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趙偉回中國創業的第9個年頭。9年間,趙偉秉承著“技術創新、安全先進、奉獻醫療”的初心,為中國高端醫療技術自主創新和中國高端醫療設備走出去耕耘不輟,收獲累累碩果。
9年前,趙偉放棄在日本的一切,回到中國。在此之前,他在日本近20年,曾在日本主板上市公司擔任執行董事和董事等職務,獲得日本“醫療技術獎”“科學新聞獎”“新技術開發獎”等多個獎項以及多國專利,發明了世界首創的電磁刀技術。
趙偉以已故“千人計劃”專家黃大年為榜樣:“不管在國外生活多長時間,我們的心從未和祖籍國分開。”
初來乍到 五味咸嘗
現在,趙偉的公司位於北京市海澱區高裡掌路翠湖科技園雲中心。走進公司大門,左手邊的一面牆吸引了記者的注意。在牆上,22張多國專利証書被精心裝裱在相框裡,整齊懸挂著。這些專利証書凝聚了趙偉從事醫療設備行業多年的心血。鮮為人知的是,趙偉並非一開始就從事醫療設備行業。
1978年,中國恢復高考后全國大學第一屆統一招生考試。在新疆,剛讀完高一的趙偉參加高考,以優異的成績考取北京郵電大學無線電通訊專業,畢業后,留校工作。如果按照這樣的人生腳本走下去,趙偉的人生將一路平坦、波瀾不驚。然而,轉折發生在1991年。
“當時,改革開放正大踏步邁進,為實現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周圍的人都在努力學技術、學知識,很多人出國深造。”趙偉也動了心。1991年5月,他辭去高校工作,告別妻子和隻有1歲的女兒,隻身前往日本某圖像技術研究所,從事高清晰圖像的研究工作。
語言不通是趙偉面臨的第一道障礙。為了克服語言障礙,趙偉幾乎把所有的空余時間都用在學習日語上,走路、吃飯、坐地鐵都在背單詞。除此之外,每天一到家,除了睡覺,趙偉都會打開電視NHK頻道不停地“灌”日語。
工作后,隨著與日本同事的接觸,趙偉發現自己的差距是全方位的。出國前,作為電子線路課程的大學講師,他做過無數次電路實驗,也指導過不少學生,焊接電路應是輕車熟路的工作。可他到公司第一次用電烙鐵焊接的電路板,質量檢查時,竟然不合格!而一位做計時工的中年日本婦女,卻可以動作嫻熟、干淨利落、保質保量地將一塊完整的電路板焊接成功。趙偉震驚之余,感到很慚愧,也下定決心精進技術。
由於語言不通,在國內受到的研究訓練和日本的研究方法差異很大,與別人合作困難,趙偉就一個人包攬下全部工作。從硬件到軟件、從模擬到數字、從低頻到高頻,從設計到測試,他的“全能”讓同事大為驚訝。為此,同事還給他取綽號“趙偉大”。
剛到日本半年時間,趙偉體重掉了7公斤。白天工作,晚上學習,加班到深夜,是趙偉的生活常態。回憶起那段拼命的時光,他說:“當時,開車回家的路上都想著工作,有好幾次竟然不記得回家途中有沒有遇到紅綠燈,投入工作的狀態真是到了痴迷和瘋狂的地步。”
跨界人生 創新突破
在圖像技術研究所工作兩年后,趙偉轉職到一家醫療設備公司,從事醫療新技術研究。
“我從事的醫療設備行業,是一個多學科跨界融合的領域,需要打通醫學、工科等多學科連接障礙,才可能有創新和突破。”得益於深厚的工科基礎,加上異於常人的努力勤奮,趙偉逐漸摸索出研究方向,成功研發出幾項世界首創新技術醫療產品。
電磁刀就是其中一項發明,在醫療領域應用廣泛,臨床應用效果優異,獲得了日本、加拿大、英國、中國等十幾個國家的發明專利,國際醫用電器設備安全的標准IEC 60601-2-2:2009也為之修改了其中的一項關鍵內容。2007年,趙偉摘得日本醫科器械領域最高獎、年度唯一的一個“醫療技術獎”。
