永久或短期居留名義申請入境阿國的人士,得享憲法、國際條約、現行雙邊條約及法律中有關權利和義務所賦予之非歧視的標准及採納程序”(第1 章第6 條)。新移民法將“非法移民”的稱謂改為“非正規移民”,並從法律上保障他們應有的權利。“無論其移民途境(是否合法),不得拒絕或限制任何外國人因需享有醫療、社會援助或保健照顧的權利。保健之機構當局,應提供相關手續的指引和咨詢,以便糾正前述處境”(第2 章第5 條)。此外,新移民法還放寬條件,歡迎外來移民。第1 章第9 條規定:“放寬以推動貿易、觀光、文化交流、科學技術及國際關系為理由而申請進入本國人士的入境。”

阿根廷修改和頒布新移民法的主要原因有四:一是1994 年阿根廷頒布了新憲法,將人權寫入其中,為2003 年新移民法將人權寫入移民法奠定了法律基礎。二是南方共同市場的成立推動了區域內的人員自由流動。1991 年3 月,阿根廷、巴西等國簽署了《亞鬆森條約》,開啟了南方共同市場的區域一體化進程。2002 年12 月6 日,擴大的南共體成員(包括玻利維亞和智利)的國家領導人簽署了《南方共同市場居留協定》,實現了南共體成員國之間人員自由流動。三是移民協會和人權組織的長期游說和努力。20 世紀60 年代后,阿根廷社會日益抵制和排斥來自南美等地的移民。來自玻利維亞、烏拉圭、巴拉圭等國家的移民紛紛成立移民協會,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同時,他們與人權組織溝通和合作,如阿根廷法律和社會研究中心、阿根廷難民委員會、阿根廷民權律師 協會和美洲人權委員會等,共同反對歧視移民,力推阿根廷政府改革1981 年的移民法。他們的努力逐漸取得了成效。四是阿根廷反移民組織力量有限,難以發揮有效作用。

阿根廷的新移民法具有創新性、公平性、開放性和包容性的特點。它尊重人權,認為移民是每個人的權利和自由,同時對不論是否具有合法居留身份的外國移民,皆以人道主義和基本人權保障對待。這是阿根廷新移民法的一大亮點,也是其進步的體現。新移民法規定,外國移民與本國居民享有同等權利,同時,保障非正規移民享受教育、醫療等權利,體現了其公平性和包容性。當非正規移民面臨遞解出境及喪失居留權時,移民局無權直接將他們驅逐,而是需要經過法院審核和批准,這在程序上保障了非正規移民的權益。阿根廷新移民法的頒布,有助於消除種族歧視和仇外心理的種族主義蔓延。其頒布與實施,標志著阿根廷相對包容的移民時期的到來。

2004 年以后,阿根廷的南美移民獲得居留權的人數增長較快。據統計,2004 —2012 年,阿根廷共有637,354 人獲得短期居留權,539,252 人獲得永久居留權,他們主要來自玻利維亞、烏拉圭和秘魯等國家。這與阿根廷給予南美移民的種種優惠政策和2006 年所實施的“大赦”政策密切相關。中國移民所獲得合法居留權的人數也增長較快。2004 —2012 年,中國移民共有12,096 人獲得短期居留權,佔總數的1.9%,位列第六﹔15.437 人獲得永久居留權,佔2.9%,位列第四。這與阿根廷在2004 年9 月13 日對南方共同體市場成員國以外國家的移民採取的“大赦政策”(第1160 號法令)密切相關。法令規定:“從2004 年9 月22 日法令正式生效之日起的180 天內,凡在2004 年6 月30日以前在阿居住的沒有合法居留身份的非南方共同體市場成員國居民,均可向阿移民局遞交合法居留申請書、身份証明及無刑事犯罪証明等相關文件。凡符合規定者,移民局將給予其為期兩年的臨時居留權,兩年后,可獲得永久居留權。”至2008 年,共有12,062 名移民因大赦獲得合法居留權,其中75%是中國人。

