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綜合報道
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實地探訪深圳光明街道歸僑故事——
在改革開放中奔向光明(新時代·新僑鄉)
2018年12月03日08:1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圖為鄭興裕、羅煥榮、劉家偉、黃德文(從右至左)。
  記者 嚴 瑜攝

開欄的話

僑鄉,是華僑華人魂牽夢縈的地方。無論去到多遠,海外游子們都像風箏,通過情感這根線,與故鄉緊緊相連。正是故鄉永恆的魅力,讓許多人不斷踏訪故土,也讓許多人選擇歸來。這些海外華僑華人和歸僑僑眷懷著一片赤誠,參與到改革開放的大潮中,為家鄉的發展奉獻著心血與汗水。40年來,他們寫下了怎樣的故事?新時代,他們又將書寫怎樣的故事?今日起,本報推出“新時代·新僑鄉”專欄,真實記錄僑鄉的歷史性變革。

 

筆直的柏油馬路一塵不染。蔥蘢的樹蔭下,寬敞的人行道邊,幾位老人圍坐一起,下棋聊天,悠游自在。目之所及,數棟幾十層的豪華住宅樓已在不遠處拔地而起。若是無人介紹,你大概很難想象,這裡曾是稻田橫亙、圈舍林立的農場。

眼前的光明街道位於廣東深圳西北部,是曾經的光明華僑畜牧場所在地。40年前,這裡安置了4540名越南歸難僑。身處改革開放的最前沿,這座華僑農場與這群歸僑,見証了變革、親歷了變革。而它的名字,似乎早已預示,隻要敢於嘗試、敢於拼闖,光明總與他們相伴。近日,本報記者實地探訪,聽在此生活多年的4名歸僑講述他們的光明故事。

見証光明“前世今生”

“剛到光明時,我們一家8口人擠在60平方米的瓦房裡,用木板在房裡隔出上下兩層,我和幾個兄弟就睡在上面一層。”40年前,8歲的鄭興裕跟著家人,從越南一路輾轉回國,落戶光明。如今,他是深圳市光明街道僑聯主席,幾個月前剛去北京參加了全國第十次歸僑僑眷代表大會。

1978年至1979年,大批越南華僑被迫回國,被安置在全國多個國營農場。其中,4000多人和鄭興裕一樣,來到了當時的廣東省國營光明農場。

“雜草叢生的荒山野嶺”,這是鄭興裕記憶中,光明當年的模樣。

因為這群歸僑的到來,1979年1月,“廣東省國營光明農場”更名為“廣東省光明華僑畜牧場”。此后的十多年裡,這些歸僑種水稻、種荔枝、養雞、養奶牛,為新生活努力打拼。

老歸僑羅煥榮,是這座華僑農場“前世今生”的見証者。今年81歲的他,在街坊眼裡德高望重,被親切地稱呼為“羅太公”。

1949年,12歲的羅煥榮被英國當局從馬來西亞遣送回國,幾經輾轉,最終定居光明。“1958年6月24日”,他至今依然能夠說出自己正式來到農場的日子。此后,在這裡,他住過草房、種過甘蔗、當過工人,眼看著鄭興裕那一代“小歸僑”長大成人……一晃,已是60年。

“過去,這裡人均月收入是19.18元,現在我每個月的退休工資就有8000元,這還只是中上水平。”坐在自家寬敞整潔的客廳裡,羅煥榮神情愜意。客廳四面的牆上,挂滿了他的書法作品。最高處是一幅他寫的名為《光明昔日》的長詩,其中兩句是,“改革開放照光明,翻天覆地日日新”。

走出羅家不遠,就是光明街道的一條主干道。寬敞干淨的道路兩側,兩排歐式商鋪錯落有致。遠處,高架橋正在修建。“過不了多久,深圳市區的地鐵就要通到光明街道來了。”鄭興裕說。

改革年代“化繭成蝶”

