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界風採
六院院士孫大文:
“我把中文名簽在院士名冊上”(僑界關注)
2018年10月15日08:1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9月的最后一天,晴空萬裡、陽光和煦、樹影匝地,喜迎國慶的氛圍籠罩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在北京民族飯店,我們見到身兼六院院士的孫大文。個頭不高,西裝筆挺,溫文爾雅,平易近人,是他給人的第一印象。

學而不厭永攀高峰的科學家、心系桑梓赤子情深的愛國者、誨人不倦桃李滿園的教育家、行走世界促進合作的牽線人……在那個秋光滿溢的上午,面對面傾聽孫大文院士的娓娓道來,細細咂摸個中人生真味,一個科學家的成長輪廓漸次清晰起來……

享譽世界 成就斐然

在搜索引擎“必應”裡,輸入“Da-Wen Sun”,精確搜索,你會發現詞條足足有1260萬條。而“Da-Wen Sun”正是孫大文院士的英文名字。

有媒體評價說,孫大文代表中國人站在了食品工程研究領域的“世界之巔”。

作為世界食品科學與工程和生物系統工程領域學術帶頭人,孫大文身上閃爍著諸多耀眼的光環:愛爾蘭、波蘭、歐洲和國際組織的六個科學院院士,歐洲歷史上首位擁有三院院士頭銜的華人,被稱為農業工程界“奧林匹克”的國際農業與生物系統工程委員會的首位華人主席,摘取冷凍食品研究最高獎項——冷凍食品基金會“冷凍研究獎”的首位美國本土以外科學家,連續3年榮獲科睿唯安(原湯森路透)“高被引科學家”稱號。

與其他科學家不同,雖然實驗室設在華南理工大學,但孫大文更多時間卻在世界各地奔波忙碌。他頻繁出入國際各大高校學堂、實驗室、研討會,更時常進入工廠、企業,探索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在食品工程方面書寫了多個第一——

研發出超快速食品冷卻技術,將5至7公斤的熟肉制品,從72攝氏度冷卻至4攝氏度,僅用一個半小時,按常規方法則需要15個小時﹔研發的高光譜成像檢測技術,能讓人們最為擔憂的“僵尸肉”一照“現形”,就連一塊肉是解凍過一次還是兩次,也能在高光譜成像設備檢測下識別出來﹔而新型冷凍技術,則讓冬天裡吃一顆紅殼荔枝的願望成為可能﹔徹底解決了自微波加熱技術發明以來一直困擾業界的微波加熱解凍不均勻這一世界性難題……

多年來,孫大文充分利用自己在學術上的國際影響力,積極參與多個國際組織的活動,致力於提高中國學者科研成果的國際認可度、促進中外科學家合作交流。

“從1998年開始,我就為國際農業與生物系統工程委員會(CIGR)工作,不僅為它設計了首個網站,還無償做了大量繁瑣的事務性工作。”20年間,孫大文為CIGR投入了巨大的心血。2013年,他高票當選為該委員會主席,成為CIGR成立84年來首位獲此殊榮的中國科學家。

“自主創新與國際合作其實是相輔相成的。閉門造車是行不通的,中國的科學人才、科學技術都要走出去,到國際舞台亮相並發揮作用。這也是中國參與全球化競爭與合作、構建現代化國際形象的必要途徑。”孫大文強調。

學而不厭 行者無疆

“在將食品工程作為長期研究方向之前,我嘗試了很多研究領域,也吃了不少苦頭。”孫大文坦言,自己的科研之路並不平坦。

機械工程專業學士、化學工程專業博士、國際農業與生物系統工程科學院院士、國際食品工程領域領軍人物……翻開孫大文的履歷,一系列專業名稱令人眼花繚亂,即使外行人也能看得出來,這些專業跨度很大。他是如何實現跨多學科領域的學習?

“我沒有什麼秘訣,只是勤奮、堅持和專注而已。”面對外界贊譽,孫大文謙遜地說。

1988年,孫大文以優異成績獲得博士學位,成為我國自主培養的最早一批博士之一。博士畢業后,他先后在中國、德國、英國和愛爾蘭的6所知名高校深造或任教。

“在國外,一開始做的都是合同工。合同期一到,居留簽証就結束,沒有簽証就得離境,所以一個項目沒結束,就得翻報紙,找下一個工作。”孫大文坦言,為了生存,他頻繁切換科研軌道,個中辛苦,常常難與外人道也。

在英國,孫大文先后接觸了塑料加工、農業工程、制冷等項目,行業跨度之大令人瞠目結舌。為承接一個新項目,孫大文往往需學習新知識,有的甚至是從零開始。

“但我從沒想過放棄。”英國皇家特許工程師、機械工程師、材料工程師、農業工程師和制冷工程師……為了適應不同的項目需求,幾年間,孫大文考取各種資格証書,讓自己成為科研項目的“萬金油”。

“在國外求學、科研的經歷,磨煉了我的意志,奠定了我多學科的扎實功底,也成為我日后科研生涯的寶貴財富。”1995年,由於出色的研究成果,孫大文應聘到愛爾蘭國立大學任教,成為第一位在愛爾蘭獲得永久性職業的華人,在愛爾蘭這片陌生的土地上逐漸確立了自己的科研地位,並由此開啟了他“六院院士”的“開挂”人生。

報效故土 誨人不倦

2010年5月,愛爾蘭皇家科學院授予孫大文院士証書,院士名冊第一次被烙上三個美麗的中國方塊字“孫大文”。

“把自己的中文名字寫進愛爾蘭皇家科學院的院士名冊裡,是我感恩祖國的一個方式。”時隔多年,提及此事,孫大文臉上依然會泛起驕傲笑容。

這已經不是孫大文第一次在國際場合“秀”中文。“每次在國際大會上做報告,我的第一張PPT一定是中英文的,並把名字專門用中文標出來。”孫大文說。

“作為一名科學家,我信奉科學沒有國別之分的理念,而作為一名中國人,我秉承報國沒有地域之別的理念。”孫大文時刻銘記祖國的培育之恩,用實際行動報效祖國。

“書生報國成何計”,科研和教育是孫大文的兩個抓手。

近年來,孫大文與國內科研機構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他應邀擔任了上海交通大學、中國農業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十幾所高校的顧問教授或客座教授﹔與華南理工大學共同建立研究基地,雙方聯手共同開拓食品冷凍方面的科研新課題。

夏天和聖誕節本是歐洲人休假的旺季,孫大文卻借此機會回國講學,開設食品工程的前沿課程。

更難能可貴的是,他雖然蜚聲海外,事務繁忙,但一直堅持自己帶學生,指導學生學術研究。

“所有學生的論文,我都會親自批閱。有些論文寫得不好,我就和學生反復探討修改意見,有一篇博士論文前后修改了8遍,直到修改合格,我才幫學生把文章投遞出去。”在孫大文的堅持不懈和嚴格要求下,一大批優秀的科研人才被培養出來。如今,孫大文的學生遍及中外,真正桃李滿園了。(賈平凡 黃雲歡)

(責編:段晨茜、閆妍)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