二、中國移民的歷史及特征

(一)中國人移民阿根廷的歷史

第一階段:清末至1949 年

中國人何時最先移民阿根廷,目前無証可考。據非官方資料,中國人可能於19 世紀中期已移民阿根廷。19 世紀末,阿根廷已有中國移民的官方記錄。據1895 年阿根廷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阿根廷有28 個中國人。清末民初,阿根廷的華人移民主要來自秘魯、巴西、智利等鄰國,少數來自北美和中美洲,原籍多為廣東的番禺、四邑、惠陽和東莞。1914 年,登記在冊的中國移民達463 人,60% 居住在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還有約10% 居住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省份,以貧困的單身男子為主。20 世紀30 年代前后,部分浙江青田人自歐洲、蘇聯等地輾轉移民到阿根廷。同一時期,一些中國人由廣州前往阿根廷,中國移民人數在1934 年達到820 人,為20 世紀50 年代之前的高峰。20 世紀40 年代,因政治因素,一些曾效力於日偽政權的官僚和商人及國民黨員移民到阿根廷謀生。這一時期,阿根廷的中國移民主要來自廣東和浙江,人數相對較少。

第二階段:20 世紀50 年代至90 年代初

20 世紀50 年代至70 年代,移民阿根廷的中國人數較少,這主要是因為當時中國實施限制性移民政策,且1972 年前尚未與阿根廷建立外交關系,同時,阿根廷政府對來自共產主義國家的公民實施限制和禁止入境政策。這一時期,阿根廷的中國移民主要來自中國的台灣和香港地區。據學者估計,1960 — 1965 年,阿根廷的中國移民共有1500 人,20 世紀70 年代以后,阿根廷的中國移民人數增長較快。20 世紀70 —90 年代,阿根廷的中國移民以台灣移民為主。1972 年,台灣天主教神父趙雅博率領10 戶台灣人,以觀光身份到阿根廷,憑借趙的神職身份及其與阿國政府的良好關系,這批移民順利獲得合法居留權。之后,通過家庭團聚等方式,阿根廷的台灣移民逐漸增多。20 世紀80 年代后,台灣人開始大規模移民阿根廷,他們攜資帶眷地進入阿根廷,投資阿根廷的農牧漁業。台灣移民大多以投資者身份正式進入,一次取得永居。以台灣移民為主的中國移民在阿根廷獲得合法居留權的人數逐漸增多(見表1)。

台灣人移民阿根廷,主要原因有四方面:一是政治因素。1979 年,台灣當局放寬出境限制,允許民眾出境旅游,使得當地出境人數增加﹔1987 年,台灣地區解除戒嚴等因素使台灣民眾掀起了向外移民浪潮,而阿根廷是他們重要的移居地之一。二是經濟因素。20 世紀60 年代以后,台灣地區經濟迅速發展,人們收入大幅度提高,具備了移民海外的經濟實力。他們想追求更好的經濟利益。三是社會因素。部分台灣民眾為了減輕子女的升學壓力和逃避服兵役等因素紛紛移民海外。四是阿根廷相對寬鬆的移民政策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1982 年,阿根廷的中國移民從1980 —1981 年間的6000 多人猛增到2 萬多人,主要是來自台灣地區的移民。1987 年,阿根廷的中國移民計有27,500 人。1989 年,阿根廷發生經濟危機,社會治安惡化,1.5 萬名左右的中國台灣地區移民,或再遷移到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或返回台灣地區,人數縮減。20 世紀90 年代后,阿根廷的中國台灣移民以宗教移民為主,主要是一貫道的團體移民。1990 —2002 年,計有6,813 名中國台灣人移民阿根廷,其中1995 年達2,618 人。 2001 年,阿根廷發生經濟危機,不少台灣移民離開阿根廷。目前,阿根廷的台灣移民人數相對穩定,為1 萬多人。

