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年過,豬年到。老朋友又見面了。
在我們人類心目中,豬恐怕是最為實在憨厚之家畜。它圓乎乎,胖敦敦,一臉福相,富態豐滿﹔吃了睡,睡了吃,著實老實本份。雖不像狗那樣懂得討人喜歡,善解人意﹔也不像貓那樣我行我素,氣質高雅。但它與我們日常生活之緊密,卻無其他動物可與之相比,值得大書特書。
豬是人類老友。其祖先野豬,又稱“豕”,青面獠牙,脾氣暴躁,行動敏捷,好生凶猛。按動物學分類,豬屬於哺乳綱,偶蹄目,豬科。據同位素方法對與豬相關的出土文物之測定,人類對豬的成功馴化大概在8000年前。自此,它們開始與我們為伍,結束了困苦艱辛,不必再風餐露宿,進入“體制”內,端起“鐵飯碗”,過上了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幸福生活。隨著時代更迭,其后輩逐漸由體型健美的運動健將演變為大腹便便的肥仔﹔由剽悍威猛的壯士出落成慈眉秀目的善類。欄中圈內,安臥著它們豐滿的身軀﹔水塘泥淖,扭動著它們壯碩的拙影。究其原由,好吃懶作乃眾因之首。古人以“牛羊豬犬雞”為五牲,以“馬牛羊雞犬豕”為六畜,而豬皆與焉。
豬最善於成長。在所有家畜中,豬是長得最快的一種,重要原因就是吃得多而動得少。其體力勞動主要就是進食﹔而腦力勞動幾乎是無從談起,絕無操心費神之勞,更少憧憬神游之累。所以一切營養幾乎全部用於增膘,焉能不胖耶?
豬性勇往直前。俗話說,“豬往前拱,雞往后刨”。仰仗著嗅覺靈敏、似乎堅硬的鼻子,散養之豬為生存而不惜體力,不畏艱難,在漫漫荒野中苦苦尋覓,永無止境。
豬曾代表好運。據傳自從唐代開始,殿試及第的進士們相約,如果他們中間哪位后來得以出將入相,就要請同科中書法杰出者用“朱書”即紅筆題其名於雁塔。因“豬”與“朱”同音,“蹄”與“題”音諧,所以豬便成為青年學子金榜題名的吉祥之物。每當學子趕考之前,親友們便贈送紅燒豬蹄,預祝趕考人“朱筆題名”。隨著時光推移,這種作法便約定俗成,世代相延不改。后來在新年時,人們也互贈火腿,火腿多是用豬蹄烤制而成,以預祝來年好運。民間還以“肥豬拱門”象征吉祥,肥豬儼然成為一個傳送福氣的使者。
豬曾象征財富。在古代,人們把擁有豬數量的多少來代表貧富。“家”字就是由房子和一頭豬組成,可見豬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早期墓葬中,陪葬品中豬骨為大宗,按其數量,可判斷墓主地位之高低,財富之多寡。
豬身內外皆寶。豬肉包括五臟六腑即豬下水皆可食,且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是食肉者的主選﹔豬皮可制革,豬鬃可制毛刷,豬血可制顏料,豬油可以制造肥皂,豬蹄可作雕刻原料,豬胰島素可用來提煉藥品。且豬糞可作肥料,促進農作物產量的增長,效果遠遠勝過當今可使農田板結的化肥。所以俗語雲:“豬是家中寶,糞是地裡金。”
豬常為人犧牲。古代天子方伯諸侯等祭祀山川社稷,屠生靈以獻,謂之“犧牲”。因規格不同,祭祀有“太牢”、“少牢”之別。《禮記·王制》謂:“天子社稷皆太牢,諸侯社稷皆少牢。”而牛羊豬三牲全備者,謂之太牢﹔隻有豬羊者,曰少牢。雖仍然血腥,但比之用人來做犧牲,文明程度已大大提高。豬卻太牢少牢皆得參與,足可見人類對它們的“青睞”與“重用”。然其是否有光榮感和使命感,卻未可知。
