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華僑華人研究>>學術研討
【“華僑華人與改革開放40周年”征文選登】一個僑眷農家40年間的"榮華富貴"之路
2018年12月11日09:29  來源:中國僑聯

中國僑聯“華僑華人與改革開放40周年”征文選登

編者按——1978年,中國歷史翻開了不平凡的一頁。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吹響了中國經濟騰飛和民族復興的進軍號角。時至2018年,改革開放走過了40年偉大征程。40年來,神州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中華民族實現了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在40年改革開放歷程中,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始終與祖籍國同頻共振,息息相通,發揮了獨特的優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為展示廣大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與改革開放同行過程中的個人經歷與家國情懷,中國僑聯開展 “華僑華人與改革開放40周年”主題征文活動,在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中引起了熱烈的反響,大家踴躍參與,積極投稿,講述個人親歷親為的海外求學、回國發展、投資興業、為僑服務等歷程。現選出部分優秀征文發布,以展現華僑華人與中國改革開放互動交融的豐富歷史畫卷,以此紀念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

一個僑眷農家40年間的"榮華富貴"之路

林春來

依山傍海的莆田埭頭鎮

春風先發苑中梅,櫻杏桃梨次第開。薺花榆莢深村裡,亦道春風為我來。

2018年的春風,如期來到清新福建,來到氣冠八閩的港城莆田。

農歷正月初八,我邀約了初中時的同學、村干部林國榮以及一個農家的家長,在村會議室,靜坐淺思,在時光裡靜好。我們私聊了許久,並深度採訪了他們。他們聊起各自的家庭及事業。

雖然平日裡,我常在微信中,約略了解國榮的村務活動,他也常有得意段子上傳,讓我分享,但是親耳傾聽他的故事,還是別有一番感觸。

得益於改革開放平台,得風氣之先,他畢業后,搏浪商海,喜有收獲。在村主任(俗稱村長)的位子上,大開大合,蠻有作為。

縱然已是波瀾不驚年紀,我的心卻因國榮而格外年輕。我願持一支素筆,將心中微漾的思緒逐於文字間。

我與國榮以墨煮念,舉杯對飲,一同懷想這個農家所追求的榮華富貴之路﹔短暫不言裡,彼此明眸裡閃爍深意,且唱著,心裡響起新農村動聽的歌謠。

2013年2月23日,榮華富貴兄弟四人拍攝於華北快樂自駕游旅游途中

依山傍海農家的良好願望

他的家位於福建沿海,這個小村庄,依山傍海。這家林姓鄉親以榮華富貴來依次命名兒子。在改革開放前,盡管鄉親們有榮華富貴的良好願望,有著對未來的向往和追求,但是,天不遂人願,他們的日子依然過得緊巴巴的,一個個家庭都異常艱辛。由於人口多,不僅沒有帶來真正的榮華富貴,反而負擔加重,人力資源的優勢,並沒有轉化為經濟優勢。

改革開放后,這個農戶走上致富的道路,脫離了貧困,不斷走向新的生活,盼望已久的榮華富貴生活理想,終於實現了。

他不無感慨地說:“隻有在新的時代,才有這樣的美好生活”。

這個農家是僑眷,家長叫林挑天,有四個兒子,以榮華富貴命名兒子。

在改革開放前,華僑經常送舊衣服,送布料雨傘之類的日用品,解決穿的問題,也有零星的金錢資助,日子雖然也磕磕碰碰的,但是,相對的比別的人家好一些。改革開放之初,這家的老大考上大學,當時轟動了小村庄,家長置辦了十來桌酒席,宴請鄉親。在克勤克儉中,供奉和培養這個有出息的兒子。老大國榮畢業后,進入市委機關工作,成為了一名體面的公務員,還在城裡購買了套房,過上了逍遙富足的日子。老二就讀高二時就輟學了,在80年代末,去新加坡勞務出口,現在,自家建筑了一套小洋房。老三國富經過補習復讀,考上了省城師大,當上了一名人民教師,工作出色,2006年,被評為區級先進教師。老四國貴在本村落當了上門女婿,日子也過的相當紅火。

回鄉后,老二國華先搞淡水養殖,后改為海水養殖,海鮮運輸到省內各地,遠抵山東煙台,近到廈門龍岩﹔他跑市場,信息靈,日子過的像甘蔗一樣,節節甜。那套小洋房建於2011年秋,紅色鐵大門與整個院落渾然一體,放眼望去十分美觀,還安裝上了好聽的門鈴,這門鈴聲,是他自行設定的,以家鄉的莆仙戲《狀元與乞丐》為主曲調。這個農家的大門寬而漂亮,從貼瓷磚、瓷瓦到水泥平頂澆注,整個完工不下幾萬元,一個大門比過去五間磚瓦正房的費用還多。

農家大門的一次次 “變臉兒”

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農家大門的一次次 “變臉兒”,也深刻反映出了農家院落的時代變遷。

40年前,挑天家除了三間土屋外,根本就沒有圍牆和大門,客人一腳就能邁到桌子旁。后來,挑天家的溫飽解決了,開始圈起了土圍牆,並用幾根木棍安上了柵欄門,日子稍好一些的時候,就弄了個 “一擔挑”、夾心牆,其實也是圖壯壯自家門面而已。

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末,挑天家大家什的陸續添置,大門也開始變寬了,要不牛拉車子進不到院裡頭﹔到了90年代初,挑天家日子是翻著跟頭似地變花樣,推倒了土坯房,搬進大瓦房。這成了當時百姓的最大熱門。拖拉機、三輪車成了主要工具。手頭上有了余錢,這個農家門,也陸續變成鐵的了,而且大門的兩側,還用上了瓷瓦,頓時氣派了不少。

這幾年,黨的好政策一個接一個,老百姓的日子過得也是越來越滋潤,住的是越來越寬敞。挑天家的老二還買了私家車,在修蓋房屋上也自然注重起院落整體的美觀與漂亮來,大門與正、偏房連成了一體,而且都還是平頂水泥澆注,頂上也全是清一色的流線型設計,門洞也比以前寬了、深了。改革開放四十年來,農村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又豈止是一個農家大門的歷次 “變臉兒”?這不正是農家生活走向富足小康之路的一個縮影嗎?

