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界風採
俄羅斯華商吳昊:
深耕中俄文化交流的“讀書人”(商界傳奇)
2018年11月01日08:5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圖為吳昊(左)向全俄老戰士委員會副主席格涅茲季洛夫贈送《中國新聞》雜志

“我喜歡做文化方面的事情,雖然賺錢不多,但是比較自得。”相比“企業家”,俄羅斯五洲世紀集團公司總裁吳昊似乎更愛用“讀書人”來定義自己的角色。20多年前,在莫斯科高爾基文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后,吳昊決定留在當地,創業。

當時,在俄華商大多從事貿易生意,而這名充滿書卷氣的年輕人卻另辟蹊徑,選擇深耕文化交流領域,為中俄民眾走得更近搭橋鋪路。

“中俄民眾需要一座橋梁”

算起來,吳昊與俄羅斯的緣分已近30年。1999年,在白俄羅斯取得碩士學位后,他選擇赴莫斯科繼續學習俄羅斯文學。

或許是因為多年的專業熏陶,吳昊對文化有著特別的興趣和敏感。和俄羅斯朋友聊久了,他發現,彼此之間似乎存在著一個“誤會”。

“我們常覺得相互之間了解很多,比如中國朋友談到俄羅斯,就會提到普希金、托爾斯泰、柴可夫斯基,俄羅斯朋友聊到中國,也都知道長城、故宮,甚至還能背一兩首李白的詩。但是,當我們想更深層次的接觸時,卻發現,我們對彼此的認知,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吳昊決定,利用自己長期在俄學習生活的優勢,推動中俄雙邊尤其是民間的交流,讓彼此真正熟悉起來。

那時,中俄兩國的民間交流還不像今天這般方便通暢。不過,在樂觀的吳昊看來,正是因為不方便、不通暢,才有機遇。“我能感受到,中俄民眾都需要一座橋梁。”

2003年,吳昊在莫斯科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主要為中俄兩國文化、教育、科技等領域的交流牽線鋪路。

協助兩國藝術團體到對方國家演出或辦展,實現兩國校際之間的師生互訪交流,這些活動看似輕鬆有趣,背后實際有數不清的繁瑣細節和算不到的突發狀況。但吳昊樂此不疲。

他還記得,公司成立初期,中國一個歷史底蘊深厚的省份想在俄羅斯舉辦文化周活動,其中包括在莫斯科辦一場音樂會。然而,由於對莫斯科當地情況完全不熟,該在哪裡舉辦,如何才有影響力,這些都成了令人頭疼的問題。

接到活動方的合作請求,吳昊第一時間想到了莫斯科國際音樂之家,這座在當地鼎鼎有名的音樂廳,正是一場具有中國風情的音樂會的最佳舉辦地。於是,他與國際音樂之家的負責人員積極協商,不僅爭取到了他們的演出場所,而且還在簽証、邀請函等前期准備方面獲得很多幫助。

為了讓中國藝術文化真正走進當地主流社會,吳昊還邀請了許多俄方政界、文化界、藝術界的名流前去欣賞音樂會。“當晚的演出非常精彩,許多中國民樂的彈奏畫面至今仍會在我的腦海中閃現,俄羅斯觀眾也獻上了非常熱烈的掌聲。”

憶起當初的那些故事,吳昊至今仍有很多感慨:“這樣的活動能使俄羅斯民眾對中國的音樂、藝術、文化有更深的了解,也能有效地加深兩國民間的文化交流。”

“我想建一條雙向通道”

這兩年,吳昊有了新的事業規劃。他創辦了一本名為《中國新聞》的俄文版雜志,還創立了絲綢之路傳媒集團。如今的他,在繼續致力於中俄民間文化交流之余,希望搭建更加多元的渠道,向俄羅斯民眾講述真實生動的中國故事。

“我覺得做事情一定要符合發展的潮流。”在吳昊看來,辦雜志,辦傳媒集團,都是源自當下中俄兩國關系達到歷史最好水平,中國又提出了建設“一帶一路”的倡議,“這些都是千載難逢的機遇,我們必須緊緊抓住。”

創辦《中國新聞》之初,吳昊為這本雜志確定了一個清晰的定位:不做短新聞,也不造神話,就講中國發展的故事,這些故事得有深度,得接地氣。

“隨著中俄交流越來越緊密,在俄羅斯,無論是官員還是民眾,都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國,這種需求越來越大。”吳昊發現,很長一段時間裡,俄羅斯讀者看到的有關中國的報道多有雷同。“有關中國發展的許多精彩故事,比如中國在發展中碰到過哪些困難,又如何克服,這是俄羅斯讀者更感興趣的。”

在吳昊創辦的這本雜志中,讀者可以看到一個更加多面的中國:雄安新區建設、中國企業走向海外、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負責雜志文字編輯、版面設計等工作的都是俄羅斯人。這是吳昊“有意為之”的。“我特別強調翻譯的本土化,一定要用俄羅斯讀者看得懂、喜愛看的形式講述這些故事。”

不僅如此,吳昊還與中國國內媒體《中國新聞周刊》及俄羅斯主流媒體都建立起密切的合作。他從中國國內媒體的報道中選取生動的故事,翻譯成俄文,也與俄羅斯主流媒體開展合作,採訪俄羅斯的官員、學者,寫成中文報道為中國媒體供稿。

“我想建立一條中俄交流的雙向通道,不僅要把中國故事講給俄羅斯讀者聽,也要把俄羅斯的發展和當地民眾對中國的友情講給中國讀者聽。”吳昊說,接下來,他還打算繼續順應潮流,搭乘新媒體的快車,試水網站、社交媒體等新平台,把中國故事傳得更廣。

“這幾年的變化太明顯了”

在俄生活多年,吳昊結交了不少當地的朋友。閑聊時,中國是常常談及的話題。

“一些對華友好的朋友,對中國的評價特別高,甚至高出現實,這時我也會談談中國發展仍然存在的問題以及中國政府的解決辦法,讓他們知道中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實際是在本國發展的過程中,推動全人類的發展,進而自身也從中獲益。”吳昊說。

而當碰到一些對中國不熟悉的朋友時,吳昊會更加耐心地向他們介紹中國的發展理念,用一些生動的比喻或故事,闡釋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將帶來哪些機遇、中國奉行的合作共贏理念具體意味著什麼。

“私下交流的氛圍往往很輕鬆、很隨意。不同於官方發言人,我們可以用朴實的語言、具體的案例與俄羅斯朋友交流,並確實能夠改變他們對於中國的一些誤解。”在吳昊看來,華僑華人本身也是橋梁。

讓吳昊欣喜的是,中俄民間越走越近,他是積極的參與者,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

如今,每次回俄羅斯,一到莫斯科謝列梅捷沃機場,看到中文顯示牌,聽到中文廣播,吳昊都覺得格外親切,更忍不住感嘆:“這十幾年,尤其是最近5年,變化真是太明顯了,這是我們當年來俄羅斯時絕對不敢想象的。現在,莫斯科、聖彼得堡等許多城市的機場都有中文的提示和廣播。”

在工作中,吳昊同樣感受到很多新的便捷。“中俄簽証流程已簡化了很多,我們的公司也有了向中國合作伙伴發邀請函的權利,這為雙邊人員往來、文化交流都提供很多便利。”

對於未來,作為俄羅斯主要僑團負責人之一的吳昊充滿憧憬,他有更多的事想做。“借助已經搭建的媒體平台,我們在講好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的故事的同時,是否也能幫助中國企業更好地走進俄羅斯?這已在我的構思當中。”(記者 嚴 瑜)

(責編:段晨茜、閆妍)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