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改革印記
新時代,中國闊步前行
2018年12月18日08:2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7年6月13日,在西太平洋海域,“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離開“向陽紅09”科學考察船准備進入水中,進行中國大洋38航次最后一潛。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攝

內蒙古額濟納旗胡楊林金秋美景。
  新華社記者 李曉果攝

改革開放大潮奔涌,創造了舉世矚目的奇跡。中國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也面臨新的發展課題,呼喚著思想導航、理念指引。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總攬全局、科學決策,以新發展理念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中國在改革開放道路上步履堅定,神州大地展現出精彩紛呈的“中國畫卷”。

穩中向好成果豐碩

“面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世界經濟發展進入轉型期、世界科技發展醞釀新突破的發展格局,我們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發展結構、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有質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續地發展,加快形成崇尚創新、注重協調、倡導綠色、厚植開放、推進共享的機制和環境,不斷壯大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

中共十八大以來,面對世界經濟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增多,中國經濟保持了穩中向好的發展勢頭,取得了豐碩成果。

經濟實力再上台階。2013年至2017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從54萬億元增加到82.7萬億元,年均增長7.1%,佔世界經濟比重從11.4%提高到15%左右,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財政收入從11.7萬億元增加到17.3萬億元。居民消費價格年均上漲1.9%,保持較低水平。城鎮新增就業6600萬人以上,13億多人口的大國實現了比較充分就業。

科技創新碩果累累。2013年至2017年,全社會研發投入年均增長11%,規模躍居世界第二位,科技進步貢獻率由52.2%提高到57.5%。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日均新設企業由5千多戶增加到1.6萬多戶。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飛船交會對接、國產大飛機C919成功試飛、“蛟龍”號多次完成深海探測任務……一系列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的涌現,為中國經濟夯實底氣。

發展的協調性更強。中共十八大以來,區域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取得長足進步。打破“一畝三分地”,京津冀協同發展﹔沿著“長江經濟帶”,11個兄弟省市共抓大保護﹔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區域協調發展,全國“一盤棋”。城鎮化率顯著提升,城鄉差距逐步縮小,各項社會事業齊頭並進,中國經濟發展更加均衡、后勁更足。

堅持穩中求進,銳意改革創新,讓中國經濟成功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行穩而致遠。

邁向高質量發展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對經濟發展面臨的階段、形勢、矛盾、任務做出精准概括。

邁向高質量發展,可喜的變化正悄然發生。

經濟結構更加優化。2013—2017年,消費貢獻率由54.9%提高到58.8%,服務業比重從45.3%上升到51.6%,成為經濟增長主動力。高技術制造業年均增長11.7%。城鎮化率從52.6%提高到58.5%,8000多萬農業轉移人口成為城鎮居民。在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表上,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新型光纖、智能電視等新產品的產量一直保持較快增長,技術附加值高的新產品增速常常超過整個規模以上工業增速,映襯著生產和消費結構的更加協調。

新舊動能加速轉換。分解舊動能,中國在5年間退出鋼鐵產能1.7億噸以上、煤炭產能8億噸,安置分流職工110多萬人,三四線城市商品住宅去庫存取得明顯成效,一批僵尸企業得到處置。培育新動能,中國積極推動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廣泛應用,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網上零售額年均增長30%以上、種植業適度規模經營比重從30%提升到40%以上、建成全球最大的移動寬帶網。

發展更“綠”了。在湖南,洞庭湖生態環境保護成了重中之重,有關部門對洞庭湖區挖沙、污染、非法捕撈、侵佔湖泊濕地等突出問題進行全面整治﹔在內蒙古,年均完成林業生態建設面積超過1000萬畝,沙區逐漸呈現出“綠肥黃瘦”的景象,每年一個上海市大小的荒漠變成了綠洲。2013—2017年,我國重點地區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下降30%以上,清潔能源消費比重提高6.3個百分點,單位GDP能耗連續下降。

經濟結構更合理、增長動力更協調、綠色發展更強勁、經濟體系更現代——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的步伐堅定、足跡清晰、成果豐碩。

開放大門越開越大

“我多次強調,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隻會越開越大。中國推動更高水平開放的腳步不會停滯!中國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腳步不會停滯!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腳步不會停滯!”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的主旨演講中,習近平總書記這樣向世界宣示中國對外開放的堅定決心。

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推出了一系列對外開放的政策和舉措,為中國經濟打造了更廣闊的舞台,為各經濟體提供了更誘人的機遇。

政策力度更大。從倡導和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到在上海等省市設立11個自貿試驗區﹔從國際貿易“單一窗口”覆蓋全國、貨物通關時間平均縮短一半以上,到外商投資由審批制轉向負面清單管理、限制性措施削減2/3﹔再從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相繼啟動,到2018年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成功舉辦……6年來,中國不僅為世界經濟復蘇提供了“中國方案”,更以實際行動踐行著互利共贏的全球化。

企業機遇更多。中國石油工程建設有限公司承建的哈薩克斯坦奇姆肯特煉油廠現代化改造項目二期工程順利完成,不僅幫助哈薩克斯坦提高了油氣生產能力、鍛煉了技術工人,企業自身也實現了海外業務拓展和認知度提升。無獨有偶,作為世界500強的中國民營企業,雪鬆控股集團在鞏固自身供應鏈業務優勢的基礎上,通過海外發展和並購,將供應鏈節點拓展至東南亞、印度、中東,並沿著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路延伸到歐洲、非洲等地,基本實現了大宗商品全覆蓋。

對外資的吸引力更強。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全球副主席杰伊·利比說,中國向世界釋放開放的積極信號,將為安永的客戶們帶來長遠益處﹔非洲萊索托nat-effect公司總經理阿拉貢·莫科科恩對中國開放舉措深表贊同,希望本國紅茶和刺荨麻能夠在中國打開銷路﹔在韓國三星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張元基看來,中國對於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的接受程度非常高,正吸引跨國企業將高附加值產業鏈放到中國……

敞開胸懷,擁抱世界。中國正以昂揚向上的姿態,打造對外開放新格局。

人民更有獲得感

“我們要牢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努力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項工作,不斷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在中共十九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了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共十八大以來的6年,是改革開放40年中極不平凡的6年,是人民群眾獲得感快速提升的6年。

收入增加,腰包鼓鼓。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的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就業狀況持續改善,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2013—2017年間,中央財政5年投入專項扶貧資金2800多億元,6000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到4%以下,居民收入年均增長7.4%、超過經濟增速,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體。

少有所教,老有所養。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財政性教育經費佔國內生產總值比例持續超過4%,營養改善計劃惠及3600多萬農村學生,重點高校專項招收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人數由1萬增加到10萬。同時,中國織就了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網,社會養老保險覆蓋9億多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13.5億人,近6000萬低保人員和特困群眾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6.7歲。

住有所居,天藍水綠。過去幾年來,棚戶區住房改造2600多萬套,農村危房改造1700多萬戶,上億人喜遷新居。全面節約資源有效推進,重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進展順利,森林覆蓋率持續提高,環境狀況得到改善。在重慶璧山,昔日的污染源和臭水河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植被茂盛、綠意盎然﹔在天津,乙醇汽油率先全面推廣使用,汽車尾氣排放污染減少,藍天白雲更多。

奮斗目標清晰明確,發展成果真切實在。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正一步一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正一步一步成真。(記者 王俊嶺)

(責編:段晨茜、閆妍)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