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界風採
一封僑批,道盡閩南“血漢情”
2019年04月23日14:55  來源:福建日報

圖片為歌仔戲《僑批》劇照 記者 林澤貴 攝

18日—21日,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創排的年度大戲《僑批》迎來了入選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度舞台藝術創作資助項目后的首次公演,在廈門小白鷺藝術中心金榮劇場連演四場,好評不斷。

這是無數閩南華僑華人魂牽夢縈的鄉愁記憶和文化符號——僑批,首次被搬上歌仔戲舞台。傳統中帶有創新的音樂、古朴寫意的舞美、跌宕起伏的劇情和演員走心的表演,不僅深刻還原了晚清下南洋的華工“血淚史”,更將閩南人對家的承擔以及對信義的承諾鮮活地立在舞台上。觀眾由此感受到的,是那隱藏在一封封僑批字裡行間的閩南人的人格力量,編劇、廈門市台灣藝術研究院院長曾學文稱之為“血漢情”。

深度挖掘僑批題材

每場演出后觀眾都舍不得離開,讓全體演職人員感到欣慰,也讓主創人員打磨國家精品舞台劇的信心倍增。

《僑批》由三獲中國戲劇曹禺劇本獎的曾學文創作,這也是他“歌仔戲三部曲”繼《邵江海》和《蝴蝶之戀》后的第三部作品。

在閩南語中,“信”讀作“批”,“僑批”即海外華僑與家鄉的往來書信,是一種銀信合一的特殊寄匯方式。

《僑批》講述了木偶藝人黃日興為賺取向心上人如意提親的彩禮錢,聽信客頭的謊言下南洋,卻不知自己被賣了“豬仔”。礦工阿祥冒著生命危險護送黃日興逃離金礦礦區,唯一要求是讓其替苦力們把銀信送到家人手中,告知他們還活著。然而,用阿祥的性命換來生還機會的黃日興,迎來的卻是如意出嫁的嗩吶聲。黃日興無法拒絕鄉親們的懇求,毅然再次踏上南洋之路,替僑眷們送“平安批”,從此成為一名南洋“水客”,他手上的每一封“批”,都是苦力和家人活下去的力量。

這是閩南人喜聞樂見的地方劇種——歌仔戲,首度挖掘僑批這一題材。“閩南人下南洋也帶去了閩南文化,歌仔戲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曾學文說,用傳統閩南戲曲形式歌仔戲來呈現僑批文化,有著非常特別的意義。

作為土生土長的閩南人,曾學文一直把講好閩南人的故事作為寫作的使命,都能將閩南文化巧妙地融入他的戲劇作品中。

很早就在關注僑批題材的曾學文,一直在尋找一個創作的契機。2013年6月19日,備受全球華人關注的僑批檔案申遺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曾學文說,僑批反映了閩南人下南洋的歷史,包含著無數人的生與死、苦與樂、艱辛與希望,有著濃烈的情感可以抒寫。

“一封僑批就是一個故事,浸透著海外僑胞的汗水和血淚,蘊含著他們對祖國、故裡和親人的一片深情,昭示著他們對家鄉、骨肉的責任感。”廈門資深歌仔戲迷阿諾說,用備受兩岸及東南亞觀眾最熟悉最喜愛的歌仔戲來演繹這個題材,表現閩南華僑的這份情感,特別接地氣,特別能引發共鳴,“看了三四遍,眼淚被賺了不少,還是覺得不過癮”。

追尋閩南“血漢”精神

2016年,劇本入選廈門市委宣傳部《廈門市文藝發展專項資金扶持項目》﹔今年,入選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度舞台藝術創作資助項目﹔三獲中國戲劇曹禺劇本獎的曾學文創作劇本,文華導演獎獲得者韓劍英和梅花獎演員蘇燕蓉擔任導演,文華音樂設計獎獲得者江鬆明擔任音樂設計,文華舞美設計獎獲得者黃永碤擔任舞美設計,中國藝術節表演獎獲得者庄海蓉、梅花獎獲得者蘇燕蓉、中國戲劇節優秀演員獲得者陳志明、福建省中青年演員比賽金獎演員曾寶珠等一批優秀演員出演……《僑批》從一開始就充滿了光環。

