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刊鄉訊>>《海內與海外》
漫步於羅丹的世界
2019年03月06日08:37  

位於巴黎塞納河畔的羅丹博物館很不顯眼,那狹小的門,極易讓人忽略這曾經是羅丹——這位十九世紀最著名的法國雕塑家的最后住所。為了獲得這個工作室,羅丹將自己畢生所作的大部分作品以及這些作品的永久復制權贈予了法國政府,而法國政府在羅丹逝世后,歷時近兩年將此處改建為羅丹博物館。如今,羅丹博物館成為了法國以至於歐盟美術院校學生學習、實踐的鐘情之地,也成為眾多旅游觀光者和藝術愛好者必去參觀的法國博物館之一。2019年,這座博物館即將迎來建成100周年的日子。

提及羅丹,或許很多人會不假思索地說出他的雕塑《思想者》。真實的“思想者”不過72公分,可羅丹卻用自己的高超技藝,生動呈現出了一個眉頭緊皺,全身緊繃,精神高度集中,內心極度矛盾和苦悶的一個形象,這種狀態甚至傳遞到了每一個細胞之中,每一寸皮膚之間。藝術之源,在於內在的真,無論外還是內、無論形還是色,都要致力於傳遞力量與情感。再看那隻血脈噴張的大手,似乎將全身的氣力凝集在上面,觀者甚至可以由此想象到此人的表情會是何等猙獰,精神上是何等亢奮。這就是羅丹的力量,如此強大。

有時,殘缺便是一種美,是最不做作的完整。完整與否無關於美丑,任何自然界的事物其實都會有美的部分——羅丹選擇斷臂,在一定程度上就預示著另一種完美。其中最著名的作品莫過於《巴爾扎克像》,當布爾德爾贊美羅丹所作的巴爾扎克的手臂是如此完美,羅丹意識到這個看似完美的手臂掩蓋了他所要呈現的主體,便毅然將手臂砸掉。巴爾扎克龐大的身軀被一件披風罩住,面部被凸現出來,凝重的面目躍然而上。如此,才更完美。

還有《吻》,凝住了溫馨而和諧的一瞬間。男子的眼神溫柔而專注,女子的面容中稍含羞澀,整體的環境顯得十分靜謐。這一切的背后,是兩個男女不顧一切在眾人面前擁吻的背景。雖然其間充滿激情與打破世俗的魄力,但仍舊掩飾不住直面人類痛苦的矛盾與無助。

漫步於羅丹創造的凝固世界,能在光與影的轉換中體會藝術的魅力,博物館的設計者功不可沒——一樓的展廳中刻意分割出自然光和燈光兩個區域,讓作品在不同光線的照射下呈現出更獨特的視覺效果。尤其在自然光區,每當日光與雲交替,明暗交換的時候,沒准還能發現羅丹雕塑的另一面。

設計者的精心之處還在於把羅丹的作品搬到室外,無論是將雕塑作品按比例放大,還是從一個大的雕塑中取一個小的部分單獨呈現,如此讓觀眾可以在自然環境中,換一種姿態來進行觀賞。當這些雕塑被綠植、建筑包圍之時,給予觀者的感受是別樣的。

在羅丹博物館參觀時,每個人都會深切感受到法國人的內心對時間的懷念與尊重。即使地板出現了破損,也隻會用鐵釘和木板進行修補,最大限度保持原狀。新的東西畢竟是新的,老的東西即使經過修補,仍舊還是老的。對法國人來說,懷舊是他們生活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無論是在藝術上還是在生活上。在這裡,你會看到耄耋老人在這裡靜靜觀賞,也會看到學生在這裡速寫,以汲取養分——沒錯,這裡屬於羅丹,但如今,這裡屬於每個到訪過的人,因為每個人都在羅丹的精神世界裡盡情暢游,找尋與自己心靈相契合的部分,而羅丹時刻就在身邊,與你同悲同喜。(文、攝影 / 張逸良) 

來源:《海內與海外》雜志

(責編:段晨茜、閆妍)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