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刊鄉訊>>《海內與海外》
我與路遙
2019年03月06日08:47  

“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我又一次站在路遙的墓碑前,看著銘刻在墓碑上他說過的這句話,我依然無法抑制這句的眼淚,扑簌簌地要流出來。

我為路遙落淚,自己不知已有多少次了。但我知道為他落淚,是在我聽聞他英年早逝的那個日子。而那還不是頭一次,因為我在《收獲》雜志1982年第三期看到他的中篇小說《人生》時,就流過淚了。不過這一次為路遙流淚,是我流得最痛心的一次。我與路遙生活在同一個城市,可是告訴我路遙早逝噩耗的人,卻是遠在千裡之外的同鄉董生龍。他那時做著青海省作協主席,並兼著《青海湖》雜志的主編,我聽了他電話裡的話,愣了有好一陣,我愣著知道自己流淚了。我流著淚先在心裡嘆惋地輕語了一聲:盛世英華,可惜了……我嘆息路遙的英年早逝,想他如果活著,不知還有多麼了不起的文學貢獻呢!

路遙的生命,或許就是為著文學而存在的。聽他說過,在七八歲時,因為家裡窮,父親把他帶到幾百裡外,過繼給了他的伯父。當時說是來玩的,幾天就回去,可父親卻在來日清晨,撂下他一個人悄悄地溜走了。盡管路遙那時還小,但他敏感的心已有察覺,他不想讓父親難堪,在父親溜走時,他跟了一段路,出了村子,躲在一棵大樹的背后,目送著父親走遠。路遙深情地記錄了這次經歷,說他真想大喊一聲,跑過去,抓住父親的腰帶,死活跟著父親回家去。但他控制住了自己,任憑眼淚刷刷的往下流。他知道,伯父雖說也老實,也貧窮,但還咬牙能夠勉強供他讀書。這就非常好了,年幼的路遙,把能讀書上學看得重於一切。

這是路遙的智慧,惟其如此,我們今天才能談論路遙,懷念路遙。

坦率的說,我能走上文學之路,是路遙的《人生》帶著我走來的。

上世紀的80年代初,我在扶風縣農機局以農代干的打發著日子。現在的人很少理解“以農代干”這樣的名詞了,如果讀了路遙的《人生》,認識了《人生》裡的高加林,知道了他的特殊身份,大概就能知道以農代干的意思。也就是說,我雖然身在機關做著干部的工作,吃的卻是農業糧,是要把生產隊分配給我的糧食,按照合同約定,繳售到轄區糧店,拿著糧店的收購清單,再到工作的單位,由分管后勤工作的人按合同從縣糧食局等量兌取糧票,我才可以在工作的單位吃到食堂的供應。這樣一個身份決定我的姿態必須是積極主動的,小心謹慎的。否則,隨時都有被解除的危險。

刊發了《人生》的《收獲》雜志,就在這個時候捧在了我的手上。是夜,我臥床看了一個開頭,就再也放不下,一口氣讀到深夜三時多,把路遙的一部《人生》讀完后,翻過來,對其中的一些章節又重讀了一遍。我讀得淚流滿臉,為高加林,為劉巧珍,也為黃亞萍等……在我的意識裡,覺得路遙筆下的高加林就是我,他的理想和追求,他的命運和生活,幾乎就是照著我當時的思想軌道和生活道路來寫的。

合上雜志,我閉上眼睛,卻還關不住熱噴噴流出的眼淚……無可奈何,我從床上爬起來,坐在了一張簡陋的三斗桌前,認真地開始了自己的文學寫作。

到今天,緬懷路遙,我最為感動的,是他影響了我,引領我無怨無悔地走上了文學之路。

其實要說,不只是我,那一代如我一樣的青年,誰沒有受路遙的影響?誰沒有被路遙所引領?他的成名作《人生》,以其強烈的現實主義色彩,將永遠成為影響和引領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向度。

記得幾年前的一個臘月天,我和幾位文學界的朋友受邀去陝北的志丹縣參加一次文學活動。主辦者召集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報告會,輪到我作報告時,選題自然地定在了路遙和他的作品上,我給大家說,我在陝北這塊神奇的土地上,說不出別的話,但我願意和大家重讀《人生》。

重讀《人生》,從哪兒讀起呢?

我不知別人會怎麼說,但在我閱讀了路遙的全部作品后,我想我們從他的隨筆《早晨從中午開始》來讀,也許更能讀得懂路遙,也許更能夠讀得透《人生》。

《早晨從中午開始》是一個閱讀路遙和《人生》的通道,從此能夠真切地穿透他的作品,從而進入他的內心世界,使我們清晰地看到他對文學的執著,以及創作過程的艱辛,正所謂“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是的,他的追求與成功,他的憂思與矛盾,都深深的滲浸著傳統文化的汁液,這是他作為一個農民的兒子的生命必然,他因此受益匪淺,成為創作時取之不盡的生活源泉。他立足於此,又眼現世界文化,廣納博取,把魯迅,把托爾斯泰、肖洛霍夫等大家名篇百讀不厭,使他的創作境界宏闊而高遠,又意韻深長。

奠定了路遙創作基礎的《人生》,應該是他這一生命和生活背景的必然產物。他年輕的生命,就曾不停地奔波在“城鄉交叉地帶”,充滿生氣和機遇的城市生活,對於身處封閉貧困農村的他構成了一種雙重的刺激,是物質上的,更是精神的。路遙痛苦地思考並理解了這一現象,於是在有可能破除舊的框架,產生新的機遇時刻,他敏銳的突入進去,用他的筆,形象生動的為苦悶著的農村青年(有知識沒知識都沒關系)推出了一個獨具典型意義的人物。

這個人物就是高加林。他身上具有了現代青年敢於向命運挑戰的自信和堅毅,同時又保持著質朴和勤勞的傳統美德。他心性極高,有著遠大的理想和報負。當生活給了他可能大顯身手的機會時,他即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努力工作,力圖有所作為。在此之前,村子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讓他無奈而苦惱,甚至有些絕望,恰在其時,善良美麗的農村姑娘劉巧珍闖進了他的生活。這使失意之極的高加林獲得了精神上的慰籍。突然地,高加林的生活發生了變化,他走進了理想中的城市。在這裡,他又遇到曾是同學的城市姑娘黃亞萍。與巧珍相比,黃亞萍的洋氣以及開朗活潑、大膽熾熱,自然使高加林的情感發生了傾斜,慢慢地接受了黃亞萍的愛。這使劉巧珍大受傷害,但心底善良的她,眼含熱淚接受這一難以接受的現實。

好夢總是難圓。高加林進城的事因為體制的原因,他被人告發了。結果,他隻有再次回到農村,而且一下子扑倒在了黃土地上。(上)( 文 / 吳克敬)

來源:《海內與海外》雜志

(責編:段晨茜、閆妍)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