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界風採
巴基斯坦華人醫生喇杰廉: 為了中巴人民心心相印的友情
2019年03月25日08:1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走進繁華的F10市場,隨便找人打聽一家“中國醫生的診所”,許多當地民眾很快就能指出准確位置。那是他們平常尋醫問藥的首選之一,那名“中國醫生”更是不少人的老朋友。

這家名為“中國針灸中心”的醫療中心在伊斯蘭堡已經開了28 年,從未間斷,甚至連地址和門面都沒太大變化。醫療中心的主人名叫喇杰廉,祖籍甘肅。和本報記者聊起在巴基斯坦行醫多年的經歷,喇大夫有說不完的故事。一口濃郁地道的西北鄉音,娓娓道來他在異鄉的質朴堅守。

一份28年不變的堅持

“每天上午9時到下午2時,再從下午4時到晚上9時,一共10個小時,周末不休。”這是喇杰廉日常的坐診時間。這個工作習慣,他堅持了28年。

針灸,拔火罐,治療感冒發燒,解決疑難雜症,進行崗前體檢……平時,喇杰廉和同事們很少得閑。高峰時期,他們常常一天要接診上百名患者﹔非高峰時期,每天也有幾十人。粗略算算,20多年來,在喇杰廉的醫療中心接受治療的病人超過20萬人次。

“在伊斯蘭堡,中醫有市場、有需求。除了華僑華人,許多當地民眾,甚至其他國家駐巴人員,都奔著中醫而來。”喇杰廉說,正是這個原因,讓他在1991年來到巴基斯坦后,再未離開。

乍到之時,因為語言不通、文化相異,喇杰廉也曾碰到不少困難。

在巴基斯坦,老百姓大多使用烏爾都語。“但最初,我隻會英語,也沒條件聘請翻譯。每次當地患者來看病,溝通都成問題。”這讓喇杰廉頗為頭疼。

幸運的是,附近的鄰居們都很友善。一些店主擅長英語,見此情形,主動前來充當翻譯。閑暇時間,他們還教喇杰廉學習烏爾都語,幫他克服語言難關。有了這些“熱心腸”,喇杰廉留在巴基斯坦長期工作的動力更足了。

說起如何推廣中醫,喇杰廉一直堅信,口碑是最好的廣告。平常,為了讓患者更好地了解、接納中醫藥,他會耐心講解中藥的成分、用途,也會在進藥時細致檢查藥物成分,照顧當地患者的特殊需要。

“患者來我們這兒接受治療,覺得效果好,下次就帶來他的家人朋友。”漸漸地,“喇大夫”的名聲越來越響,也越傳越遠,其他城市的患者紛紛慕名而來。

患者多了,醫療中心規模擴大了,最初的門面有些不夠用。喇杰廉考慮過“搬家”。最終,他決定,在F10市場附近開一間更大的門面,但同時保留原有的這間醫療中心。

“有些外地的患者一兩年才來一次,搬了地方,他們可能就找不到了。我得讓這些‘老朋友’們就診更方便。”喇杰廉說。20多年了,他和許多人早已不僅僅是醫生和患者的關系,更是情誼深厚的朋友。

無數“說走就走”的遠行

這幾年,喇杰廉跑了很多伊斯蘭堡以外的偏遠地區,行程萬裡。水電站、水泥廠、火力發電站……細數一下不難發現,他去的這些地方,都是中巴經濟走廊的建設項目。

“我們是在為‘一帶一路’建設服務。”說到這,喇杰廉非常驕傲。

自中巴經濟走廊開建以來,為了打通這條經濟大動脈,不少中資企業來到巴基斯坦,許多中國工人成為建設這條走廊的重要力量。然而,一些工程項目地處偏僻,醫療條件較差。部分中國工人水土不服,容易感染瘧疾、登革熱等當地常見的傳染病,又因語言不通,就醫很不方便。

於是,守護中巴經濟走廊建設者們的健康,成為喇杰廉的一項新工作,“說走就走”的遠途出診也隨之成為他工作的一種常態。

有一次,一家正在巴基斯坦北部山區建設水電站的中企聯系喇杰廉,說工地上四五十名工人突然出現了拉肚子的症狀,但不便集體去伊斯蘭堡看病。聽聞消息,喇杰廉立即備好藥物和檢查器械,趕赴工地。

