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刊鄉訊>>《海內與海外》
線聯平:見証北京教育40年
2019年03月06日08:58  

從確立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到把實施科教興國作為基本國策,再到人才強國戰略……改革開放40年來,一條更公平、更優質的教育之路在人民的腳下鋪展開來:恢復高考、立德樹人、改革創新、提高質量……

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本刊特刊發首都教育的親歷者、見証者、參與者和研究者,原北京市教委主任線聯平先生回顧改革開放以來,北京基礎教育領域的巨大變化,展示改革開放40年來教育取得的偉大成就,以饗海內外讀者。

沒上過高中而參加高考的學生

筆者:我們注意到您在談及自己過去的工作經歷時,時常會提起郊區農村,您是在那裡插過隊嗎?

線聯平:我沒有插過隊,但是當年我們上中學時,有兩項很重要的內容,一項是挖防空洞,另一項就是到農村勞動,進行“野營拉練”。由於農村的條件艱苦,所以給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我是1971年初中畢業,留在學校工作了七年,1978年參加高考離開中學。我曾經和一些朋友說起過,我是沒上過高中而參加高考的學生。我的高中課程,都是在學校工作期間“偷偷”學的,那時候學習文化知識的環境和現在的情形是大不一樣的,你若大張旗鼓地學習,領導就會找你談話,問你:“怎麼回事,是不是不安心工作啊?”還會安排專人給你做“思想工作”。

筆者:請介紹一下您剛參加工作時,您印象中或實際感受中的北京教育的真實狀態。

線聯平:上世紀70年代初北京城區的學校,辦學條件相當簡陋,辦學的基本需要難以保証,和現在比簡直就是天壤之別。舉個例子來說,當時給教室換塊兒玻璃這樣的小事,學校總務處主任都很費心的,因為那時的辦學經費特別緊張。

我們當時正年輕,下了班經常不回家,在學校打乒乓球、羽毛球,到了晚上,場地上需要開燈照明。每逢這時總務主任就會過來“干涉”,說:“趕緊回家吧,我這個月的電費可不夠用啊!”

類似這樣的事情還是很多的,當時的教育經費捉襟見肘,教學條件很艱苦。還有就是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知識結構問題也很突出,在當時,一方面有一批知識基礎扎實、教學能力水平較高的教師在兢兢業業搞教學。

但同時,由於當時教師隊伍的來源復雜,特別是經過“文革”,許多優秀教師流失了,另有一些對教師工作不太勝任的人加入到教師隊伍,所以整個教師隊伍參差不齊,相對於當時百廢待興和社會對教育發展的要求而言,整個教師隊伍的水平和能力還是比較欠缺的。

親歷五個“五年發展規劃”起草制定

筆者:作為北京教育界的老領導,您參與並親歷了北京教育改革發展40年來的許多重要決策和重大變革,請您結合自己親身經歷,為我們梳理一下這40年來您印象中感受最深的那些重要決策或重大變革。

線聯平:從1996年開始我到市教委工作以來,參加了一些重要文件的起草和一些重要會議的籌備。一個很深的體會是北京教育的重大決策,不是簡單地搞應急的對策,都是經過比較深入的研究和相當長時間的思考才形成的決策。

從“九五”到“十三五”,在北京教育五個五年發展規劃的制定過程中,我的角色從開始的一般成員,到后來成為規劃的主持人,從工作角色的變化來說,我的深刻感受是在教育發展的總體設計上,在目標的設計、前景的預測和措施的研究方面,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沒有這種科學思維,我們很難制定出一個符合北京實際和國家要求,而且又切實可行的發展戰略。

人們可能注意到了,迄今為止關於北京教育發展規劃中,對北京教育發展的八個核心詞——“公平、優質、創新、開放”,仍貫穿於這次全市教育大會精神中。這八個字就是當年在研究“十二五”規劃時,起草小組反復討論、斟酌,最后歸納出來的,是經過了長時間深思熟慮和研究后才形成的科學決策。

關於發展目標,我們提出北京要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的目標。什麼時候提出的?是2000年的時候。當時大家在想,面向新世紀,北京的教育怎麼發展?因為在上一個世紀,我們在抓教育基本條件的創設,在抓教學基本秩序的整頓和師資隊伍的配備等方面採取了很多措施,也取得了巨大成效。

那麼在21世紀北京教育發展的基本方向到底是什麼?我們提出了一個“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和“實現教育現代化”以及“全面實現教育現代化”三個階段的想法,還是具有前瞻性的。現在教育現代化這面旗幟,在全國各地都已經樹立起來了,大家都以此作為教育發展的目標。這個和我們當初決策的時候做了廣泛的研究,特別是做了比較充分的國際比較是有關系的。

筆者:那麼在這個過程中,您感受最深的又是什麼呢?

