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華僑華人研究>>學術研討
僑研所組織召開“華僑華人與國家形象”學術研討會
2019年01月15日16:09  來源:中國僑聯

2019年1月14日上午,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在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組織召開“華僑華人與國家形象”學術研討會。出席本次學術研討會並作發言的有中國僑聯聯誼聯絡部副部長朱柳,國務院僑辦僑務干部學校副校長趙健,環球廣域傳媒集團/非洲華文傳媒集團董事長、中非文化藝術交流協會執行主席、博茨瓦納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南庚戌,暨南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陳奕平,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曾少聰,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劉國福,中央民族大學世界民族學人類學研究中心副教授龔浩群,韓山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研究員兼華僑華人研究所所長黃曉堅,清華大學一帶一路戰略研究院辦公室主任、研究員王祎。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所長張春旺作總結發言,僑研所全體同志參加了本次研討會,學術管理中心主任羅楊主持會議。

陳奕平教授作了題為“華僑華人參與中國形象建構的挑戰與對策”的發言。他指出,中國形象建構面臨的四大挑戰,分別是中國的硬實力和軟實力增長不同步,中國在國際舞台上仍然處於“實習期”,區域和國別動蕩引發的民族、宗教問題,新的“中國威脅論”甚囂塵上﹔其次,華僑華人參與中國形象建構有三大機遇,一是中國的發展和華僑華人的發展相輔相成、互相促進,二是華僑華人的尋根意識、家鄉情懷和文化認同,使他們一直保持著跟中國的聯系,三是華人的參政、維權意識增加,這是維護中國形象可以借鑒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華僑華人參與中國形象建構又有四大挑戰:新移民和華裔新生代越來越多,國外排華勢力懷疑華人的忠誠度,分裂勢力的干擾和破壞,以及國外對中國僑務政策的變化有一個重新認識的過程。陳教授從理解國家形象的多元維度和層次、僑務政策的連續性、“三個有利於”、華僑華人的橋梁作用、引導華僑華人精英參政、引導華僑華人參與文化和經濟事業、注意華僑華人的內部區別、發揮華文媒體的作用、大數據時代的動態監測和數據庫建設八個方面提出相關的對策建議。

朱柳副部長的發言題目是“華僑華人在維護和建構國家形象中的作用”。他首先分析了國家形象的概念,它是立體多元的,包括內在的硬實力和外在的軟實力兩個要素,兩者並不一定成正比,並且是不斷變化的。其次,僑民形象與國家形象息息相關,他們在塑造國家形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第三,華僑華人在參與建構國家形象方面擁有獨特優勢,例如,跨文化、雙語言的優勢,人脈關系的優勢,以及他們對祖(籍)國的深厚感情和強烈認同感。朱副部長接下來從言傳和身教兩方面闡述了華僑華人如何參與建構正面的國家形象,主動有為地講好中國故事。他最后指出,隨著世情、國情、僑情的變化,華僑華人參與國家形象的建構具有一定的迫切性和挑戰性,根據多年來積累的豐富的僑務工作經驗,他也指出海外華文媒體、華人社團等面臨的現實問題。

南庚戌會長作了“中非民間關系現狀及中國對外的公共外交,當以‘人民的名義’”的發言。他首先回顧了中非民間外交產生的背景,上世紀80年代以前,中非之間沒有真正自覺的民間外交,改革開放以來,走出國門的中國公司和個人進行跨文化經營的同時,也在開展民間外交,2006年中非合作論壇峰會,激發了新一輪中國對非投資的熱潮,也帶動了中非之間的民間交往。其次,南會長分析了影響中非民間外交的因素,例如,華僑華人缺乏對東道國風土人情和法律法規的了解,西方媒體博眼球、帶節奏,惡意中傷和抹黑在非華人,誤導當地民眾等。南會長認為,一帶一路倡議進一步拉近了中非之間的距離,然而,除了政府層面的友好交流以外,更需要民間自下而上地努力,實現中非民眾之間的增信釋疑。

曾少聰研究員的發言題目是“華僑華人展現和塑造的中國形象”。他首先說明,不同時期的華僑華人展現了不同的中國形象,同一時期由於不同的華人群體,展現的中國形象也不相同。其次,他討論了中華文化,尤其是華僑華人傳承的中華文化,在塑造和傳播中國形象中的地位和作用,他們除了自身展現的形象之外,還可以從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方面有意識地、主動地塑造和傳播中國形象。華僑華人利用媒體、社團等渠道,能夠積極宣傳中國的正面形象,正確解讀中國的政策方針,翻譯和引入中國的優秀文化,有助於移入國更好地、更客觀地了解中國。