好戲是不斷打磨出來的。《僑批》的劇本創作到演出過程中,專家和主創們反復進行推敲、打磨。僅劇本一項,編寫始於2015年,在去年底參演第七屆福建省藝術節前已改過七稿,七藝節之后的三個多月,又修改了數稿。

創作《僑批》時,曾學文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什麼是閩南人的性格,閩南人的精神是什麼?”曾學文說,在浩如煙海的一封封僑批裡,字裡行間寫滿的都是閩南人對“家”的承擔以及對信義的承諾,“那是一種奉親事妻的擔當,克勤克儉的奉獻,義無反顧的勇氣,仗義舍身的義氣,那是一種可觸摸的人格魅力”。

曾學文以厚重的華工史作為《僑批》的基底,透過黃日興的個體命運與閩南人群體的命運交織在一起,展現出該劇的人文溫度——“血漢重情長”,融入閩南人骨血的“愛、義、恩、情、孝、儉、諾”等精神內核。“《僑批》以濃烈的情感沖擊力,讓觀眾領略到閩南人精神魅力所在,是我對閩南人精神的追尋。”他說。

站在更高的起點和更寬的視野上,《僑批》的創排意義更為非凡。鴉片戰爭后,廈門被辟為五口通商口岸,大量的閩南人從這個口岸遠渡南洋,想方設法把辛苦賺來的血汗錢寄回家鄉奉親養家。僑批因此成了華僑和僑眷的生命線,成為無數閩南華僑華人魂牽夢繞的鄉愁記憶和文化符號。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主任林德和說,歌仔戲《僑批》將承載幾代閩南華人華僑記憶的僑批搬上舞台,有助於連接海外華僑華人與家鄉的情感記憶,以心靈上的共鳴架起“一帶一路”的文化橋梁、心靈橋梁。

2017年,廈門市建成了僑批文化廣場。林德和表示,未來,中心將繼續把《僑批》進一步打磨成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劇目,和僑批文化廣場一樣,成為廈門的文化名片,並盡力推動《僑批》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演出。

為兩岸文化融合“探路”

此次《僑批》的排練、演出,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與台灣戲曲音樂協會再次合作,特別邀請了台灣著名歌仔戲樂師柯銘峰等10名台灣演奏員參與演出。劇團希望借助新劇目的排演,加強兩岸文藝工作者的交流與合作,共同推動兩岸歌仔戲的繁榮與發展。

“沒想到那麼快,兩岸藝術工作者就已經真正意義上地坐在一起演奏了。”此次台灣演奏員的領隊、台灣戲曲音樂協會常務理事柯銘峰感慨不已。19年前,柯銘峰在一場歌仔戲活動中與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結緣,此后雖多有交流卻鮮有一起合作的機會。“這次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發來了邀請,兩岸藝術工作者能夠借此機會同台演奏,互相切磋學習,一起提高。”柯銘峰說,福建先民過台灣、下南洋的歷史,是全世界閩南人的共同記憶,相信台灣以及東南亞地區民眾看到《僑批》這出戲都會很感動。

歌仔戲是海峽兩岸共同哺育的戲曲劇種,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不僅與台灣歌仔戲界建立了密切的聯系,還構建了良好的合作基礎。兩岸合作共譜的大戲《蝴蝶之戀》,不僅開創了兩岸歌仔戲劇團首次全方位的合作,集結兩岸眾多優秀藝術家共同參與,涵蓋制作、劇本、導演、音樂、舞台設計和表演等各個方面,尤其是兩岸名角同台演繹,開創了60年來兩岸歌仔戲劇團共演一台戲的先河,更榮獲了第十二屆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優秀戲劇獎等多項殊榮。

“海峽兩岸每一次的藝術交流,都是兩岸藝術思維的一次撞擊,都是一種融合探索。”曾學文說,同根同源的歌仔戲,早已浸潤著海峽兩岸血脈交融的生命史,通過不斷的交流,重新認識彼此,慢慢實現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模式,促進了戲曲界交流互動的良性循環,成為積極踐行兩岸文化融合的“探路者”。在他看來,廈門的獨特優勢在於緊抓兩岸融合來推動傳統藝術的發展,希望雙方在交流中能夠共同培育更多優秀的戲曲種子,創作出一部部讓歷史銘記的好作品。(記者 林澤貴)

(責編:段晨茜、閆妍)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