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海外僑訊
讓中醫藥走進美國主流社會(僑界關注)
2018年09月12日08:1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如今,美國每10個成年人中,就有一人接受過針灸治療,西醫推薦患者去看中醫的情況越來越多——

近年來,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不斷有華人學者隨著年齡的增長轉而熱愛並加入到中醫隊伍,成為中醫藥走進當地主流社會的“助推器”。

馬劍鵬,美國醫學生物工程學會會士、美國貝勒醫學院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生命科學研究與教學的他,10年前在事業巔峰期“出走江湖”4年,去美國中醫學院學習中醫,現為德州執業中醫師。何巧莎,17歲被保送清華大學,獲工商管理碩士,赴美發展后去學中醫,取得中醫針灸師、中藥師執照,開辦中醫診所。

是什麼原因促使他們的事業重心轉軌?中醫在美國發展如何?

療效是硬道理

52歲的約翰律師患糖尿病多年,出現腎衰、心衰和糖尿病足症狀,小腿和腳水腫、潰瘍了1年多,傷口無法愈合。他雙足已變黑並失去知覺,早晨醒來用力踢牆才能感到腳的存在。西醫治療幾乎都嘗試過了,接下來隻能截肢。

痛苦的約翰經朋友推薦來到潤元堂試試運氣。2周內,他接受了4次針灸治療加中藥內服。奇跡慢慢出現了,發生神經病變的腿腳漸漸恢復知覺,頑固的皮膚潰爛不久收口。約翰律師感嘆不已,拍了一段自己的治療視頻放到該診所的網站上,引起諸多美國患者的關注。

如今,越來越多的美國人認識到西醫的局限性,尋找替代療法。許多美國人因為體驗了中醫的療效開始相信中醫。美國國家針灸和東方醫學資格認証委員會的一項全國性調查表明,美國每10個成年人中,就有一人接受過針灸治療,其中,超過20%的人除了針灸之外,還同時使用了中藥等方法。患有骨骼、肌肉、神經系統疾病,是病人到針灸、中醫診所求診的主要原因。

“我本人是做基礎科學研究的,自認為中醫比西醫先進。”馬劍鵬對記者說。這句話出自一位在美30余載的華人教授口中,聽來新鮮。

“中醫把人體作為一個整體來醫治,更加系統,西醫還沒有發展至此。”馬劍鵬解釋,近年來,生命科學領域有個新興學科,叫“系統生物學”,也就是現代醫學開始意識到生物體是個系統,不是一堆獨立的零件的簡單組合,而中醫五千年前就知道人體是一個系統了。中醫主張“上醫治未病”,西醫正在往這個路上走,但距離臨床還較遠。

講明白“中醫藥故事”

18年前,馬劍鵬從哈佛來到休斯敦后,一段時間裡感覺身體空如軀殼,什麼都不想干。去看西醫,化驗單出來一切正常,老醫生慈祥地對他說,你沒事兒,放心吧。

“明明身體不適,怎麼會沒問題呢?因為西醫沒有氣虛的概念。”馬劍鵬介紹,盡管系統生物學還處於萌芽階段,但有一個概念已經形成,那就是生物系統都有很大的“冗余度”,即人體中所有的體系,小到幾個相關聯的基因,大到整個臟器,都有多重備份。但是西醫查不出臟腑冗余度的損傷,等到化驗單上出現器質性病變時,你的臟器已經把它的全部備份損耗得差不多了,余生隻能維持症狀。

那麼,中醫可以嗎?

馬劍鵬說,中醫也查不出來。但中醫的高明之處在於,它可以根據整個體系的運轉和負荷情況做出判斷。在中醫眼裡,你感覺不好,這痛那麻的,是肌體在向你發出明確警告,表明你的臟器備份已經在消耗了,你自己也感覺到了。中醫創造的陰陽平衡學說,可以描述你到底有多平衡,或多不平衡,比如你實,是多實,你虛,是多虛等。中醫的這套理論為臨床治療和調理提供了理法依據。而現代醫學沒有這個概念來描述人的健康程度。所以,在預防疾病上,中醫比西醫有優勢。

但讓西方人接受這個結論,要克服“文化屏障”的阻力。為此,馬劍鵬與懷有同樣想法的何巧莎攜手,在休斯敦高檔社區開辦了潤元堂國醫館,用療效的硬道理,從現代科學進展的角度,講述中醫藥的故事,讓美國患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推動中醫精華走進美國主流社會。

提供更好的生活方式

50多歲的黛比受更年期綜合征困擾,晚上總睡不好覺,易醒、出虛汗,看西醫用藥始終不見效,醫生推薦她去試試中醫。何巧莎醫師為她做了40分鐘的針灸治療並輔以知柏地黃丸中藥。當晚,黛比虛潮熱的症狀得到緩解,睡了一個酣覺,自此成為潤醫堂的常客。

“眼下,西醫推薦病人進行針灸、中醫治療的情況越來越多。”何巧莎說,“我接待的病人就有很多是西醫推薦來的,其中不乏一些資深的醫生願意這樣做。”

如今,美國替代醫療的花費一年約340億美元,多數美國保險公司也已接受中醫醫療給付。

美國的糖尿病發病率高,患者最大的特點是“胖”,4個成年人中就有一人超重,德州尤甚。“以往大胃口的患者減肥,常去醫院結扎大面積的胃,現在有人來診所嘗試針灸減重。”何巧莎給患者行針時,喜歡解釋治療原理,“腹部長出‘游泳圈’的原因,是脾虛沒有足夠能量排除脂肪,導致皮下血管血流不好。針灸調理脾的功能改善了,排泄廢物能力增強,吃多一點兒也會感覺飽腹,肥胖慢慢就減下來了。”

“相比西醫,中醫更像是提供一種好的生活方式。”何巧莎認為,現代社會節奏快、壓力大,越來越多的疾病並非來自感染、外傷,而是來源於生活方式,比如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都是“生活方式病”。中醫“治未病”的理念,不僅避免亞健康邁向疾病,也護佑心靈的寧靜。

陽光洒落在優雅清靜的潤元堂國醫館,斑駁出一種久遠的幽深。休斯敦猶太裔律師吉姆·萊文工作壓力大,時常感覺頸部酸痛、腹脹。他每周來這裡接受針灸治療,扎上針后,總會沉沉地睡上一覺,拔針時,頓感渾身輕鬆、滿血復活。“中醫是塊瑰寶,你不得不迷戀它的力量。”(記者 李曉宏)

(責編:段晨茜、黃瑾)
X