豬富斗爭精神。不似羊之面對屠刀只是低吟一聲,無語就戮。豬明知在劫難逃,卻仍要潤喉運氣,引吭高歌,聲嘶力竭,氣沖霄漢。豬羊相異至此,其中必有原由。據民間傳說,豬、羊皆因被人宰殺而心中不平,且萌生與老天爺討還公道之念。羊動作輕盈,腳下生風,先得接見。老天爺聽罷莞爾笑曰:“豬羊豬羊你莫怪,你是人間一道菜。爾等終日無所事事,專靠人類飼養,卻不許人類食爾等之肉,則要爾等何用?爾等應予理解。回去轉告胖豬先生,其應泰然處之,不必再勞前來。”羊聞此言,雖仍感悲哀,但思來想去,卻覺合乎情理。無可奈何之余,隻得打道回府。遇胖豬於途中,隻見其氣喘吁吁,步履維艱。羊將老天爺之言轉達。豬心中忿忿,仍覺不公。羊將其強拉硬拽,拖回住所。此后,羊面對屠刀隻有嘆息。而豬因思想不通,便大喊大叫,直至氣絕。由此可見,“給個說法”是何等重要。
豬可升華藝術。文學乃九大藝術之首,而文學作品中時常浮現著豬的身影。尤其是作為中國四大古典小說之一的《西游記》中,作者吳承恩根據民間傳說,創作出“豬八戒”這一生動的文學形象。他面容丑陋,志大才疏,好吃懶作,好色貪財,六根不淨,搬弄是非,但偶爾也可迸發出些許豪邁與勇敢,寬容與厚道﹔不時流露出幾縷柔情與善意,幽默與隨和。筆者以為,人大致可分為“有本事沒脾氣”、“有本事有脾氣”、“沒本事沒脾氣”、“沒本事有脾氣”等四種類型,而在《西游記》中各有典型代表。有本事沒脾氣者,如來是也﹔有本事有脾氣者,悟空是也﹔沒本事沒脾氣者,沙僧是也﹔沒本事有脾氣者,八戒是也。八戒化身與傳人,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
豬雖然是我們久經考驗的老友,追隨人類痴心不改甚至不惜肝腦涂地,為人類做出過重大貢獻,但並未因其勞苦功高而得到人類尊重,反而成了愚蠢和笨拙的代名詞。形容某人動作不靈敏時,經常用“比豬還笨”來比喻,頭腦不靈活,也經常被形容為“豬腦子”等等。不僅如此,豬還是“懶惰”、“貪婪”、“丑陋”的代名詞。在人類的文化生活中,豬被使用往往帶有深厚的貶義色彩,真是辜負了豬對人類的耿耿忠心。
其實,豬被人類輕蔑,完全是出於人們對其表面現象的觀察。在上古時期,豬在文化意義方面並不含任何貶義,相反,豬是衡量勇敢和財富的尺碼。不但“家”的含意是在房屋內養豬,就連當時的社會活動,也經常以與豬有關的事物為中心。例如“事”字,在甲骨文中便是雙手舉長柄網捕捉野豬之狀。而人的素質,也以豬為坐標來衡量。如“敢”字,有徒手捉豬以示勇敢之意,而不能捉豬便為怯懦。同時,也反襯出先人對野豬之重視與敬畏。而家豬因長期被人類馴養,與大自然隔離,漸漸喪失了本性。這是為寄人籬下、苟且偷生所付出的必然代價。
又逢豬年,使我們再一次關注有關豬的話題。豬集眾多優點和缺點於一身,一方面象征著勇敢、厚道、忠誠、謹慎、誠實、寬容,另一方面又代表著愚笨、懶惰、貪吃、好色、骯臟。但無論如何,它們是與我們攜手同行近萬年的忠厚老友,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物質來源。我們應學其隨遇而安,擯其惰性懶散,與時俱進,勇往直前。(文 / 邸永君 繪畫 / 邢振齡)
來源:《海內與海外》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