林家三兄弟在莆田的並排小別墅(2015年6月12日拍攝)

一定要改變自己和家人的命運

老四國貴,在村裡開了一家小店鋪,經營日用百貨,生意興隆。后來,與人合資創辦了一家民營養老院,命名為錦繡山庄,它位於家鄉的風景區南麓。后來,經營不善,倒閉了,國貴就鬧離婚。國貴妻子沒有把離婚這句話說出來,是人留三分面,撕破臉總歸是不好的。終於協議離婚。國貴面對她,欲言又止。各自分道揚鑣。國貴離開這個養他生他的地方,去踏上那個他夢寐以求的榮華富貴之路。國貴妻子小茵依然借機侍候、孝順長輩,支撐著家中的生計,還要供孩子讀書,她不把自己當棄婦來看。2017年10月31日 ,埭頭鎮鎮僑聯在敬老院開展僑法宣傳咨詢暨重陽敬老活動,現場聆聽宣傳教育的小茵,依舊把長輩當作家裡的寶,並言傳身教。一周后,區、鎮僑聯獲悉該僑眷的暫時困難后,“一對一”幫扶小茵這一僑眷困難戶,為其孩子的上學等送去溫暖。這更是提振了小茵面對一時挫敗信心。新時代,新觀念,新作為,小茵不是保守的女性,自有她不服輸、不靠男人、能夠獨膽一面的勇氣。

重活一世,一切回到了起點。這個時候,她還沒有再婚。一家人還平安喜樂,如果沒有她,這個家就變得家破人亡。這一世,她一定要改變自己和家人的命運,從此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當然,前夫沒有任何音訊。長輩打定主意要替女兒找一個老實可靠的鄉下漢子做丈夫,哪知卻被女兒婉拒了。守得苦日子,終迎春花開。國貴終於衣錦還鄉,跪求前妻復婚。2018年中秋節來臨,9月20日上午,市僑聯吳副主席、秀嶼副區長、區僑聯主席等一行人,前往僑眷國貴家中走訪慰問,並為他們送去了節日的祝福,做好促和的工作。

保護農田是鄉村振興的根脈

挑天告訴我:國貴在外奔波,有多麼的艱辛,先在建筑工地,沒日沒夜地搬運磚頭,后來,專門運磚頭、建筑材料,門路漸漸摸清了,客戶混熟了,市場弄明白了,於是,在熟人的動員和慫恿下,他合股投資機磚廠和裝飾批發。好景不長,當地為了保護農田,為了環保,讓這家機磚廠停產,且倒閉,對機磚廠實施安全隱患排除,對機磚廠的兩根煙囪及廠房進行拆除。機磚廠始建於1992年,作為曾經的村集體企業,高峰時年產2000萬匹磚,年產值300萬元。廠房及煙囪一直未進行維修,存在重大安全隱患。此次拆除后,當地按照打造農業產業園區的規劃,對機磚廠的30多畝土地進行科學規劃和使用。

國貴終於認識到,失敗不可怕,不會總結經驗教訓更可怕。他意識到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隨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他經營的產品,更應符合時代潮流和人民的期盼,所以,在裝飾批發中,國貴本著對客戶負責的理念,嚴把進貨關,緊抓綠色環保建材,否則,不合規的堅決不要,即使利潤再高,人情再鐵,也堅拒。誠信經營,質量第一,價錢公道,為人踏實,國貴的回頭客越來越多,口碑越來越好,事業越來越紅火,財路越來越寬廣。

農家走出了踏踏實實的生活道路

在價值多元的時代,成功的道路何止千萬條。這農家,走出了踏踏實實的生活道路。每個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個人的際遇不盡相同,隻有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才能開創他們通往幸福的成功道路﹔隻有在這個新的時代,才有他們幸福美滿的生活,才有他們的用武之地,才有他們的不舍追求與價值。是這個時代,給了他們種種保証與保障,促進他們持續前進,去迎接更加燦爛的美好明天。

再小的力量,也是一種支持。正是有了千千萬萬這樣的群眾,他們力求美好生活的不舍努力,才形成改革開放40年波瀾壯闊的澎湃大潮。這種壯觀的景象,前所未有。這個農家的奮斗,融入了歷史的大洪流中,進一步推動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與進步,國家的繁榮與昌盛。沒有一個國家,能像今日中國這樣,真讓人恍若隔世。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四十年來,我饒有興致地持續在關注這一僑眷農家。那日,我與這個農家依依惜別。回首揮手,隻見莆田沿海農村處處立新。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最近的你們,成了我最近的守望﹔你們綻放的幽香,芬芳了我平淡生活,於是,生活更美好了。令我心中對這個僑眷農家的未來歲月,有了更多念想和期許,何時再採訪他們?

(作者林春來,系中學高級教師、福建莆田市理論宣講專家庫成員,現居福建莆田) 

(責編:段晨茜、閆妍)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