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界風採
傳播中國文化 華人擔當使者(僑界關注)
2019年01月11日08:1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圖為2018年6月29日,中歐藝術聯展在布魯塞爾開幕。
  潘革平攝(來源:新華社)

時下,海外眾多國家都刮起了強勁的文化“中國風”。在被稱之為“歐洲心臟”的布魯塞爾,中歐文化交流活動從未間斷。這是中國文化逐漸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一個縮影。講好中國故事,華人功不可沒。他們扮演著文化使者的角色一路前進,也定當懷揣著聯通中外的使命走向未來。

中華文化 綻放海外

“中國-歐盟文化藝術節、首屆中歐藝術對話情韻展覽、2018中歐旅游年……”在有限的採訪時間裡,譚軒難以數盡她2018年參與的中歐文化交流活動。

作為中國-歐盟文化藝術節副秘書長,參與平均每周一次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動對譚軒來說已是家常便飯,“我早就習慣了,就目前看來,相關活動的數量還會持續增長,工作壓力會越來越大。國外對於中國的關注與日俱增,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已勢不可擋”。

中國進步,世界矚目﹔中華文化,世界關注。

近年來,“餃子”“你好”等常用中文詞匯的拼音版本已被《牛津英語詞典》收錄。不僅如此,中文還成功地影響了英文,以中式英語的思維中譯英而來的“add oil(加油)”在2018年亦已進入牛津字典。作家尼古拉斯·奧特斯勒認為,這一現象與中國在國際舞台上影響力逐漸增強密不可分。

除了中國字,還有中國節。以中國傳統節日——春節為例,近年來,世界主流媒體對中國新年的報道從淺嘗輒止變為濃墨重彩。2016年春節前夕,英國廣播公司出品系列紀錄片《中國新年》引起廣泛關注。2018年春節,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連續推出了6期春節系列報道,從多角度跟蹤了世界各地華人過春節的盛況。

華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華僑華人研究院院長林宏宇教授指出,近年來,尤其是2008年之后,世界格局東升西降的格局凸顯。隨著中國實力持續穩定地增強,國外了解中國的意願也隨之增長,中華文化在海外地位的逐步提升是大勢所趨。

在這一過程中,華人功不可沒。林宏宇教授指出,華人作為中外文化溝通的使者,其發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從數量上看,全世界分布著數千萬華人,如此龐大的規模自然而然可作為中華文化在異域土壤上壯大的載體。從內驅力上講,中國是海外華人的根,與中華文化相關的語言、習俗等文化因素已深深融入華僑華人的骨髓血脈中。在不同文化背景的觸發下,廣大華僑華人會內生出使命感與責任感,將中華文化發揚光大。

篳路藍縷 腳踏實地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海外華人以踏石留印的精神,身體力行,讓中華文化閃耀世界。

談及莫斯科孔子文化促進會的發展,姜彥彬會長最自豪的莫過於在俄華人們因地制宜、開拓進取的精神。他說,“雖然機構名稱叫做‘孔子文化促進會’,但我們從促進會成立之初,就沒有把我們的宣傳領域僅僅局限於孔子及儒家文化。”根據實際,他們以書畫交流為切入點,促成了中俄藝術家的深度交流。

“活動結束后,孔子文化促進會在俄羅斯徹底地站穩了腳跟,”姜彥彬會長說,“我們不僅在民間打開了市場,更引起了俄羅斯官方的注意。”俄羅斯藝術科學院專門送來了由主席祖拉布·採列捷利簽名的感謝信,並在信中表示“感謝你們為促進俄中兩國文化交流,尤其在將俄羅斯文化推薦給中國過程中所做的突出貢獻”。

趁熱打鐵,根據俄羅斯民眾的興趣,姜彥彬和他的同事們隨即開辟了茶藝、武術等文化交流領域,並單獨受邀在著名的查理津諾庄園辦展。“最后為了平衡當地民眾的觀展熱情和有限的入場名額,我們不得不追加一期展覽。”

在華人的努力下,莫斯科孔子促進會已與當地官方及民間建立起健全的合作機制,並繼續為中國文化走向俄羅斯不斷做出更大貢獻。

然而,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過程中並不總是一帆風順。在毛裡求斯政府公立中學工作近20年的丘金蓮對此深有體會,“面對完全陌生的文化與極度落后的基礎設施條件,加之語言不通與師資有限,開展教學工作難於上青天。”

面對逆境,以丘金蓮為代表的漢語教師們選擇了堅守。他們通過赤誠的真心、不懈的溝通取得了當地教學機構的信任,從零開始帶領當地的孩子接觸中文,接觸中國文化。后來,當地孩子從起初見面時的羞怯到之后的一聲“你好”,從不理解見面握手的習俗到對中國餐桌禮儀略知一二,這一切都讓當地的漢語教師感到無比欣慰。

精益求精 重擔在肩

當下,中華文化已在世界各地生根發芽﹔未來,講好中國故事仍需華人挑起重擔。針對海外華人在促進中外文化交流過程中的提升空間,林宏宇教授給出了如下建議。

首先,華人應重視文化認同與國籍歸屬的矛盾。林宏宇教授提醒,“中西方文化差異巨大,出於骨子裡對於中華文化的認同,部分已經加入所在國國籍的華人往往完全站在中國的立場上宣傳中國文化。雖然出於好意,但這種宣傳方式不免使國外民眾產生抵觸之感。”以一個所在國公民的姿態來講述祖籍國,這對於當地民眾接受中國故事將大有裨益。

講好中國故事,還應善於借鑒、學習所在國的優秀文化。林宏宇教授表示,講述中國故事要因地制宜,宣傳時要站在所在國的角度,宣傳方式方法要與所在地文化環境相契合,以當地模式為包裝,中國故事為內核,讓所在地民眾“願意聽、聽得進去”,避免不必要的誤解。這不僅有利於國外民眾接受中國文化,更能間接增進外國民眾對於中國諸如“一帶一路”等重大舉措的認同,塑造中國良好的國際形象。

此外,海外華人應時刻心懷社會責任感。近年來,華人在國外地位漸升、聲譽日隆,但一些國外民眾仍然持有華人“隻顧賺錢,忽視社會”的刻板印象。有鑒於此,林宏宇教授指出,華人在海外創造經濟價值時,應進一步融入社會,參與政治文化建設,為當地社會發展做出貢獻,在“非功利”而有長期效益的事項上加大投入,進一步提升華人的整體形象。

放眼將來,海外華人講好中國故事,任重道遠。正如姜彥彬會長所言,“如果每個華人都能意識到自己是一個文化使者,那麼由此形成的合力將是不可低估的。”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把中國故事講得更精彩,需要每一個華人增強意識、凝聚共識、發揮優勢,時刻牢記使命,堅持不懈探索。(孫少鋒 魏弘毅)

(責編:段晨茜、閆妍)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