“路況不好,我坐了8個多小時的車才到那裡。”喇杰廉至今還記得,剛到工地,眼前所見就給他極大觸動:工地位於山上,周邊人煙稀少,天氣陰晴不定,手機信號時有時無。工人們住在臨時搭建的板房裡,穿著雨鞋在隧道裡工作。見到遠道而來的醫生,大家高興極了,挨個就診領藥,還都想和喇杰廉多聊幾句,因為平時太難見到外人。

工人們在艱苦環境中的敬業與樂觀深深打動了喇杰廉。而這樣的故事,他經歷了很多。

走的遠了,見的多了,喇杰廉想要沿著中巴經濟走廊行醫問診的心更堅定了。如今,他的醫療中心和不少中資企業建立了長期合作,他和同事經常奔赴各個工程現場,為員工做體檢、打疫苗,也常在伊斯蘭堡收治突發疾病的中巴工人。

細心的喇杰廉還為許多工地專門准備了急救箱,裡面放著治療常見疾病的各種藥品,包裝盒上印的雖是英語或烏爾都語,卻都貼上了一張中文標簽,清晰地注明藥品名稱和服用指南。“我還寫上了聯系電話,工人們如果有什麼問題或是碰到緊急情況,可以隨時和我們聯系。我們也能通過電話,幫工人們和當地醫生溝通病情。”

為中巴工人服務,為“一帶一路”建設做自己的貢獻,喇杰廉樂此不疲。

更多扎根他鄉的理由

在喇杰廉的醫療中心隔壁,有一家當地人開的裁縫鋪。前幾天,一次閑聊,年輕的裁縫向喇杰廉感慨:“中巴經濟走廊給我的國家帶來了許多好處,我每天都在期待這條走廊也能讓我受益。”

喇杰廉聽后笑道:“其實你已經享受到好處了。你看,過去,即便是在首都伊斯蘭堡,也時常停電,你們不得不因此停工,還得忍受酷熱。現在,水電站、火電站陸續建起來了,這種情況是不是明顯改善了?”裁縫一想:“確實如此,我們真得感謝中巴經濟走廊,感謝中國!”

在巴生活20多年,喇杰廉親眼見証了中巴合作結出越來越多的碩果,也與當地老百姓的心越貼越近。

這些年,隨著中巴經濟走廊“繁花盛開”,“中國熱”持續風靡巴基斯坦。喇杰廉發現,來醫療中心做出國體檢的當地學生和商人明顯增多了。越來越多巴基斯坦民眾對中國充滿向往,想去留學深造或經商發展。

“中巴合作給巴基斯坦的就業、教育、民生等領域帶來了許多變化。”喇杰廉也躍躍欲試,想發揮自身優勢,積極牽線搭橋,為推動中巴醫療合作貢獻力量。

2016年底,在他的力促之下,甘肅省衛計委組織“中醫藥合作交流代表團”訪問巴基斯坦,與巴衛生部秘書長等官員舉行座談,商討在巴進一步發展中醫藥以及開展中醫教育、中醫管理等方面的合作可能。

“我的故鄉甘肅在中醫藥發展方面走在前列,巴基斯坦相關部門的官員則對引進、發展中醫興趣濃厚。未來,我們合作的空間很大。”喇杰廉很願為此探路,為此助力。

就在那次訪問期間,喇杰廉的醫療中心與甘肅省中醫院簽署合作備忘錄,並挂牌成立“巴基斯坦岐黃中醫中心”。此后,喇杰廉一直與甘肅省中醫院的同行保持密切聯系。每當碰上疑難病例,他都會和中醫院的專家探討交流。“今年,我打算邀請一些專家來巴基斯坦開展中醫義診和相關講座。未來,也許還能將一些在當地無法醫治的患者介紹到甘肅就診。我相信,這對巴基斯坦的患者是一個好消息。”

說到未來,喇杰廉絲毫沒有離開巴基斯坦的打算。“早幾年,我曾一度擔心這裡的安全形勢,想和家人移居其他國家,但離開沒多久,就發現,我放不下這裡的患者,放不下這些可愛的朋友。”而今,望著自己用心經營的醫療中心,喇杰廉有了更多留下來的理由——為了如火如荼的“一帶一路”建設,為了中巴人民心心相印的友情。(記者 嚴 瑜)

(責編:段晨茜、閆妍)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