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刊鄉訊>>《海內與海外》
梅州的圍龍屋與梅
2018年09月18日09:45  來源:中國僑聯

倘若不是天賜良機,或者是緣分使然,我可能永遠也不會走進廣東梅州,欣賞到那方熱土所擁有的嶺南風光,領略到那處佳境所散發的獨特魅力。

梅州這個地名,相信許多國人都不會陌生,當然我也十分熟悉乃至頗為向往:紅軍之父朱德總司令曾經施展雄才大略的硝煙戰地,開國元帥、幾度歷史關頭力挽狂瀾的葉劍英同志的秀麗故裡﹔美術教育家和畫家林風眠﹔足球名宿李惠堂、曾雪麟,民族品牌金利來創始人曾憲梓,都從這裡走向全國,走向世界。並且,梅州還是赫赫有名的“世界客都”和“足球之鄉”。幾乎地球上的每個角落,都有來自梅州的客家人。足球運動在這裡普及程度甚高,球員水平也不容小視。許多球迷都能數出一大串“梅州球星”的名字——謝育新、伍文兵、郭憶軍、張小文、池明華、王惠良、李玉展······這些曾經的年輕人,曾經馳騁在綠茵場上,都曾經先后效力於國家隊。

客家獨有的風情,悠久歷史的文脈﹔紀念館,博物館﹔三河壩戰地故址,紅土地悲壯傳奇······雖隻短短五日,留下的印象,卻很深很多。

正是元旦剛過、春節將來時分,寒冬臘月,京津冀一帶冰封雪飄,草木凋零。而錦繡嶺南,則滿眼旺綠,春意盎然。坐飛機不過三個小時,仿佛一眨眼的光景,或者說是忍一小覺的工夫,就從北京跨進了梅州。一連跑了五天,對我這樣一個地地道道的北方漢子來說,絕對是“冰火兩重天”。氣溫從零度左右,一下子“華麗轉身”,飆升到零上20度﹔從室外必穿羽絨服、保暖衣,到最熱時隻需穿一身秋衣秋褲乃至單衣單褲,真可謂天壤之別。在走路最多的兩天裡,竟然大汗淋漓、熱氣騰騰,讓我樂不可支:“連著幾個月沒出一滴汗了,排毒健體,渾身舒暢,一大享受啊!”

而更令我身心大悅的,是打開了眼界、大飽了眼福,零距離地接觸到了在北京乃至整個北方絕對無緣一見的獨特民居——客家圍龍屋。

客家一詞,相信許多人都不陌生,字義就是安家定居的外來客。歷史上的幾次人口大遷徙,都是山西、河南、河北一帶的中原漢人,由於戰亂或災荒,無法生存,背井離鄉,舉家乃至全村全鎮,紛紛告別故土,扶老攜幼,遷移至廣東、廣西、四川、湖南、海南、台灣等地,這其中,梅州是“接收大戶”。千百年來又從這裡,數不盡的客家人走向五大洲。故此,梅州享有“世界客都”的美稱,名滿天下。

而古色古香、歷史悠久的客家圍龍屋,則與北京四合院、陝西窯洞、雲南一顆印、廣西杆欄式齊名,在中國五大民居名單中,佔有一席之地。這種建筑又稱圍屋或客家圍,始於唐宋,盛於明清,延續至今。主人告訴我們,圍龍屋可以概括為:一方池塘,一塊喬坪,一口井,三間堂屋,幾座圍龍。池塘即村寨前一方半月形的水池,既可以飼養鵝鴨魚蝦,又可用於蓄洪、救火、抗旱、防汛,甚至還有“聚財”之說,用途良多。禾坪位於池塘左右,為一片平坦場地,用於晾晒收獲的糧食及梅干菜﹔夏日夜晚,亦可供鄉親們納涼暢談﹔節日或喜慶時刻,還可舞龍耍獅、燃放煙花爆竹﹔當然,平日裡,也是童男稚女們游戲玩耍的天然樂園。進得牆內,每座圍龍屋內都有一口水井,供鄉親們日常汲取飲用。水乃生活必需品,而池塘之水斷斷不可飲用,它是鵝鴨魚蝦的“特供”,人是不可分享的。三間堂屋分上中下,不住人,供全族人公共使用。上堂列有祖宗牌位,可拜敬、祭奠先人﹔同時,還可舉辦婚禮、祝壽、慶生等一系列活動儀式。中堂、下堂用於聚餐議事、待客飲茶。各得其所,物盡其用。幾座圍龍,就是幾座院落,因圍繞堂屋而建,故曰“圍”,真可謂名副其實,恰如其分。正屋稱“龍廳”,其他房屋圍龍廳盤旋而建,恰呈龍狀,稱為“圍龍屋”,形象之極。圍龍根據家族大小、人口多少而建造。當地人介紹說,一座二圍龍能住二三百人。以此類推,五圍龍、六圍龍,擁有房屋上千間,住的人就相當可觀了。