在技術創新不斷取得突破的同時,趙偉利用業余時間學習日本公司先進的管理知識和經驗。趙偉認為,日本企業嚴格的自下而上、級級匯報的“稟議”制度和多層級事業部制管理體系,機構臃腫,負擔沉重,難以應對越來越大的市場壓力。
於是,他向公司建議,導入鬆下公司和夏普公司研發創新產品的管理模式,成立戰略核心研發部門,試點改革公司管理模式。建議被公司管理層採納,改革效果顯著。當時公司董事長夸贊道,趙偉完成了他預期的200%的工作。
作為一個中國人,能在以嚴謹、細致甚至精致、極致的日本企業生存下來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進入醫療設備公司后,趙偉從普通研發工程師做起,多次“跳級”晉升,歷任課長、部長、本部長、研發生產統括(CTO)、執行董事和董事,打破了日本企業嚴格的逐級提拔領導職級的“年功序列”模式,躋身公司核心管理層,成為主板上市企業中一件很新鮮的事。
一天,一家日本媒體採訪他:在以努力和認真出名的日本企業裡,作為一個外國人你是怎樣取得現在成績的?趙偉的回答很實在,也很干脆:“我付出了其他人三倍的努力!”
回國創業 初心彌堅
作為少有的日本主板上市企業的“華人董事”,趙偉可以憑借高額年薪,在日本過著優越的生活,在離職或退休時,還可以拿到一筆豐厚的董事退休金。然而,2008年,47歲的趙偉決定放棄這一切,回國創業。
談及回國創業的動因,趙偉表示,一方面,改革開放的中國日益強盛,給了他足夠的信心和勇氣,北京的創業環境也吸引了他。另一方面,中國的醫療設備技術相對落后,比較依賴進口,他想改變這個局面,用自己的發明技術在中國生產出走向國際的高端醫療設備。
他以放棄高額退休金的條件,換取了自己的專利發明。經過兩年競業隔離期,2010年3月,趙偉來到北京海澱區,成立了自己的醫療設備公司,開始了第二代電磁刀的研發和產業化工作。
“產品的每個設計都要通過多種實驗驗証,判斷它的合理性和科學性,每一個設計、每一個實驗、每一項判斷,都要有詳細的記錄。”趙偉在公司管理中,導入了日本的產品質量管理辦法,包括實施各項技術標准和產品質量可追溯系統。
“我們的每一個突破,每一點進步,都離實現減輕患者痛苦的目標更近了一步。”這是趙偉公司牆壁上最醒目的一行字。
“我們經常讓工程師觀摩臨床手術,親身感受患者在病床上和手術中的痛苦,體會產品質量的重要性。”趙偉認為,把產品的每個細節都做到極致,嚴把質量關,應成為每一個工程師的自覺追求。
回國9年,趙偉取得了累累碩果。作為北京市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的技術成果,基於電磁刀技術開發的NEMF AJ-200、UniPiont AJ-10系列產品,先后獲得了國內外臨床專家的高度評價。UniPiont AJ-10系列產品更是成為在日本首款注冊成功的中國原創技術、制造的高端手術設備。在國際巨頭公司壟斷的高端醫療領域、在外科手術最復雜、尖端的神經外科領域,取得這樣的成就實屬不易。
回顧自己從1978年到2019年的人生經歷和艱難的創業歷程,趙偉感慨萬千:“相對於在國外時那種希望祖國強盛的質朴愛國感情,現在的愛國行為更具體、更理性,希望自己能在高端醫療技術的自主創新上,能在國產高端醫療設備走向國際的路上多貢獻一點力量。”(記者 賈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