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華僑華人研究>>學術研討
【“華僑華人與改革開放40周年”征文選登】致敬父親精神
2018年12月11日16:42  來源:中國僑聯

中國僑聯“華僑華人與改革開放40周年”征文選登

編者按——1978年,中國歷史翻開了不平凡的一頁。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吹響了中國經濟騰飛和民族復興的進軍號角。時至2018年,改革開放走過了40年偉大征程。40年來,神州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中華民族實現了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在40年改革開放歷程中,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始終與祖籍國同頻共振,息息相通,發揮了獨特的優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為展示廣大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與改革開放同行過程中的個人經歷與家國情懷,中國僑聯開展 “華僑華人與改革開放40周年”主題征文活動,在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中引起了熱烈的反響,大家踴躍參與,積極投稿,講述個人親歷親為的海外求學、回國發展、投資興業、為僑服務等歷程。現選出部分優秀征文發布,以展現華僑華人與中國改革開放互動交融的豐富歷史畫卷,以此紀念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

致敬父親精神

王惠涵

爸爸在馬拉維的倉庫裡備貨

前幾天因為要做一個課題,開始查詢關於“華僑”的定義。

華僑是指旅居在國外的中國公民。

(一)“旅居”是指中國公民已取得住在國長期或者永久居留權,並已在住在國連續居留兩年,兩年內累計居留不少於18個月。

(二)不少於30個月,視為華僑。

(三)中國公民出國留學(包括公派和自費)在外學習期間,或因公務出國(包括外派勞務人員)在外工作期間,均不視為華僑。

我才突然醒悟到,原來爸爸已經是華僑了。2011年正值我高一寒假,爸爸下定決心要跟隨姑姑他們去非洲經商。去的是非洲的一個小地方——馬拉維,比較貧窮落后的一個國家。剛去的那幾年運氣不好,小店總被偷盜,辛辛苦苦攢的本錢也賠了不少。那時候通訊還不像現在這麼發達,微信和QQ也沒有辦法使用語音通話。打一個國際長途電話要費不少錢,而且信號差,總是斷斷續續的。我那摳門又要強的老爸很少打電話回家,也很少跟我們透露過不干了想要回國的想法。一個人孤孤單單地撐了三四年都沒有回家,后來才稍有起色。

大一暑假的時候我去過一次馬拉維,那時候爸爸的生意情況已經好些了。開的小店散落在MZUZU各個地方,城裡鄉下都有,一天駕車要跑好幾百公裡,中間有好些路段完全沒有信號。當時的我還比較稚嫩,對一切充滿了新奇。非洲人的習俗、風景、動物都很吸引我,隻覺得爸爸每天開車四處打理店鋪還挺輕鬆的。爸爸今年回來的時候說自己腰疼了好幾個月了,一檢查發現腰椎間盤突出了。我跟他說:“哎呀,你要注意身體,以后不能開車開太久了。”但我知道我的勸告估計沒什麼用。

去年讀研后兼了一些工作,偶爾跟爸爸打電話時,一開腔他就會說:“你啊,不要傻傻的,做工作不要太認真,等下自己被氣,別人又聽不進去。”我隻會“嗯嗯嗯”地附和著,但從來不把這類話放在心上。這已經成了我多年來對付他“不可理喻”說教的“鴕鳥式”投降法。他很矛盾,一邊告誡我“不要太拼”,一邊身體力行著“愛拼才會贏”。我一直在思考,從小到大,我的父母對於我和我妹妹的學習和學校生活幾乎是“漠不關心”,他們隻重視結果,僅在成績不好的時候來一頓促膝長談,其余則一概不管。我在學校擔任什麼干部,參加什麼比賽,去了什麼社團,甚至是在幾年幾班都是不知曉的。但我和我妹妹在學校的表現都還不錯,盡管從來沒有給老師送過禮或是走后門,但是老師都會器重我們。現在我覺得,盡管他們文化不高,不會長遠地規劃我們的未來,但是他們卻實踐著“努力改變人生”的真理。他們用行動影響著我和妹妹,使我們踐行著“沒有傘的孩子更要努力奔跑”。

爸爸是幸運的,他是村裡第一批到城裡的打工者。他初中和高中時太過調皮,總不肯把心思放在學習上。而我那教師出身的爺爺比村裡的一般家長都懂得“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送他又從初中補到高中,然而結局還是差強人意。爸爸雖不愛讀書,腦子卻還靈活,又踏實肯干,沒幾年就在當時的國企鞋廠升到了車間主任的位置。他又大膽決策買下了城裡的房子,遷了戶口,成為了村裡第一批“城裡人”。后來企業改制,他又奔波於各地當廠長或是其他管理崗位,后來隨著制造業的衰落和產業升級轉型,他漸漸地覺得做鞋子沒意思了,才有了冒險出國闖闖的想法。

現在我在思量他的決定時,都會問問自己“你做得到嗎?”,我想我的回答可能是“做不到”。而這就是中國父母的偉大之處,他本可以安安穩穩地在家裡陪著老婆孩子一個月千把來塊工資,但他偏要去隔了大半個地球、貧窮落后、語言不通的地方打拼。我記得那次跟他經過邊界關卡,黑人士兵手裡端著槍攔住了車進行盤問。雖然只是例行盤問,但是當時見到那黑黢黢的槍時,我還是不免心驚。這是個可以持槍的地方,萬一擦槍走火呢?萬一不懷好意勒索呢?萬一想要搶劫中國人呢?而我的爸爸用他那充滿莆田腔口味的英語,習以為常地與他們進行著交談。

他很摳門,舍不得給自己花錢,衣物總是簡單便宜大方就好了,而對家人們卻異常慷慨。他很固執,總是要將扎根莆田、早結婚、早生小孩、早抱孫子的傳統莆式觀念灌輸給我。他很保守,總是希望我和妹妹能夠安安穩穩地回莆田,吃家裡,住家裡,領領工資,不要到處飄搖,也不要像他們之前那樣為房貸操心。他總是願意將自己認為好的東西給孩子們。

但我也許不會接受他所認為的好的東西,就如同他當初違背他父親的一個個決定一樣。年輕人長大了,總要自己拿主意了。但我會接受他的精神,永遠干勁十足且野心勃勃。

(作者王惠涵系馬拉維華僑子女,現為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研究生)

爸爸帶我買非洲木雕

(責編:段晨茜、閆妍)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