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為11月6日在法國濱海努瓦耶勒拍攝的諾萊特華工墓園。該墓園是歐洲最大的華工墓園,共有884名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遇難的華工在此長眠。 |
20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一百周年紀念日。
當晚,英國倫敦,一場特殊的慈善晚宴正在舉行。這場晚宴是英國哀悼一戰英靈系列活動“終戰日,一個民族的致敬”(下稱“終戰日”)的閉幕活動,其主題是紀念參加一戰的14萬華人勞工。中英各界代表相聚一堂,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付出汗水、鮮血和生命的中國勞工致敬並進行悼念。
時隔百年,一戰華工的事跡正逐漸被歐洲主流社會知曉、正視並傳頌。
歷史永不會忘記
“以‘終戰日’閉幕晚宴為代表,今年英國各地舉辦的一戰華工紀念活動呈現出一個新的特點——中英合作。”出席此次紀念華工慈善晚宴的中國駐英國大使館參贊盧海田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一方是華僑華人,一方是英國主流社會,雙方將這個紀念儀式作為停戰日當天系列活動的收官之作,共同正式、公開地對在歐洲參戰的華人先輩致敬。這格外有意義。”
正如盧海田所說,時間不會磨滅一戰華工的光輝。參與此次紀念晚宴的嘉賓除中方代表和旅英僑界代表外,還有英國皇家慶典大臣布魯諾·匹克勛爵、英國皇家空軍指揮官吉爾伯特·奧布裡·辛格爾頓、英國商船協會主席約翰·塞爾及英國皇家切爾西養老院退役軍人代表等英方人士。
布魯諾·匹克勛爵是此次紀念晚宴的主辦人。在接受本報採訪時,他動情地指出:“我們應該正視歷史。對於那些不遠萬裡來到歐洲的中國勞工,我隻能用‘勇敢’、‘奉獻’這兩個詞來形容。我想借這次晚宴的機會對他們和他們的同胞說一聲感謝。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發現這段被遺忘的歷史,認可他們的貢獻。”
最近,紀念一戰華工的活動在歐洲各地溫情上演。
11月11日,法國邀請了72位國家元首,在巴黎凱旋門下舉行一戰結束百年的紀念儀式。在這場匯集了多國政府首腦的重要活動中,一名華裔女孩用中文朗讀了一位一戰期間在法國工作的華人的日記。法國《歐洲時報》認為,“法國意在把近百年來被整個西方社會遺忘的華人勞工推到台前,終於承認他們和西方的戰士們一樣,為戰爭勝利做出巨大貢獻。”
11月10日,中國駐比利時大使館在比利時西佛蘭德省波珀靈厄市華工雕像園舉辦活動,緬懷一戰中為歐洲和平做出非凡貢獻的中國勞工。
來自中國山東的一戰華工后人、當地華僑華人及比利時民眾近百人共同祭奠中國勞工,並敬獻花圈。
戰火裡的遠航者
“眾弟兄,大家來聽,你我下歐洲,三年有零,光陰快,真似放雕翎……”這是一戰期間流傳於山東威海衛的一首華工出洋歌。
一戰期間,英法兩國先后在中國山東等地招募中國勞工約14萬人。香港大學歷史系教授徐國琦在接受本報採訪時指出,一戰華工雖然沒有直接參戰,但他們大多在前線陣地工作,搬運武器,修筑工事,清理戰場,從事最艱苦繁重的戰地后勤保障工作,最終有近2萬名華工因炮火、辛勞失去生命,長眠歐洲。
他們是驚濤裡孤勇的遠航者、戰場上堅毅的“鋪路人”,在歐洲戰火紛飛的歲月裡困苦咸嘗,艱辛畢遇。
“從中國到歐洲,他們首先要在海上經歷數月的顛簸。逼仄的環境、敵軍潛艇的襲擊、疾病使得500多位華工還沒登上英國的海岸就已經失去生命。這是500多個家庭的生離死別。”在11日倫敦的紀念晚宴上,熟知這段沉重往事的陳德梁嘆惋道。
陳德梁曾前后12年擔任英國地方議員,2009年成為英國首任華人市長,現為英女王倫敦紅橋區副官。2014年,陳德梁參與發起“確保我們銘記”計劃,致力於為一戰華工立碑。如今,陳德梁的設想即將實現,一塊華表造型的紀念碑將落地倫敦。
“以鏟代槍”的中國勞工為歐洲和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貢獻。然而,他們得到的關注一度少之又少。
“我們在英國打拼都會想著找親朋好友傾訴,希望有人能懂我們的辛苦。100年前華工的遭遇更要險惡百倍,那段歷史卻曾經長時間不被人知曉。”英國莆田商會榮譽會長翁金銜感慨道。
“多年前,我在法國一戰陣亡將士的墓地看見兩個中國人的墓,當時我感到奇怪,為什麼他們會出現在這裡,但同行的向導卻無法給我回答。這個問號始終盤旋在我心中,之后我就不斷尋找有關一戰華工的參戰歷史並拜訪他們在歐洲大陸零星的長眠之地。”英國作家克萊夫·哈維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談道。
之后,克萊夫·哈維基於真實歷史撰寫了一部以一戰華工為主人公的小說——《楊的戰爭:一戰時期被遺忘的平民英雄》。他表示,“我由衷地敬佩中國勞工在戰場上的堅忍,我希望通過這本書使更多的英國人了解,百年前有他們的幫助我們才得以贏得戰爭的勝利,這段歷史上的疏漏應該被填補。”
撥開時間的迷霧
“過了一百年,是時候給這些遠赴重洋拋頭顱、洒熱血的人們一個交代了!”此次紀念一戰華工慈善晚宴發起人、華人學者、英國皇家藝術學會院士蔡柏舟說,“作為在海外落地生根的中華兒女,我為自己有機會了解並弘揚這些祖(籍)國先輩們的光輝歷史感到驕傲。”
英國中華總商會監事長鐘曉頻說,“事情總要有人去做,因為隻有讓更多的人客觀地回望歷史,我們才能更好地共同期待並創造未來。
從為華工立碑紀念,到華人社團拍攝的紀錄片《華工:一戰中不可忘卻的面孔》問世,再到中英各界人士攜手共同舉辦紀念活動……近年來,華僑華人在異國他鄉為一戰華工奔走正名。他們撥開了時間的迷霧,使更多人看到華工的動人故事。同時,他們也更加積極地融入主流社會,推動著中英關系不斷向好發展。
“我在出門前告訴兒子我要去參加一個向一戰華工致敬的晚宴,他得知后立即上網搜索一戰華工相關資料,並且為自己發現了一個新知識而感到高興,我相信他一定會和他的同學、朋友分享這個故事。”約翰·塞爾在晚宴上說道。
盧海田表示,“銘記歷史不是突出犧牲記住仇恨,時代在往前走,一百年后的現在,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英關系如今也迎來了黃金時代,銘記歷史是為了珍愛和平,創造中英友好時代的新篇章。”(李嘉寶 林小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