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綜合報道
僑這四十年,與國共奮進(僑界關注)
2018年12月14日08:3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圖為中國僑聯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座談會現場。
  (照片由中國僑聯提供)

回望改革開放40年,有一個群體不可不提。40年前,他們率先響應號召,回國投資興業,帶來難得的“第一桶金”﹔40年中,他們引進先進技術和理念,為中國科技發展和產業升級貢獻智慧和力量﹔40年來,他們在國內熱心公益、回報桑梓,在海外廣交朋友、講述中國故事……他們,是海內外千千萬萬的僑胞。

12月10日,中國僑聯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座談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全國政協副主席、致公黨中央主席、中國科協主席萬鋼出席座談會並講話。中國僑聯主席萬立駿與中國僑聯部分在京顧問、來自僑界各方面代表人士、中國僑聯機關及直屬單位負責人等130余人共聚一堂,暢敘40年來僑胞與祖國攜手奮進的精彩故事。

帶來寶貴“第一桶金”

“在改革開放這一波瀾壯闊的進程中,廣大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發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座談會上,萬鋼這樣評價海內外僑胞在改革開放中的角色。

何為“不可或缺”?數據給出了直觀的答案。改革開放以來,引進的外資中60%為僑資,引進的外企中70%為僑企,引進的高層次人才中95%以上是華僑華人。而在改革開放之初,僑胞的力挺尤為可貴。

追溯當年,不難發現,各地吸引的第一筆外資基本都是僑資,而后以僑引僑、以僑引外。許多的“全國第一”也都是由踴躍北上投資興業的華僑華人和港澳同胞創造的:內地第一家合資企業、第一條合資高速公路、第一家外資銀行分行、第一家五星級合資飯店……

“1978年祖國內地實現改革開放,華僑華人和港澳同胞成為投資中國內地的先驅。”中國僑聯副主席、香港僑界社團聯會會長余國春表示,到今天,這個群體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是聯系中國與世界各國經貿關系的“紅娘”。

事實上,除了寶貴的“第一桶金”,僑胞們還帶回技術、設備、人才、經驗、經營理念……為改革開放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中國僑聯顧問林兆樞曾擔任中國僑聯第六、第七屆主席。他在座談會上回憶,改革開放之初,國內經濟的活躍,正是始於廣東、福建、浙江等重點僑鄉,然后拓展至全國。20世紀80年代,僑鄉經濟率先出現個體私營經濟和小型集體經濟,這主要就是利用僑胞資金、信息、市場等,由歸僑僑眷創辦起來的。也正是在僑鄉個體私營企業做大做強的過程中,“溫州模式”、“晉江經驗”等應運而生,為推進改革開放注入了強勁動力。

不僅如此。40年來,情系桑梓的僑胞始終熱心公益事業。中國社會的發展,同樣離不開他們的貢獻。尤其是在僑鄉,最美的建筑往往是醫院、學校,而它們的捐建者,往往是僑胞。

中國僑聯副主席、福建省僑聯主席陳式海還記得,1982年,7層高的福州華僑大廈、9層高的仙游華僑大廈先后落成。此后,福建眾多僑市、僑縣、僑鄉甚至僑村都紛紛建成僑聯大廈,這些都是廣大海外閩籍華僑慷慨捐贈的結果。

統計顯示,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間,海外閩籍鄉親為福建累計捐贈達280.9億元。而海外華僑華人為祖(籍)國奉獻的愛心,更是難以用數字來表達。

“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從‘打開國門搞建設’到共建‘一帶一路’,我國改革開放取得偉大成就,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談及僑胞與祖國共同經歷的40年,萬立駿作出這樣的總結。

注入不竭創新活力

這次座談會的舉辦地,人民大會堂,對前來參會的浙江貝達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丁列明而言,有著特殊的意義。

2011年,在這裡,丁列明和當初一起回國創業的海歸團隊舉行了抗癌藥“鹽酸埃克替尼”的上市發布會。這款由他們團隊自主研發的中國第一個小分子靶向抗癌藥,至今已惠及18萬多名晚期肺癌患者﹔2016年,仍是在這裡,丁列明榮獲了中國化學制藥行業首個也是唯一一個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丁列明將這一切歸功於改革開放。“正是因為改革開放,一個農村孩子才有機會上大學﹔也正是因為改革開放,我才有機會出國深造﹔更是因為改革開放,我才有機會回國創新創業,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和價值。”