劉國福副教授的發言題目是“妥善運用華僑華人力量,塑造和傳播真實中國”。他指出,國家形象的塑造包括三個層面:華僑華人自己塑造,政府層面的塑造,外國的塑造。華僑華人在住在國既在塑造自己的形象,也在塑造國家的形象,盡管重要僑領和重點僑團是僑務工作的主要對象之一,但從法律角度看,應重視佔據大多數的普通僑胞,他們的負面形象更容易引起外媒和外國民眾的關注。政府在塑造國家形象時,應注重公眾參與,充分體現公眾的知情權、監督權、參與權,使國外的受眾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外國人也在國際舞台上塑造中國的形象,應注重發揮華僑華人的積極作用。其次,劉教授認為國家形象的傳播,核心是真實,既不要過度美化,也不應污名化。

龔浩群副教授作了題為“新華人商會的健康發展與中國形象的傳播:來自泰國的個案”的發言。她以新華人商會參與中華總商會的活動,自創活動舞台,搭建商業合作橋梁、傳播中國的技術和文化三個案例,分析了新華人商會的社會參與方式與中國形象的建構。她提出,新華人商會的發展路徑是以地域認同為基礎,以企業家實力為依托,以自願互利為原則,以搭建平台為要務,以及有實體化趨向。同時,新華人商會面臨尚未深入融入當地社會,商會的規范和信譽問題等挑戰。

黃曉堅教授作了題為“關於新華僑與國家形象的思考”的發言。他首先指出,華僑和華人跟國家形象的關系是不同的,他們的作用要有所區別,華僑直接代表中國形象,華人比較復雜,首先代表的是民族形象,透過民族形象折射出中國形象。黃教授認為,新華僑與國家形象的聚焦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誠信、契約精神的缺失,回饋當地社會的情況,參政問題,以及文明素質問題。接下來,黃教授分析了中國形象在海外受到關注的深層次原因,他認為受到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一是中國經濟的快速崛起,中國人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快速增長,二是意識形態和宗教信仰等的差異,三是中國綜合國力的上升與公民素質的提升不成正比,四是老僑和新僑之間的差異。

趙健副校長的發言題目是“充分發揮華僑華人優勢,樹立中國美好形象”。她認為,通過華僑華人樹立國家形象具有深厚的潛力,可以通過上層游說、人際交往、文化交流、華僑華人社團、華文傳媒、華文教育和海外華商等多種渠道和途徑。要充分發揮華僑華人的優勢,塑造中國的美好形象,需要從多方面努力:應制定中外文化交流戰略發展規劃,加強指導海外華僑華人開展文化活動﹔應加強對海外僑團的的引導和培育﹔重視海外華文媒體存在的困難,加大對海外華文媒體的扶持﹔推動華文教育轉型升級﹔發揮華商網絡的橋梁作用、文化交流與建構的作用。

王祎研究員從時代性、地域性、層次性三個方面闡述了華僑華人與國家形象建構之間的關系。時代性是指老僑和新僑的差異,老僑在住在國謀生通常依靠傳統的“三把刀”,而新僑在資金、技術等方面已經顯著提升,從老僑到新僑有一個從生存,到更好生活,再到追求人生更好發展的轉變。地域性是指不同地方之間的差異,例如中國的南方和北方,在習俗、觀念、生活方式、性格等方面都不同,因此海外華社也不是鐵板一塊。層次性是指華僑華人內部的分化,例如,改革開放之初,中國人走出國門主要從事個體生意和小本買賣,而現在越來越多的大型國企、央企走出去,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也經歷一個轉變的過程。

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所長張春旺作總結發言。他指出,如何在全面走向世界的進程中更好地展示國家形象,具有緊迫性和重要性,這是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面臨的現實挑戰之一。其次,這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也要考慮和注重這項工作的延續性,尤其是目前涉僑機構的改革,要與海外華僑華人進一步加強交流,使他們充分了解和理解我國僑務政策的變與不變。最后,要講究僑務工作的方式方法,既要正視存在的問題和消極的影響,也應站在華僑華人的角度,有利於他們融入住在國主流社會,而華僑華人在塑造中國形象、傳播中國聲音時,也應用當地民眾能夠理解的方式和語言。

(責編:段晨茜、閆妍)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