第三階段:20 世紀90 年代初至今

20 世紀80 年代初,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等地的人開始以勞務輸出、觀光等方式進入阿根廷。在1990 年之前,阿根廷大陸新移民人數大約2000 人,80% 來自上海地區,他們主要觀光方式進入阿根廷后滯留當地。他們通過結婚生子或阿根廷實施“大赦”等途徑獲得合法身份。20 世紀90 年代初,來自莆田、福清和長樂等地的福建人開始移民阿根廷,並於20 世紀90 年代中期掀起了移民高潮。阿根廷的福建人由1996 年的7,213 人增長至2005 年的50,579 人和2009 年的6.6 萬人。2004 —2016 年,阿根廷的中國移民共有16,557 人獲得臨時居留權,22,918 人獲得永久居留權(俗稱“紅本”),合計39,475 人(見表2)。2017 年,阿根廷的中國移民超過18 萬,福建移民約為15~17 萬,其中,福清人超過8 萬,長樂人3 萬多,莆田人3 萬多,其他地區人1 萬多。據阿根廷2010 年的全國人口普查資料(每十年統計一次)顯示,中國移民在阿根廷各省均有分布,但地域分布較為集中,主要居住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市和布宜諾斯艾利斯省,達81.8%﹔男女比例相對平衡,為1.16︰1﹔超過90% 移民的年齡在15~64 歲。中國移民主要經營中小型超級市場和餐飲業,其次是進出口貿易、禮品店、洗衣店、旅行社、律師事務所和咨詢中心等,從事行業具有邊緣性。

福建人移民阿根廷有四個主要原因:一是經濟全球化加速了國際移民的流動頻率。作為國際移民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福建新移民在內的中國新移民的規模和流向與全球化進程息息相關。二是中國改革開放為福建人移民海外提供了有利條件。改革開放后,福建人得風氣之先,通過各種途徑移民海外。三是為了追求財富和更好的發展機會。四是阿根廷寬鬆的移民環境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二)中國移民的群體特征

新移民人數增長迅速,地域來源多樣化

20 世紀70 年代以后,阿根廷的中國移民人數迅速增長,移民地域來源發生了極大變化,呈現出“大集中、廣分布”的特點。1972 年,阿根廷的中國移民僅有700 多人。到2017 年,則已超過18 萬人,增長幅度較大。20 世紀70 至90 年代,中國移民地域來源包括台灣、香港、廣東、山東、上海、福建、東北三省等地,其中,台灣地區的移民取代廣東人成為阿根廷中國移民的主體。20 世紀90 年代末至今,中國移民的地域來源進一步擴大,包括台灣、香港、福建、廣東、廣西、江西、東北三省、江蘇、浙江、江西、河南、北京等地,日漸增多的福建人成為當前阿根廷中國移民的主體。

移民方式多樣化,非正規移民較為凸出

20 世紀70 年代之前,中國人移民阿根廷較為困難,主要以非正規入境為主,“因入境及居留甚難獲准,有時必須改名換姓,冒替死亡者始得居留,或從邊界偷渡進入,或跳船下來,等到若干年之后碰上政府大赦,就全部有了身份了。”20 世紀70 年代后,台灣民眾主要以家庭團聚、投資移民等方式移民阿根廷,而大陸新移民則主要以技術移民、家庭團聚和非正規移民為主。20 世紀初90 年代初,阿根廷曾一度放寬投資移民與技術移民簽証,不少福建人通過技術移民和投資移民入境。鑒於中國人移民材料有時存在弄虛作假現象,1994 年阿根廷移民局頒布了第1023 號法令(1994 年7月5 日生效),嚴格管控技術移民和投資移民。

福建新移民主要來自農村地區,學歷以高中及高中以下為主,為“非精英移民”群體。當技術移民和投資移民的途徑受阻時,不少人便選擇以非正規方式入境。近年來,在阿根廷相關部門檢查非正規移民的行動中,來自中國的非正規移民佔有一定的比例,並呈現增長態勢(見表3)。結婚、生子、大赦等是中國非正規移民獲得合法身份的重要途徑。