紅燒乳鴿、燉牛初乳、金銀玉米——這是當地人津津樂道的“光明三寶”。據說,現在還有不少外地游客慕名來此,就為嘗嘗這“三寶”。

看似家常的三道菜品,實際頗有“來頭”。

改革開放后不久,曾經半封閉生產的畜牧農場面臨被取代的危機。地處深圳、靠近香港,讓光明人在面臨挑戰時,很快創新思路,找到了機遇。

通過招商引資,光明農場引進新西蘭、丹麥等國的良種奶牛進行飼養,成立晨光乳業,將新鮮牛奶出口香港,一度佔據了香港鮮牛奶市場份額的70%。此后,農場又以合資經營的形式,開辦了現代化的養豬場、養鴿場、奶制品加工廠、肉食品加工廠等,形成了初具規模的現代化外向型綜合性畜牧場。“光明三寶”正是光明農場轉型發展的產物。

“其他地方的華僑農場大多採用比較傳統、單一的農業形式,而光明農場在分紅形式、產業類型上都做了改革,這大概就是我們的優勢。”鄭興裕說。

從最初的“廣東省光明華僑畜牧場”,到后來的“深圳市光明華僑農場(集團)公司”、“深圳市光明集團有限公司”,光明的幾次易名留下了時代變遷的印記。

更深刻的變化發生在光明人身上。

“70后”越南歸僑黃德文與鄭興裕年齡相仿,兩人從小一起長大。年輕時,他曾在一家生產皮具的港資企業打工,學到了一門好手藝。

2004年,時機成熟,黃德文決定,開設自己的工廠,從打工仔變成了老板。10多年來,他的生意越做越大,蓋起了四層廠房,微信朋友圈裡有了許多日本、美國、歐洲的客戶,每年訂單穩定在20多萬件。

“當年來光明,我隻有6歲,最大的夢想就是今后能上大學,可是那會兒什麼都沒有,就帶回兩三件衣服。”說起自己,黃德文覺得隻有未圓的“大學夢”留下了些許遺憾。不過如今,“我有兩個孩子,大女兒在深圳大學讀大四,學財經。”

美好生活“遍地生花”

“過去,歸僑回來又想往外走﹔現在,歸僑出去又想往回來。”說起光明的發展,劉家偉笑說,這一句話就足以概括了。

這位高個子、臉上總挂著燦爛笑容的越南歸僑曾在光明街道做過多年的僑務工作,算是鄭興裕的老領導。他直言,來到光明近40年,這裡一直在變化,這些年的速度尤其快。“近兩年,一些國外的親戚來過光明后,都對我感慨,想不到這裡的生活環境很多方面都比國外還好。”

2007年,光明新區成立,光明的發展進入快車道,歸僑們的幸福指數隨之節節攀升。如今,茅草屋、土坯房早已不見,取而代之的是光明街道為解決歸僑僑眷住房問題修建的同富裕安居房。在子女就學就業、同富裕分配、征地拆遷等方面,光明街道也不斷為歸僑僑眷謀取福利。

發展中的光明,讓歸僑們找到了出路,看到了希望。

目前,光明街道共有771家企業,其中13家企業各自累計產值均超億元。2016年,華僑城在光明新區投資建設光明小鎮項目,一個集農業、生態、文化、旅游為一體的綠色小鎮已初現雛形。

更大的機遇出現在今年。9月,光明區揭牌成立,由此從功能區變為行政區。10月,光明街道揭牌成立,這塊總面積30.11平方公裡的土地成為深圳市光明區的中心地帶。隨著廣深港高鐵開通,在光明區設停靠站,從光明去香港僅需30分鐘。

“樓房雄起遍地花,科技發展業興旺。”羅煥榮在自己的詩中這樣描繪如今的光明。而在鄭興裕看來,這只是光明巨變的開始。“過5年再來,這裡會大不一樣。”夜幕下,望著遠處燈光璀璨的高樓大廈,鄭興裕的眼中熠熠生光。

“羅太公,如今生活這麼好,你可一定要活到108歲哦!”“那是一定的!”圍坐一起,聊起共同經歷的40年,暢想未來充滿光明的更多年,羅煥榮、鄭興裕、劉家偉、黃德文朗聲大笑。(記者 嚴 瑜 何欣禹)

(責編:段晨茜、閆妍)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