丁列明的故事不是個例。改革開放打開國門,讓更多年輕人有機會走向世界,學習新知。若干年后,他們中的不少人,以“新僑”的身份,懷揣一顆“中國心”,歸來報國,投身創新創業熱潮,成為推動中國快速發展的中堅力量。

數據顯示,從1978年至2017年底,在已完成學業的留學人員中,80%以上回國服務。他們當中不少是新歸僑,並已成為中國各領域的技術骨干、各學科的領軍人物,為中國的科學進步、技術創新做出重要貢獻。

2010年,中國僑聯特聘專家委員會成立。這一僑界重要的高端智庫,正是一個匯聚海內外僑界高層次人才的平台。從最初的46位專家,到如今的289位專家,專委會規模不斷壯大,作用日漸突出。

中國僑聯特聘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院長李曙光在座談會上介紹,成立以來,專委會積極建言獻策,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提供技術咨詢指導,引導海外人才歸國,對外傳播中國聲音,既“請進來”,又“走出去”,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改革開放的成果與潛力,激勵的不只是年輕一代的僑胞。作為當年來華投資的先行者和主力軍,老一代僑商同樣願意繼續大顯身手,爭做排頭兵。

“我們僑商及僑商組織需要找到自己在新時代的角色。”中國僑聯顧問、中國僑商聯合會會長、世茂集團董事局主席許榮茂介紹,近年來,中國僑商聯合會組織2000多名企業家,出訪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通過多種形式開展經貿文化交流,不斷拓寬世界認識中國、了解中國的渠道。“我們將繼續緊跟國家深化改革開放步伐,積極踐行‘一帶一路’建設的原則和理念,帶頭參與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新一輪高水平開放”。

祖國為僑保駕護航

助力改革開放,僑胞義無反顧﹔為僑保駕護航,祖國同樣盡心竭力。40年來,隨著越來越多僑胞回國投資興業,各級政府始終認真落實僑務政策,維護海外僑胞和歸僑僑眷合法權益,為他們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

中國僑聯作為黨和政府聯系廣大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尤為突出。

1978年,改革開放拉開大幕的同一年,全國僑聯開始恢復活動。1990年通過、2000年修訂的《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賦予了僑聯維護僑益的職能。萬立駿介紹,40年來,中國僑聯立足聯系廣泛、以僑為橋的特點,協助落實僑務政策、推動僑務立法、代表僑界聲音、依法維護僑益,並在近年來有了更多更新的拓展。

僑聯的每一項工作都直面僑胞需求,扎扎實實向前推進。比如,為了更好保護歸僑僑眷和華僑權益,早在1982年,中國僑聯就成立了法律顧問委員會,開啟了依法維護僑益的新征程。

中國僑聯法律顧問委員會主任、最高人民檢察院原常務副檢察長張耕介紹,進入新世紀后,法顧委與時俱進,先后成立了“國際貿易仲裁”“知識產權”“民事經濟”等5個專業委員會,並於2008年成立了海外律師團,以此呼應改革開放走出去和海外維權的需要。

在地方,為僑服務的工作同樣做到最細處,落到最實處。

溫州市文成縣是一個知名的僑鄉,涉僑人口佔全縣人口60%,每年回流的僑資達100億元。改革開放以來,文成縣華僑人數實現爆發式增長,達到16.8萬人,分布范圍也擴展到70多個國家和地區。

為了解決僑胞辦事國內國外來回跑、多次跑的困難,文成縣全力打造了“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海外版,建成了全國首個涉僑海外服務中心及米蘭分中心,使僑胞在國外就近“最多跑一次”、“進一個門”、“上一張網”就可以辦理涉僑事務。

效果立竿見影。文成縣僑聯主席胡立帥介紹,自今年7月5日正式運行以來,已辦理事項262件,為海外僑胞人均節約了3萬元回國辦理業務費用。“涉僑服務改革成效這麼大,把涉僑司法和政務服務送到了海外。”座談會上,胡立帥轉述了海外僑胞的由衷贊賞。

文成縣是一個縮影。座談會上,幾乎每一位發言的僑界代表都不約而同地說,自己是改革開放的見証者和參與者,更是受益者。

40年來,僑胞與祖國同心協力,攜手繪制出一副絢爛動人的壯麗圖景。隨著改革進一步深入,開放進一步擴大,僑胞與祖國共奮進的故事定將書寫出新的精彩篇章。(記者 嚴 瑜)

(責編:段晨茜、閆妍)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