中國移民開始融入當地社會

阿根廷曾經是中國人移民其他國家的中轉站。與具有濃烈“落地生根”意識的美國中國新移民相比,不少阿根廷中國新移民過客意識較強,他們或將阿根廷當作移民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等國的跳板,或者只是將其作為工作和賺錢的地方。其再移民的目的地往往因其來源地不同而有所區別:台灣移民往往以美國、加拿大為主要移民目的地,而福建連江人、長樂人的最終移民目的地是美國,福清人20 世紀90 年代初傾向於移民日本,之后轉為美國等國家。1989 年和2001 年,阿根廷發生了經濟危機,台灣移民除了小部分回流台灣外,大部分人移民美國和加拿大。留在阿根廷的台灣移民生計方式逐漸轉型,不少人退出華人超市、中餐館、禮品店和照相業等傳統行業,轉而進入房地產業、旅游業、農場和農牧業、小型加工廠等當地主流行業。隨著台灣第二代移民甚至第三代移民的成長,他們在阿根廷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接受專業訓練,阿根廷的華人律師、會計師和醫師幾乎都是台灣移民。他們與當地人接觸和交流日益頻繁,不少台灣移民以當地人為婚嫁對象,日益融入阿根廷社會。

與台灣移民相比,大陸移民主要從事超市、中餐廳、禮品店、進出口貿易等邊緣行業。阿根廷是他們的淘金地。但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大陸移民開始積極融入當地,如參與當地公益事業、與當地人組建家庭、參政議政﹔等等。一些華人青年進入阿根廷政府部門工作。出生於福建福州的袁建平還在2015 年成為阿根廷首位華人議員。大陸移民開始由之前的“過客”逐漸融入當地社會。

三、結語

阿根廷是接收外來移民的重要國家,外來移民對阿根廷的歷史發展有著重要影響。作為阿根廷的重要國策,移民政策在國家事務中佔有重要地位,是阿根廷經濟發展的生命線之一。自阿根廷建國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阿根廷移民政策經歷了較大幅度的調整,經歷了自由——收緊——寬鬆的發展階段。移民政策的變化對阿根廷的移民來源地產生了深刻影響,也對阿根廷的民族構成、經濟發展模式和社會生活多樣化等方面產生了重要影響。吸收外來移民是阿根廷推動人口發展和經濟發展的主要手段和重要舉措,也是構建阿根廷民族這一共同體的重要力量。阿根廷移民政策的演變呈現出理想主義與實用主義相結合、開放與限制相補充、寬容與歧視相交織的特征。近三十年來,中國人較大規模地移居阿根廷,並在阿根廷生存和發展,這與中阿兩國的友好關系有著密切的聯系。中國人移居阿根廷,也有助於加強中阿兩國的民間交流和文化互鑒。

阿根廷移民政策的調整和變化對阿根廷的中國移民的規模、移民方式、經商活動和僑居心態都產生了深刻影響。中國移民成為阿根廷外來移民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阿根廷的地域來源和分布范圍呈現出“大集中,廣分布”特點。就阿根廷的中國移民社會地位而言,阿根廷中國移民的增加主要來自福建地區的“非精英群體”,無法從根本上改變阿根廷中國移民文化素質偏低、社會地位有待進一步提高的事實。移居阿根廷的中國移民,主要是家族式的移民,他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帶有濃厚的家族特色﹔他們的經濟活動主要集中在超市業,亦體現了鮮明的族群經濟特征。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中國移民改變過客心態,逐漸融入阿根廷社會。阿根廷中國移民群體力量不斷壯大,極大改變了阿根廷華人社會的群體構成,有助於在中國—阿根廷共建“一帶一路”中發揮重要作用。

主管單位: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

主辦單位: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

投稿郵箱:hqhrlsyj@163.com 

(責編:皮博、高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