說起圍龍屋,有兩個有趣現象,或曰兩道謎題,頗值一提。

豐順縣湯南鎮新樓村,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的“中國古村落”。該村寨大門前,主人讓我們仰讀大門上端匾額上四個陽刻楷書大字“種玊上圍”,大家不約而同,將“玊”念成了“玉”。主人提醒我們細看,才發覺“玊”字的一點,是放在右上角的,而不像“玉”字,點位居右下角。先人寫錯了?顯然不可能。這其中有何奧秘或曰典故?這給我們“外來客”,出了一道難解之謎。連我這個以“咬文嚼字”為業的“資深文字工作者”,也是一頭霧水。《現代漢詞詞典》《現代漢語規范詞典》等日常所用工具書,未收此字。主人講,本村人讀“玉”,字義也毫無二致。而《康熙字典》裡收有此字,讀“su”音,意為琢玉之人。《辭源》亦收此字,則有四條釋義:①朽玉。②琢玉之士。③西番國名。④姓。因不常用,或者根本派不上用場,作為生僻字,大家“不識廬山真面目”,倒也情有可原。當地人讀“玉”,工具書念“su”,都是“存在即合理”,也就“美美與共”吧!

另一趣題,則是這座村寨建有高大圍牆,使“種玊上圍”變成能攻能守的城堡。設有四扇大門,匾額為“種玊上圍”的是西門,為正門﹔南門名為“南天門”,北門號“北平門”﹔東門是小門,亦稱后門。圍牆四角各置一座兩層崗樓,外牆設有兩孔槍眼,用於巡查瞭望、防御外侵。外牆由一百零八堵牆圍筑而成,呈灰白色,細細分辨,可見所用材料為沙石、貝灰、糯米泥。牆體已經十分陳舊,斑斑點點,零零落落。但仍層次分明,堅固無比。帶隊的北京作家協會常務副主席、秘書長王升山老師,略顯神秘地讓大家舔舔牆面,嘗嘗有無異樣。我當即自告奮勇,伸出舌頭,細細品了一下,竟發現有一絲甜味兒。這使大家頓生疑團。升山老師說,他刻意鑽研過,最后頓悟道:當初砌牆攪拌泥漿時,先人們一定摻有紅糖水。以便飢荒之年或戰亂之時,一旦缺糧斷炊,人們可以緩解一時,躲過災難。稍一琢磨,確實在理。再問當地人,所言不虛。在欽佩升山老師見多識廣之余,遙念先人們的聰明智慧,一股敬意油然而生。

行程之中,還特意帶領我們參觀了一處梅園。匆匆駐足,草草一瞥,人人吃驚不小:一朵朵,一片片,一團團,一串串,一叢叢,一蔟簇······暗香搖動,艷麗動人,很令我們這些北方遠客陶醉欣喜。雖然對梅不太生疏,北方也見種植,能一睹真容,但畢竟星星點點,難成氣候。如此豐盛,如此繁茂,真能不令人大呼過癮?

主人不無自得地告訴我們:梅州之所以冠以梅字,且是國內截至目前唯一以梅命名的地級市,就是擁有大量梅花。就像月季、菊花為北京市花一樣,梅花是梅州的市花。南宋大詩人楊萬裡還在此處留下了絕妙詩句:“一路誰栽十裡梅,下臨溪水恰齊開。此行便是無官事,隻為梅花也合來。”

梅州有許多梅花山、梅花園、梅花島、梅花帶以及梅花種植基地,鄉鎮、村庄、古跡、道路、橋梁、店鋪······也有許多以梅命名,或者巧嵌梅字。葉帥的故鄉,不也稱為梅縣嗎?當然,由於城市規模的擴大,已經改為梅縣區了。梅州市人大常委會,還把“梅花香自苦寒來”的名句,列為“梅州精神”,專門印發過“實施意見”呢!據介紹,梅州人正緊鑼密鼓,快馬加鞭,積極打造十裡梅花長廊,加快推進以“客家精神”和“梅花香韻”為線索的“古梅夢尋”的宏偉項目呢!但願這一大手筆,早日實現!

梅州啊梅州,你駐扎在海內外多少人的夢裡和心中啊!你吸引了多少人的目光,你吸住了多少人的足跡!遠在異國他鄉的億萬客家人,對你當然難以割舍,日思夜念,魂牽夢繞。( 文 / 趙國培  攝影 / 郝中實)

(責編:段晨茜、閆妍)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