線聯平:可以說是體驗了北京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艱辛、痛苦和喜悅。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一篇大文章,又是一個很難的題目。

對於首都北京來說,義務教育發展的基礎水平較好,但是區域之間、學校之間的差異也是客觀存在的,而北京市民要求孩子上好學校、讀好書的這種期望值又非常高。

我在市教委工作的20多年裡,每年都在為如何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滿足首都市民接受優質教育需求這個問題,在討論,在研究政策,在採取措施,其中經歷的艱辛一言難盡。

為什麼呢?因為供給和需求的矛盾太突出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希望把事情做得快一點,問題解決得好一點,但是我們所做的努力往往和老百姓要求的速度還是有差距,因為孩子不能等!我們對百姓說再過三年,學校質量就提高了。可是這三年正是某一個家庭孩子要上學的時候,他等不起這三年。這樣學校面臨的輿論壓力就很大,社會各方面對我們的意見也很多。

但可以負責任地說,我們一直在努力採取一些措施,以抑制“擇校熱”。特別是從2013年以來,在緩解義務教育擇校壓力方面,我們做了一些事情,應該說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效果。這個做法最主要的還是擴大優質資源供給。有些做法以前也嘗試過,這幾十年來,我們都是在力圖緩解這個供需矛盾,但是以前更多地是約束家庭的選擇行為,在供給上力度還是不夠。

2013年以來,我們著力打造北京教育新地圖,對優質教育資源的布局做了調整,而且有了比較詳細的規劃,一步步地推進實施。同時再加上政策的完善,應該說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義務教育入學和擇校的壓力,人們對教育的滿意度在逐步提升。

梳理改革40年發展四條成功經驗

筆者:您認為這40年來首都教育改革發展穩步推進並取得重大成就的成功經驗有哪些?

線聯平:成功經驗有很多,總結起來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我們在教育發展戰略研究方面做得比較深入,而且政策的制訂是以戰略研究為基礎的。這些年來,每一項重大政策出台之前都進行過相當深入的討論,並且有著一定的戰略研究基礎。

再者立足北京、緊貼北京的實際,同時吸收借鑒國內外的先進經驗。北京的情況和全國各地相比,有它自己的特色。這個地方是“三高群體”比較多,就是高知識層、高收入層和高行政管理層。這個“三高群體”的存在是個現實,他們的教育需求既對北京教育產生了壓力,同時又為全國的教育需求制造了一種導向。此外,北京也還有眾多的普通家庭,還有眾多的農村家庭,城鄉差別還是比較明顯的,這也是北京的特點。

在教育教學改革當中,要注意充分發揮校長、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給學校的教育改革留有充分的空間。

最后,要廣泛動員和鼓勵社會力量的參與,爭取社會各個方面的理解、支持,為教育改革注入更多的活力。這幾年我們在實踐當中,已經採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

直面未來發展的三大挑戰

筆者:不可否認,當前首都教育在深化改革、推進發展中也出現了一些復雜情況,面臨著許多新挑戰,您認為當前乃至今后一段時間,首都教育改革發展面臨的巨大挑戰都有哪些?

線聯平:我覺得至少要面對三個方面的挑戰:

第一是如何處理好公平與優質的關系,我認為這既是當前緊迫的任務也是教育發展中的永恆主題。

其次是如何解決好因材施教和多元評價的問題,這個問題涉及到發現學生的潛質並有針對性地培養,也是我們下一步改革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

其三是如何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這其中就有一個適度淡化教育過程中的功利傾向的問題。坦率地說,現在教育過程當中的功利傾向還是比較突出的,大家對學生的評價最終還是集中在考試成績上,對教師的評價也是如此,對學校的評價是體現在升學率上,現在這個狀況還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

結語

線聯平:“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進行了廣泛的改革探索,積累了寶貴的改革經驗。這些經驗不僅僅是一個歷史的記錄和當時教育改革發展的真實寫照,它對今后我們繼續深化教育改革,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都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盡管發展階段不同,但是面對的問題往往是相同的。”

“就像擇校問題,可能還會在一定時間內,或者說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存在。但是在解決擇校問題方面,我覺得已經有了基本成熟的思路和方案。按照這個思路繼續把優質教育資源的布局逐漸調整得更合理,然后再培育一些新的優質資源,這樣就能和人民群眾的需求逐漸接近,最后達到對教育比較高的滿意度。”(文 / 蘇金柱)

鏈接:

線聯平,現任國家督學、北京市高等教育學會會長。北京工業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研究生,管理學博士,研究員。曾任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市教委副主任兼新聞發言人﹔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市政府教育督導室主任﹔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市教委主任。

來源:《海內與海外》雜志

(責編:段晨茜、閆妍)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